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恩祖文化|黄石往事
◆ ◆ ◆
◆ ◆ ◆
独特的恩祖文化
◆ ◆ ◆
鲜为人知
鄂东南“恩祖文化”丛谈
文|刘远芳
在鄂东南大冶市、阳新县等地,流传着若干感恩报德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恩祖,因此我将其命名为恩祖崇拜现象,或曰恩祖文化。今录几则以飨读者,并为专家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伍氏祠并祭蔡夫人
阳新县王英镇大田村伍家祠湾,是伍姓聚居村落,村民尊伍子胥为始祖。湾里有伍氏宗祠,其前身是伍子胥祠,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内供奉着伍子胥铜像,立柱有长联:“浩气凛然高风尚在碧血丹心千秋光宇宙;英姿勃发亮节犹存忠肝义胆万古耀山河。”
伍子胥(前559—前484年)父兄三人同为楚国重臣。楚平王听信谗言,枉杀其父伍奢及其兄伍尚,伍子胥逃到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最倚重的大臣。晋人史签《武昌记》载:“吴王阖闾与楚相持,伍子胥屯兵于此,后人建祠,名将军林。”可见伍氏祠历史悠久,始建年代不晚于晋代。阳新县三溪镇有军林村,即因将军林而得名。子胥祠原在将军林,多次毁于兵火,族人遂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将其迁至大歧山下今址重建。
在摆放伍氏祖宗牌位的两侧墙面,悬挂有三帧人物画像,其一为伍子胥像,一为彭夫人像,一为蔡夫人像。伍氏宗祠内还有一副对联:“芦花渡,渔丈人,赠羹敬英雄,覆舟溺水,义胆侠肝藏姓氏;溧阳溪,浣纱女,馈食怜豪杰,抱石沉躯,淑贤贞烈隐芳名。”这副对联颂扬的是两个为伍子胥而牺牲生命的人。当年,伍子胥为躲避楚平王的追杀,变姓名,易服饰,仓皇逃命。途中屡次遇险,又死里逃生。有两个人在危难之中救了他:一个是青史留名的渔丈人(事详《吴越春秋》);另一个就是蔡夫人。
话说伍子胥餐风宿露,昼伏夜行,没多久盘缠用完,行至溧阳(今属江苏常州)地界,饥寒交迫,身染沉疴,只得勉力支撑,沿路乞讨。蔡姑娘父母双亡,孤身一人艰难求生,看见贫病交加的伍子胥,顿生恻隐之心,便将自己的窝棚让给伍子胥住,并分粮而食。日久生情,二人结为夫妇,隐居深山。伍子胥胸藏父兄枉死之恨,念念不忘复仇。蔡夫人见他终日愁闷,一再追问,不得已,他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嘱夫人万不可泄露于人,招来杀身之祸。蔡夫人为表忠贞,绝其后患,竟抱石投水而死。
伍子胥悲伤不已,埋葬了蔡夫人,他再次上路,历尽艰险,辗转到达吴国,辅佐吴主阖闾。公元前506年,吴军攻入楚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杀父之仇。伍子胥深念蔡夫人舍命存义之恩,将她和彭夫人都尊为正室,命子孙世世祭拜。
独一无二的感恩节
阳新县洋港镇,为鄂东、鄂南罗姓中兴之地。这一支罗姓的播迁史极富传奇色彩。
罗汉壑,为唐开元年间进士。其宗人罗公远为道士,有异术,得唐明皇赏识,他推荐罗汉壑入朝为官。罗公远称能造仙桥,取月宫桂枝,唐明皇要他传授隐身飞升之术,而公远不能为,以欺君之罪被斩。罗汉壑担心祸及己身,便弃官而逃,隐居于永兴(今阳新县)朝阳河畔,并易名为罗汉合,自此占籍。他的曾孙罗昌儒为循州刺史,抵任不久,黄巢起义暴发,天下纷乱,道阻难归,流寓龙川(今为广东省河源市辖县),遂于其地定居。又传四代,生罗孟郊。
罗孟郊(1092—1153)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为探花,累官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掌制诰。绍兴十八年,罗孟郊入翰林院,与龙图学士叶三省等人反对秦桧与金人求和之议。秦桧衔恨报复,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贬其至兴国军(今阳新县)。次年死于贬所,葬今洋港镇甘棠山下。罗孟郊次子罗钧,娶南宋名臣、文学家胡铨之女为妻,生三子,分别成为阳新上罗、中罗、下罗的罗姓支祖。
元末,社会动荡,乱兵与匪人相互勾结,横行乡里,杀人夺妻,无恶不作。罗钧后裔罗衡远愤于时事,作歌讽之,因此而结怨于黑恶势力,阖门被害,只有他本人侥幸漏网。他连夜逃命,至长江南岸,前无舟楫,后有追兵,急恨交加,仓皇间看见江上漂来一捆芦柴,他急忙抓住芦柴,顺风飘到江北。自此流落广济(今武穴市),后入蓝姓大户家帮佣。蓝氏见罗衡远勤劳忠诚,不仅好生善待他,而且以女妻之。
明初战乱平息,罗衡远携妻乘船渡江,从富池口逆流而上,回到中罗故地。自家老宅已成丘墟,唯有一根中堂柱依然矗立。衡远夫妇睹柱兴感,自此矢志图强,艰难创业,罗氏一族逐渐壮大。其后人以“一柱遗风”象征祖宗立志自强、奋发兴业的精神,并以此教育子孙。
罗衡远发家后,念念不忘蓝氏的恩情,命子孙尊其为恩祖,且将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恩祖诞辰定为感恩节。建于洋港镇下罗畈的罗氏宗祠别具特色:宗祠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恩祖祠和忠孝祠。对阳新罗氏而言,感恩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阳新、大冶、通山、蕲春诸地方圆数百里的罗姓族人及其亲朋友好齐聚宗祠,感恩怀德,敦邻睦族,将“知恩图报”和“一柱遗风”的家风族风广为传扬。
刘氏世守曹王殿
阳新县龙港镇朝阳河谷为刘姓聚居地,沿河月台、朝阳、林上等六个行政村几十个自然村均为刘姓,俗称“十五里刘”,其先祖为唐末名将刘巨容。在离刘氏宗祠不远处的朝阳河畔,有一座“曹王殿”,刘氏族人世代守护,年年祭祀。刘姓子孙供奉曹姓,此是何故?
