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2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檀道庙(三):从虞芮让畔到夷齐让国,所谓仁政

王培宏 ph手记 2020-02-21

 

10

 

事实上,西伯周文王觊觎虞芮两地已久,在姜太公这位大战略家的指导下,他们不仅制定了“阴行善实造反”的战略手段,而且制定了具体的进军路线,那就是:在黄河拐弯这个地方渡过黄河天险占据中条山周边作为根据地是第一要务,然后进可图中原,退可守关中,这里实在是个战略要池,不得不取

 

八百年后,从周国旧地出发的秦军,如出一辙地采取了这样的战略路线,只不过相比于周文王的怀柔之术,善征战而不善诛心的秦军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最终从当时的魏国那里夺取这片名为河东的区域,实现了马踏黄河两岸,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而同样,善征战而不善诛心的秦帝国,短短二世即亡;而以诛心起家的西周一族,却从这里出发为自己赚取了八百年基业。

 

何况当时,这里拥有对战争而言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檀木,当时以战车为主的战争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檀木,有了优质檀木制造出的优良战车,才能“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自西向东,征伐天下。

 

取了天下后,西伯的儿子周武王大手一挥,撤芮封魏,芮国变成了魏国。

 

虞国旧地仍被封为虞国,但换了国君,换成了周武王自家的亲戚。

 

周并天下后,加大了对檀木的砍伐力度,被逼上中条山伐檀的虞芮旧民发出了沉痛的呻吟,声声吟成诗经《伐檀》。

 

他们用千年的苦痛,吟咏出千古的绝唱。

 

《诗经》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多为歌颂男欢女爱的“无邪”之音,唯魏风七篇却篇篇沉重句句悲吟,充满了劳作的阵痛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11

 

周文王行善,是一个阴谋,而虞芮相让,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善行,他们至少,在当时避免了两国民众的兵戎相见,他们至少,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个温馨的故事,一个可以世代讲下去的温馨故事。

 

在虞芮让畔之后没几年,王朝的另外一处又发生了一件内容不同但所昭示的道德风范却十分相似的事情,这件事情后来被史称为“夷齐让国”,是发生在王朝东北边境一个叫孤竹国的境内。当时的孤竹国国君亚微觉得自己的三个儿子中,小儿子叔齐最有治国才华,于是在世时就把叔齐列为国君的继承人,然而他死后叔齐却不愿继承国位,认为那是不仁不义之举,历来都是长子继位,根本轮不到自己这个老三来当国家的君主,于是坚决要让大哥伯夷继位,而大哥伯夷则认为这是父命怎能违反,如果自己继位了才是不忠不孝之举,又被自己的三弟礼让推辞半天,觉得可能是因为自己在所以三弟才不上位,要是自己不在场了三弟自然就继位了,于是伯夷收拾收拾行李便连夜跑走了,把国家和国君的位置留给三弟叔齐。

 

叔齐一看,我靠!大哥竟然能出这样的大招,不行我也得跑啊,不能让国人觉得我的道德标准比大哥低啊,更不能让后人猜度是我为了上位逼走了大哥呀!

 

于是叔齐也赶紧收拾了一下行李,连夜就追随大哥去了。

 

就这样老大老三把国君的位置留给了老二亚凭,亚凭遂成了孤竹国的第九任国君。

 

兄弟两个人从王朝的东北边境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跑到了西南,来投奔早已闻名天下的大善人西伯。然而来到周国后,却发现西伯已经死了,西伯的儿子姬发正在兴兵伐商,两人既失望又生气,觉得姬发你爹刚死你不好好在家守孝道怎么就能大张旗鼓大动兵戈呢?你还纠结诸侯起兵造反弑杀商王真是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人啊!

 

于是两人再次相携逃离。然而天下纷争,逃无所逃之地,兄弟俩遂隐于高山,采薇而食。

 

再后来,天下宗周,两人耻之,不食周粟。然而天下都是周王的了,就连山中薇草都属于周武王的了,于是两人连薇草都不食了,双双饿死于首阳山。

 

首阳山,一说位于山西永济南,如果此说属实,则是属于中条山西北麓的一个小山脉,看来当时兄弟俩从周国走后没跑多远,就隐身于河东之地的中条山西北麓的树林里了。

 

当耿直的伯夷、叔齐兄弟两人双双饿死于中条山西北麓成全了自己“求仁得仁”的仁义之名的时候,中条山南麓彼此让畔十里成就了自己和合之名的虞芮两国国君下落不明,他们后来即使像伯夷叔齐一样看清了西伯的真实意图,却又如何改得了天下的形势。

 

他们让出的这片闲原地区,位于中条山南麓这面向阳斜坡的东南方向,古芮国从黄河拐角处延伸到这里,古虞国则从这里开始,沿着中条山南麓与黄河岸之间的狭长地带向东延伸。

 

檀道古道,穿闲原而过,从中条山的檀道岭一路延伸到了黄河边。

 



12

 

不知何年何月,檀道古道上出现了一个庙宇,位于闲原的中心。

 

由于太过久远,建庙缘由不可考,建庙时间不可考,建庙者不可考,甚至连它最初的庙名也不可考。

 

有人说,在闲原地带中心建的这个庙,就是为了纪念虞芮让畔的仁义道德,纪念他们所创建的和合文化的。

 

这一合情合理的善意推测却并未得到强有力的证实,原因大概由于它太过久远而又缺少文字记载。

 

如今它有两个名字:一称后土庙,一称檀道庙。

 

《光绪·平陆县续志》载:“后土庙在县西六十里,北枕条山,南临大河,地脉雄厚,川原广衍,左属虞,右属芮。庙址方圆十亩,创建不可考。明天启二年至今屡次修理,树林荫翳,庙宇辉煌,真两县接境之胜地也 


“北枕条山,南临大河”是这一向阳斜坡上的人们最惯于用来描述本地地貌的词语,其更为民间化的语言是:头枕中条山,脚蹬黄河滩。完全采用了拟喻手法,把这片土地拟喻成一个横卧在地晒着太阳的巨人,头顶吹着中条山的风,脚下流着黄河滩的水。

 

这个巨人在这里一躺就是成千上万年,成千上万年不动,任由风吹雨淋,任由山水冲刷,任由人们在她的身上书写下各种各样的故事,传承出各种各样的传说。

 

位于她心脏处的这座庙宇,对她而言自然是一个年轻的存在,而对于当地人而言,又早都成了一个难寻其踪难觅其源的古老传说。

 

这个传说中唯一可信的成分是:檀道庙的名字是由于此庙位于檀道古道而得。

 

而后土庙的名字,则是因为庙中供奉着后土娘娘。

 

后土者,地之大名也。”



(未完待续)

 


想法丨发现丨记录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前文链接:


《檀道庙 (一)》

《檀道庙 (二)》


系列连载:

猛回头已百年身(1)

猛回头已百年身(2)

猛回头已百年身(3)

猛回头已百年身(4)

猛回头已百年身(5)

猛回头已百年身(6)

猛回头已百年身(7)

猛回头已百年身(8)


----------------ph7杂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