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2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檀道庙(一):黄河拐弯处,坎坎伐檀声

王培宏 ph手记 2020-02-21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诗经·魏风·伐檀》


1


 

黄河,古时称河。

 

河,发于青藏高原的群山之中,一路西来,汇纳百川,从涓涓细流长成苍莽巨龙,一头扎进黄土高原后改了方向,由一路向东转为沿着晋陕峡谷一路向南,而后出龙门,到潼关,撞到华山脚下后再次掉头东去,裹携着黄土高原的滚滚泥沙,奔流入海。  


河,九曲十八弯,华山脚下这个由南向东的大转弯,是它沿途中的最后一个大弯。


这一转弯,分出了陕、晋、豫三省交界,也分出了中华大地上的华中、华北、西北三区交界。

 

在这个拐弯的地方,河道变宽,水流变缓,原本在峡谷中万马奔腾桀骜不驯的河水开始变得温驯,自古以来,人们在这里渡河,在这里灌溉,在这里进行水上货运。

 

黄河这个拐弯,湾内形成一个近九十度的大夹角,这个夹角内由于两面环河,古时称“内”,又由于该地水草旺盛,绿树蔽日,“内”逐渐演变成“芮”。

 

芮:盛长草木的河内之地

 


2


自古以来,芮地都是一个天然的金三角地带,黄河构成这个金三角的两条边,第三条边则是一座山,此山在芮地境内从向南流的黄河东岸开始,自西向东地插入到向东流的黄河北岸,与黄河两条边形成一个近似直角的三角形。

 

因为西有华山,东有太行,此山居中若带,狭长呈条状,故名中条。

 

中条山东西绵延300余里,南北纵深40余里,如一道天然城墙,横亘在黄河拐弯处,与黄河拐弯合围出一个封闭的城池。

 


自中条山南麓往下,短短数十里内,海拔高度从中条山的一千多米下降到黄河岸边的两百多米,呈一面北高南低的向阳斜坡。

 

这片向阳斜坡由于两面环河一面环山,具有天然的生存屏障,又兼具日光充足、水源丰富、草木茂盛,是远古时期最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绝佳地带。

 

据说,约在170万年前,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先祖就已寻到这处绝佳地带,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那便是如今这片向阳斜坡上的西侯度遗址,是现在可考的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人类生存遗迹。

 

那时,黄河还是一条幼年的河,水质清澈,波澜不惊,黄河两岸绿树幽幽,水草肥美,红花绿树和青草从岸边一直延伸到中条山顶。中条山上则是一片原始森林,除了幼年的黄河外,中条山周围湖泽遍布,源于中条山的多条河流西流入河或南流入河,居住在这里的先祖,可上山狩猎,可下河捕鱼。

 

那时,这里距离大海很近,辽阔的海岸线就在中条山最东边的太行山附近,那时,华北平原还未出现,黄淮平原还在海底,山东半岛还是个海中孤岛,像是如今的钓鱼岛。

 


3


在中条山茂密的森林中,生有一种名为青檀的树木,这种树在中条山上漫山遍野铺天盖地。

 

青檀,榆科,木坚实,纹理致密,韧性强,耐腐蚀,能受水浸,古时是制造工具、房屋、战车的上佳选材。

 

至人们开始进山砍伐檀木之时,人类已经在这片向阳斜坡上走过了百万年的历史,进入了农耕文明。

 

由采集和狩猎进入到种植和养殖,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大跨步,但同时,也是人类第一次破坏自然的开始。

 

黄土由于颗粒细小,质地疏松,所以便于开垦,适于种植。但同时由于这个特性,颗粒细小的黄土遇水后易于瓦解,开垦后失去表面覆盖物的黄土裸露于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极易发生崩塌,于是,原先土肥水美的生存家园,逐渐出现了水土流失。

 

慢慢地,这片向阳斜坡上开始出现了沟壑,经年累月,每一次暴雨来临山洪爆发,从中条山上流下的洪水,沿着斜坡涌入黄河,拉出一道道从北向南的沟壑,沟壑在年复一年的冲刷下,愈来愈深,愈来愈阔,形成深达百米的千沟万壑,直至这里不再雨水滋润,不再空气湿润,直至十年九旱。

 

直至风起时,尘土飞扬,黄土漫天。

 


4

 

《伐檀》是诗经中的名篇,人人幼时能颂。

 

魏风七篇,歌的是魏国地区的底层民众生活。

 

,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姬姓方国,建都于中条山南麓这片向阳斜坡的东北角。


虽然诗歌《伐檀》收录于《魏风》之中,但伐檀的集体劳动在魏国建国之前就早已存在了。

 

魏国之前,此地为芮国,其国名正源自它那古老的传说,芮:盛长草木的河内之地。

 

芮国国都,大约位于这片向阳斜坡的西南角,靠近黄河东岸。

 

据考,芮国曾至少三次建国,三次覆灭,前后延续近千年。

 

在芮国第一次建国之时,就已出现集体伐檀活动。

 

其时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不久,这片斜坡仍然还是绿树覆盖草木旺盛,人们逐渐对耕种和养殖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也对林中各种树木的材质特点有了认识,最后他们发现,漫山遍野的檀树是一种极好的搭建房屋和制造工具的材料。

 

于是,在王公贵族们的驱使下,本地的青壮劳力被组织起来赶进山里集体砍伐檀木,在他们眼里,大片大片的檀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之物。

 

大量的檀木古树被砍伐下来,少部分为本地贵族所用,其余的则被运到黄河岸边,捆扎成筏,沿黄河顺流而下,运抵亳、殷等地。

 

亳、殷等地,是整个帝国的心脏,住着帝国的王,需要用大量的檀木来修建宫廷、制造战车。

 

《伐檀》歌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伐檀的人们年年伐檀,年年搬运,从中条山搬运檀木到最近的黄河岸边,要沿着山脊走一条平缓的下坡路,这条路因为他们的劳作而有了自己的名字:檀道。

 

檀道路侧,慢慢地由于人口聚集,出现了村落,名檀道村。

 

(未完待续)


【后注】此文完成于2013年,初稿约8万字,是我在《猛回头已百年身》之后写的另外一些文字,以晋南千年古庙檀道庙为载体,贯串了一些历史。与《猛回头已百年身》一样,也并没有定稿,原因是一些历史史实仍需考证。然而忙于琐事,时隔五年仍未修订。决定先发出来,愿能收到各类意见建议,我再择时完善。先行致谢。每篇三千字左右,共约25次发完,两天发一次吧。

 


想法丨发现丨记录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相关阅读:

《临乡偶记之:少年行》

《忆岭南》

《重复的意义》

《送残春,敬立夏》

《除夕忽忆少时光,中条山下印象长》

《四月八日探春归》

《北京生存实录:北京开始折叠了吗?》

《陈小武教授再次撕开了高校性腐败的遮羞布》

不问来去,无问西东:好的传承像一束光,照亮人的内心与前程》

六月里有一种好听的声音,叫麦(mia)熟(fu)杏(ha) 黄(huang)》

《大学校徽们的内涵和故事》

《【暴裂无声】:当爆发也变得寂寂无声,社会的希望该何处安放?》

《世不知常思》

猛回头已百年身》(系列)


----------------ph7杂记----------------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