刘巨容,字德量,徐州人,唐朝名将。生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举进士不第,改习武,854年武科进士及第。能征惯战,屡建军功。879年,刘巨容以行军司马迁山南东道节度使,驻军襄阳。883年,巨容奉旨堵御黄巢起义军,与江西招讨使曹全晸共守荆门关。据刘氏宗谱载:刘巨容被贼诱入密林,遭受伏击,垂危之际,曹全晸率部驰援,救了巨容,两军合击,反败为胜,重创黄巢大军。
《新唐书·刘巨容列传》载:“与贼战,巨容伪北,巢追之,伏兴林樾间,贼大败,执贼将十三人,转斗一舍,虏获不可计。巢浮江东奔,巨容追之,率十俘八,以功迁检校礼部尚书。”刘巨容又因护驾有功,升中书令,累封彭城县侯。后巨容客居蜀中,“田令孜之弟道襄州,巨容出金夸之。及在蜀,匿生,使术不得传,令孜恨之。龙纪元年,杀巨容,夷其宗”。刘巨容不肯传炼金术与宦官田令孜之弟,田令孜诬奏刘巨容玩寇自重、意欲谋反,889年十二月将其鸩杀。
曹全晸字文宣,汴梁人,少时即以忠孝闻名,智勇过人,素负大略。880年升任天平军节度使兼东面副都统,同年率六千军队对抗黄巢十五万大军。《旧唐书》称曹于中和元年(881年)战死,《旧五代史》则载其殁年为光启初(885年)。
刘巨容与曹全晸为莫逆之交,曹拯刘于危亡,对其有救命之恩。刘巨容生前,常告诫子孙勿忘曹公恩德,命后人尊其为恩祖,载入族谱。刘氏族人将朝阳河畔株林山脚一天然岩洞改建为小庙,庙内供奉曹全晸木雕像,四时祭祀。1337年,刘巨容的一支后裔由江西武宁西溪,迁至兴国州龙港小溪。1529年建成刘氏家祠,命名为“巨容公馆”。
刘巨容27世孙刘寿峤(1502—1577),曾任山西巡按副使、代太原府知府,后挂冠还乡。有感于世道艰难,人心不古,为缅怀恩祖,教化后人,遂将曹全晸事迹上报朝廷,请求追封。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朝廷封赠曹全晸为宣王,刘寿峤主持在原小庙前辟地重建曹公祠,并更名为曹王庙,后又更名为曹王殿。
这里有详细介绍和独家图片:
果城里土主会
果城里并非行政区划,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指的是大冶市殷祖镇、刘仁八镇、陈贵镇等乡镇交界处的大片地方,约有百余个村庄。那里群山环绕,围裹如城,只有五座山口(殷祖水口、董家口、洪口、双港口、铜山口)进出。因此昔人称之为裹城里,今人习称果城里。果城里的土主会,是一年一度的重大民俗节日,参与人员众多,影响很大,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地多有土主,来历不一。果城里土主是王文慰。嘉靖《大冶县志·寺庙》载:“银青光禄大夫庙,在县治西南四十里黄茅尖山之下。大夫南康之都昌人,姓王名文慰,五代唐之武将,累仕至宋。破蛮贼有功,咸平初终于位。因老人感梦而立庙以祀焉。”地方志的记载十分简略,但在民间,王文慰的故事脍炙人口:唐末藩镇割据,兵火连年,民不聊生。王文慰之母携幼子逃难,流落到果城里,文慰自幼习武,相貌雄奇,成年后被鄂州刺史崔绍招为土团军首领,立寨黄茅尖山,镇守果城里。他厉兵秣马,保境安民,又好侠仗义,扶危济困,因而深得一方百姓拥戴。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启石里(今殷祖镇北山南峰董家口一带)另一地方武装首领陈九郎领兵侵扰果城里,王文慰率土团军与之激战,击毙陈九郎,大败敌军。五代十国时期战祸又起,王文慰捍卫疆界,屡退强敌。后来在岩山黄连铺一战中,身中数箭,战马负之疾驰,至胡家湾,人马仆地气绝。老百姓在王文慰殒命处埋葬他,这就是刘仁八镇岩山村胡家湾旁的土主坟,坟前立有清代石碑,题为“唐宋勅封银青光禄大夫土主之神墓”。地方志记“咸平初终于位”,则王文慰应是寿中正寝,中箭而死当是乡民演义之辞。前不久,笔者与黄石市档案馆的同仁一起前去考察了土主坟,坟后约一百米山脚下,有土主庙,俗称胡湾寺,供奉的正是土主王文慰。大冶殷祖镇龙泉洞口有陈泉寺,早年供奉的就是陈九郞。
