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诗话4:元宵
如果你喜欢本文,敬请转发;如果你愿意持续分享,敬请关注。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何成果,仍乐此不疲。
行年八十,不知老之早至。
[此图为故乡读书会专用会标]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4:元宵
文|李全修
《类书纂要》:“正月十五日曰上元。”上元之夜叫元夜,又叫元宵、元夕。上元之夜,处处张灯庆祝,故元宵又称灯夕、灯节;节前后张灯和售物的地方称为灯市,张灯期间称为灯期。
元宵节张灯庆祝的习俗起于何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城东内外·灯市》对元夕张灯风俗的来源演变有简要的记述,转引如下:
张灯之始也,汉祀太乙,自昏至明。僧使谓西域腊月晦日,名大神变,烧灯表佛,汉明因之,然腊月也。梁简文有《列灯赋》,陈后主有《山灯诗》,亦复未知岁灯何时,月灯何夕也。张灯之始上元,初唐也,睿宗景云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陀请燃千灯,帝赴安福门纵观。上元三夜灯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后二夜,金吾弛禁,开市燃灯,永为式。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乾德五年,太祖诏曰:“朝廷无事,年谷屡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夜。”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理宗淳佑三年,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而上元十夜灯,则始我朝,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今北都灯市,起初八,至十三而盛,迄十七乃罢也。
梁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尚无元宵张灯的记载,说明至少在梁代以前,尚未形成元夕张灯的习俗。但说张灯始于初唐则不确,其实隋代已有张灯的记载。《隋书·柳彧传》记载: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凌云袨服靓装,车马填噎。胥醑(xǔ.美酒)肆陈,丝竹繁合,竭资破产,竞此一时。
这是柳彧向隋炀帝所上的一份奏疏,意在抨击奢靡之风,但从中可见隋代元夕灯火游乐之盛状。隋炀帝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为了向外国使臣夸耀天朝的富足,下令每到正月十五日便在皇宫内外大张灯彩。有一年元宵灯会,表演者多达三万人,仅奏乐者就多达一万八千人。隋炀帝还为此赋诗一首,题为《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诗云:
法论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从诗的前两句看,则隋代元夕张灯似与佛教有关。
唐代灯节更盛,在元宵节期间,由宫女千数和挑选而来的年轻妇女千余人,在安福门外高二十丈的灯轮下,踏歌三日三夜。唐·张鷟《朝野佥载》云:
睿宗先天(先天为唐玄宗年号,应为景云)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挑选)长安、万年(县名)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首饰)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旧唐书·睿宗记》亦载:“上元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联袂踏歌,纵百僚观之。”
踏歌一作蹋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集体舞蹈,兴起于汉,风靡于唐。参加者围成圆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牵手或搭肩,以脚踏地为节,变化舞步,边歌边舞。数千人在五万盏灯下一起踏歌,该是多么欢乐壮观的场面。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乐通二》:“﹝繚踏歌﹞并元夕歌名。玄宗尝命张説撰《元夕御前踏歌词》。”张说当场口占二首: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张说创制的踏歌词风行一时,并被传入日本,形成正月十四男踏歌、正月十六女踏歌的风俗。
元宵踏歌的习俗也流传到后代民间,明代王淮有《元宵踏歌》诗云:
梅花雪洗香尘陌,柳淡官桥春一色。家家对月赏元宵,火树鳌山高百尺。九街箫鼓沸春声,灯下女郎联袂行。唱尽开元太平曲,月轮已过西楼楹。
为了让百姓尽欢,唐代还在元宵解除夜禁。唐代有夜禁之制,《通鉴·元和五年》胡三省注:“唐制:两京及诸州、县街巷率置逻卒,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元夕张灯弛禁,前后各一日。”长安平日每天太阳下山后,击“净街鼓”八百,各坊闭门。一年之中,唯有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不禁。《大唐新语》载:“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戚属及下俚工贾(gǔ,商人)无不夜游,马车骈阗(piántián,聚集在一起),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因此唐代描写元夜灯火盛况的诗作特别多,以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最为知名: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徼循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代将灯节延长至五个晚上,其盛况更过于唐朝。如柳永《迎新春》词所写:
嶰管(指嶰谷之竹所制的管乐器)变青律(借指春天),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微暖)。庆佳节、当三五(指正月十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长安城的九条大道)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同燃)绛树。鳌山(宋代京城元宵节用彩灯堆叠成的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称作“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用二典,形容狂欢忘形状态)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欧阳修(一说是朱淑贞)所作《生查子》词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赏灯也是情侣约会和酒朋诗侣相聚之时,大家都装饰一新。宋代妇女元宵节流行的一种妆饰是头上插戴着用绢或纸制作的玉梅、雪柳、蛾儿等花样。《宣和遗事》前集载:“宣和六年正月十四夜,奉圣旨宣万姓。有那快行家,手中把着金字牌,喝到‘宣万姓’。少刻,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李清照《永遇乐》词之“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杨奂《录汴梁宫人语十九首》其二之“岁岁逢元夜,金蛾闹簇巾。见人心自怯,终是女儿身”,就都是这种妆饰风气的反映。
对宋代灯节的盛况,仅以类似现在花车游行的舞队及傀儡戏,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梦梁录》记载说:
姑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宋代灯节之盛在下面几首词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周邦彥《上元在荆南作》)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宋·李清照《永遇乐》)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舞,不觉鸳鸯失却群。天将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来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大宋宣和遗事》载《鹧鸪天·窃杯女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唐代著名歌女)歌起。(宋·刘辰翁《宝鼎现·春月》)
明代,灯市延至十日十夜,更加盛况空前,在张灯赏灯的同时,还有各种歌舞技艺的表演以及施放烟火。《帝京景物略》云:
向夕而灯张,乐作(乐则鼓吹、杂耍、弦索,鼓吹则橘律阳、撼东山、海青、十番,杂耍则队舞、细舞、筒子、筋斗、蹬坛、蹬梯,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其器则胡拨四、土儿密失、乂而机等),烟火施放(烟火则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灯等)于斯时也,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打击乐的拍板),光影五色,照人无妍媸,烟罥(juàn,缠绕)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现录《帝京景物略》所载仪真倪启祚《灯市篇》一诗以见明代灯市的盛况:
律转太簇春之序,北京十日灯市聚。五剧三条结阵来,众口喧腾祝晴曙。
廓市开廛腾税息,一椽一屋税者密。湖罗福绢花新样,宣成窑铸薰旧色。
地摊棚卓廊两边,珠宝犀玉客鳞集。故衣断残嘂卖苦,贵至无萟贱无直。
万钱一楼半日夜,戚内侯伯相邀过。轿高于车快于马,仍以千金装马驼。
金银钱豆无吝惜,追陪左右人肩摩。廷尉庭中豪客满,鞑官门下盗雄多。
复有少年轻薄儿,秃袖窄袜随所之。等闲游戏无一事,前吻后哨如有期。
东市东曲廛络绎,妖童冶女阑街立。儿童跃跃鼓太平,挝鼓喧阗无剩隙。
俄见日出西山暮,不待月明争点烛。楼上楼下眼光亲,帘箔层层作幽曲。
帘帘炬蜡曜几里,香烟出楼若霞绮。各家宅眷各家郎,互遮互看疏帘里。
处处歌筵调部律,雕桐宝瑟和笙笛。队伍杂耍南北腔,东楼巧妙西无敌。
檀香板,鹍鸡弦,女姹儿娇小可怜。教坊教得新杂剧,新箱特地团新年。
花炮轰轰金叶丝,金菊葡萄满树梨。好事多方构奇制,高作浮屠灯百枝。
此时见灯不见市,嘈嘈失听声音碎。狂客使酒呼酒频,醉奴狼藉当垆睡。
得意元宵人几时,明月阴暗知未知。流品不分贯籍合,灯市元宵醉莫辞。
除了张灯、赏灯、游艺这些主要节目外,明代元宵节还有击太平鼓、跳白索、走百病、摸钉儿等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之二载:
童子捶鼓,傍晚向夕,曰太平鼓。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城东内外·灯市》)
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击太平鼓无昏晓,跳百索无稚壮戴面具耍大和尚,聚观无男女。(《城东内外·春场》)
明诗中不乏此种风俗的描写:
都城灯市春头尽,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綉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周用《走百病行》)
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张宿《走百病》)
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姨儿妗子此门谁,问着前门佯不知。笼手触门心暗喜,郎边不说得钉儿。(蒙阴公鼒《都城元宵曲》)
清代元宵节盛况不逊于明朝,这从清代姚燮所写《东华门灯市》一诗可以看出:
锦障四五里,明霞荡花绮。珠箔十三楼(杭州名胜),明月天上头。灯气春浓月气避,花气薰烟搀酒气。绿疏槅子堆墨纱,鬟影鬓影衔尾鸦。东巷蹬梯跳白索,西巷挝筝舞裙䙏。上儿密失叉儿机(两种乐器名),毽子捉空蝴蝶飞。十三悬灯十八止,百万金钱作一市。朱门钉子金兽环,一更二更人如山。三更车子内家出,中官笼灯拥驺卒。五侯七贵争让街,瑟瑟满地寻堕钗。宫漏沉沉四更杪,脆管如丝碧烟袅。玉河桥影垂残虹,五更月斜闻禁钟。豪宴谁家席未散,犊裈磨穿羊胛烂。醉醒吾行晨未归,风寒露下思添衣。欢场补得帝心苦,打遍冬冬太平鼓。
在民间,元宵节还有举行紫姑赛会的风俗。紫姑,神话中厕神名,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为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激愤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赛会,也称为“赛”。旧时风俗,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叫赛会。唐以后写紫姑赛会的诗历代都有,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唐·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归来紞如(击鼓声)打五鼓,春寒惨惨吹驼裘。群儿嬉戏尚未寝,更看紫姑花满头。(宋·孔平仲《上元作》)
柳眼将舒弱自扶,水村山墅接川途。个中颇有丰年景,叠鼓声喧赛紫姑。(清·弘历《自玉河泛舟至玉泉山即景杂咏》其二)
今日紫姑圣女,喧村赛、画鼓明妆。(清·陈维崧《满庭芳·蜀山谒东坡书院》)
一说,紫姑姓何名楣 ,字丽卿 ,为唐寿阳刺史李景之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悯,命为厕神。旧俗每于元宵在厕中祀之,并迎以扶乩占卜。(见《显异录》以及宋苏轼《子姑神记》)苏轼《少年游》词题序云:“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筷子)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其词曰: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传说黄帝时乐官)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檀木制作的拍板),谁能借箸(为人谋划),无复似张良。
苏轼以后,表现元宵请紫姑扶乩占卜风俗之诗也是历代皆有,如:
大奴听响(旧时以钱币占卜吉凶祸福的方法)仆屋隅,小女行卜迎紫姑。(宋·刘弇《次韵和彭道原元夕》)
夜筵花果绕香炉,心事年年问紫姑。(明·王彦泓《杂题上元竹枝词》)
而陆游的一首《箕卜》(即扶乩占卜。吴中古俗,每岁正月灯节,取筲箕饰以女装,插箸为口谓之箕姑,令二童子夹扶之,使书沙盘,以占吉凶,称为箕卜)把请紫姑扶乩占卜的过程与场面描写得历历如绘,令人读后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省察己衷)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袪。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
元宵节还有一项节目是猜灯谜。古代早在先秦就有了谜语(廋辞,隐语),但灯谜始于宋代。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故名灯谜。明清时代,猜灯谜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帝京景物略·春场》记载:“灯市……有以诗隐物,幌於寺观壁者,曰商灯。”明清诗人写元宵节的诗词中多有猜灯谜的内容,下面略举几首:
新年吉利。华胜妆钗,宜春贴字。檀郎(晋代潘岳小字檀奴,美姿容,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幕男子的美称。)把酒,屠苏索醉。道儿家(儿家,古代青年女子自称,相当于“我”)得岁。 闹蛾满路鳌山会。猜灯谜,输了鸳鸯翠。却拉邻家姊妹,紫姑相伴戏。(明末清初·尤侗《河传戏拟闺中十二月乐词·正月》)
绛蜡荧荧野未残,游人踏月绕阑干。迷离不解春灯谜,一笑中朝旧讲官。(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其三)
佳节金吾全不禁,鳌山处处斗鲜妍。笙歌地觉春如海,灯火人忘月在天。醉酒欢声闻比户,抛毬雅戏乐韶年。归家姊妹馀喧笑,猜谜传来五色笺。(清·吴宗爱《元宵》)
上元闺戏。学打春灯谜。藕样聪明工拆字。约略四书能记。 宜春帖缀雕栊。簪花亲试春葱。门额六言娟好,月圆人寿花红。(清末·樊增祥《清平乐》)
《红楼梦》中有不少元宵猜灯谜的情节,就是清代元宵风俗的反映。
元宵节的饮食风俗是吃汤圆。据传,汤圆也起源于宋朝。这是用糯米粉制作而成的丸子,所以叫做“圆子”“元子”,又叫“粉团”“粉果”;因用水煮,又叫“汤圆”“汤团”;煮熟则上浮,故又叫“浮元子”;因为是元宵节的特殊食品,故又名“元宵”。同为汤圆,北方与南方制作方法有别,现在北方习称“元宵”,而南方习称“汤圆”。汤圆形圆,常用桂花糖、黑芝麻等为馅,象征着全家团聚,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所以正月十五吃汤圆寄托着人们一种美好吉利的愿望。宋以后诗词中有不少写元宵节吃汤圆的作品,如: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
翠勺银锅飨夜游。万灯初上月当楼。溶溶琥珀流匙滑,璨璨蠙珠著面浮。 香入手,暖生瓯。依然京国旧风流。翠娥且放杯行缓,甘味虽浓欲少留。(宋·王千秋《鹧鸪天·圆子》)
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 歌楼酒垆,今宵任伊索唤。那佳人、怎生得见。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几碗。浪儿门,得我这些方便。(宋·史浩《粉蝶儿·咏圆子》)
美擅团圞节,名传灯月筵。清风同说饼,嘉夜煮浮圆。月桂三春馥,星珠五纬连。大官传故事,聊尔听应然。(清·弘历《元宵煮浮圆子》)
揉酥搓雪。纤手捣来天上月。玉碗频供。颗颗圆匀讶许同。 温柔气息。心里人儿甜似蜜。愿祝情郎。个个团圞个个双。(近现代·袁思亮《减字木兰花·咏汤圆》)
——余梦楼出品——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
感谢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