王文慰死后不久,大冶姜桥(今属金湖街道)一老者于梦中得其指点,在黄茅尖山顶的居民祠中立其牌位,周围百姓以其为土主,虔诚供奉。土主又屡屡显灵,使居民免遭寇害,因而威名远震,四时香火不绝。元朝至正年间,乡民郑福一等鉴于山高路险,香客上下艰难,便将山脚一块土地让出,将土主庙移到山脚,仍名为黄茅尖山殿,后人简称尖山殿。1000多年来,尖山殿屡毁屡建,最近一次大的扩建是在1994年,是年更名为尖山寺。尖山寺、土主坟、土主庙这三处遗迹,已成为黄石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每到农历二月十八日王文慰生辰那天,四方百姓把土主神像从庙里抬下来,周围近一百个村庄轮流迎接,人们抬着土主神像绕果城里所有村庄巡游一遍,再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送回庙里。游村之时,家家户户摆香案供奉,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铳炮齐鸣,人头攒动。土主生日那天叫作土主节,土主巡游期间称为土主会。
祖堂神位,潘一盛三
阳新县浮屠街镇白浪村里潘湾,是一个有3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村里的祖堂内壁中,镶嵌着一块石碑,名曰潘氏家规。“破四旧”时,村民将石碑用石灰覆盖,几年前被村民发现,得以为世所知。
家规立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略云:“从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非所以教人为善,戒人为不善也。吾族自先祖旻夫以来,至今一十余代。严立之条规,所列于此。”下列规条若干,都很具体,如第一条:“不孝父母,拘入祖堂,子责三十,媳罚酒六席。”第六条:“偷摸食物或谷粟、鸡犬、衣服、豆果、柴草、花麻各项,捉获搜得,俱不可赦,罚酒五席。”第七条:“怠惰四肢,不务生理,赌博弈戏,交结匪类,责其房长之懈于警省,罚酒四席。”家规后附有《立禁山约》,专为禁山养林而设,也开设了罚则若干条。据里潘湾的高龄老人回忆,这一套家规很到了严格执行,一些人因此受罚。
潘氏家规在教育子孙、促人向善、维护教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湖北日报记者和省、市、县三级档案部门赴里潘考察潘氏家规,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潘氏祖堂不仅供奉着潘氏先祖,还供奉盛氏先祖,且在数量上是潘一盛三(四尊木神像),而盛氏与潘氏非亲非故。这是怎么回事?
经调查得知,潘氏于元末明初从江西迁来。此前当地为盛氏所有,由于战乱外迁或遭祸灭族,盛氏田园俱在,但一人不存。潘氏族人在耕耘田地之时,发现了埋藏的盛氏先祖神像。潘氏认为,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是盛氏开辟,不可忘其功德。于是将其神像并置于神龛中,令后人一体供奉。
郭焦二姓,各有恩祖
阳新县还有两个姓氏各有恩祖。
龙港镇大桥铺村四门庄的恩祖名叫鲍孟演。郭华三是元末明初反元起义军的一员将领,鲍孟演是当地的山大王,与郭华三交好。在一起惨烈的战斗中,郭华三陷入绝境,眼看逃生无望,千钧一发之际,鲍孟演带兵赶到,救了他一命。郭华三命后人尊鲍孟演为恩公,为其建生祠,并塑像供奉。郭华三的后代繁衍成凤凰咀、白门楼、柏树下、杉栏梓四个村庄,合称四门庄。笔者参观了四门庄的祖堂,在郭氏列祖列宗牌位前方,一座金甲黑脸的将军神像赫然矗立,他就是鲍孟演。
阳新焦氏的恩祖名叫雷万春。2018年3月,笔者赴龙港镇焦家垅实地考察了焦氏祖堂,祖堂上供奉的除始祖神像外,还有恩祖公雷万春的神像。
关于阳新焦氏,还有一个探花郎的故事:
(原载档案记忆2018年第6期、东楚晚报2018年2月14日第18版)
欢迎关注,欢迎留言
——继续——
欢迎阅读,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