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石:含金之石

yanruyu2002 故乡读书会 2022-10-15




故乡读书会,关注故乡,关注心灵。





    


文心雕龙





黄石:含金之石

◎袁志坚


 


袁志坚,1972年生于湖北阳新县。从事媒体工作多年,高级记者。宁波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

 

我的家乡黄石,以石为名,因石闻名。黄石的不少地名是有“含金量”的,美丽的城中湖名为“磁湖”,黄石建县于宋代的大冶得名于“大兴炉冶”之意。《宋史·地理志》有官方设磁湖铁务的记录,置炉煎铁于铁山,在宋代已成规模。黄石曾被誉为“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城市的历史与资源禀赋、矿冶文化密不可分。

黄石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之一,1908年合并成立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其中的“冶”指的是大冶铁矿。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推行湖北新政,1890年在铁山设立大冶矿务局,开办大冶铁矿,大冶铁矿是中国第一个用机器开采的露天铁矿,为汉阳铁厂提供原料。1913年,汉冶萍公司在石灰窑袁家湖兴建大冶钢铁厂,1917年两座当时全国最大的450吨高炉破土动工,1923年高炉出铁。从采矿到冶炼,黄石建成了中国重要的钢铁基地。

张之洞、盛宣怀认识到发展钢铁工业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盛宣怀说,“当今之世,非大举炼铁不足以立国”,张之洞称湖北铁厂“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1856年,英国人亨利·贝塞麦发明了转炉炼钢法。西方在19世纪中叶就进入“钢铁时代”。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是用钢铁武装起来的。对于国防、经济、民生的现代化来说,钢铁太重要了。虽然洋务运动没有实现也不可能实现清政府的自强,但是开启了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先河。黄石,地下有丰富宝藏,江上是黄金航道,真乃得天独厚的宝地。

有了铁矿,有了铁厂,有了煤矿,有了运送煤铁的铁路和工矿码头,又有了水泥厂、制砖厂、发电厂,有了轮船、汽车、电报、电话、银行,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铁山、下陆、石灰窑、黄石港便连成一带,黄石初步形成了近代城市的雏形。1950年8月21日,经过政务院批准,成立黄石市,黄石成为武汉之后湖北省第二个省辖市。

新中国成立后,黄石在国家原材料工业和重工业发展布局中具有显著的发展地位。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从武汉出发,乘坐“长江号”舰艇视察长江中下游,第一站就直奔大冶钢厂。1958年9月15日,参加武汉钢铁厂第一炉铁水出炉庆典后的第3天,毛泽东临时提出要到黄石看一看,他看完大冶铁矿,再次来到大冶钢厂,称赞钢厂“发展很快”。大冶铁矿至今仍在生产,是新中国名副其实的“工业粮仓”。大冶钢厂如今改制为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为我国的航天航空、核电、高铁、汽车、船舶、油气、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从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上天、“嫦娥”奔月,再到“天宫”“北斗”升空,大国重器的关键部位都用上了这里生产的特殊钢。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2009年,黄石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城市不能衰落。为了破解困境,黄石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出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黄石没有丢掉矿业文化的根与魂,而是想办法挖掘老工业城市的文化特质,亮出了新举措,形成了新风景。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核心景区“矿冶大峡谷”,就是大冶铁矿曾经的东露天采场。从开办至2000年,这里采出了1.3亿多吨铁矿,生产出32万多吨矿山铜。站在高处俯视,这个“亚洲第一天坑”形成了巨大的深谷和陡峭的边坡,最大落差达444米,坑口截面达到108万平方米。家乡人民开展生态治理,在硬岩之上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复垦基地,一到春末夏初,刺槐就会开花。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另一处景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将黄石的矿冶文化历史提前到4000年之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在建设铜绿山矿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和冶炼的遗迹、遗物。1973年,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在铜绿山启动了第一次考古发掘。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发表题为《铜绿山古铜矿的发掘》的演讲,世界冶金史专家、考古学家看到中国从商周时代留下的成熟的地下采矿系统和冶炼遗存时,无不为中国先民的智慧而赞叹。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那些至今尚未倒塌的竖井、盲井和水平巷道,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矿产是战略性资源,自古皆如此。《诗经》记载了商王武丁“奋发荆楚”之事,武丁之妻妇好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即为俘获南金之证。《左传·僖公十八年》记载:“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楚文化研究专家张正明认为,楚国的崛起离不开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生铁冶炼技术。在为古代矿冶文化自豪的同时,不应忘记屈辱的历史。汉冶萍公司当年引进日本资金,处处受制于日本,大量铁矿石被运往日本。而在日本侵华期间,从1938年至1945年,日本日铁大冶矿业所在铁山更是进行掠夺式开采,劫走500多万吨铁矿石。

矿产可以枯竭,但是矿冶文化不能枯竭,矿冶文化给予黄石人深刻的启示:奋发图强是不灭的进步力量。今天,在大冶铁矿博物馆,在华新水泥厂旧址,在黄石市博物馆,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在黄石矿博园,人们不仅看到了工业旅游给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活力,而且看到了与时俱进给城市品格带来的新气象。读城,读史;敬往,思来。开山掘矿的创业精神、维新求变的创造精神、不惧锻炼的奋进精神、浴火重生的超越精神,已经熔铸于黄石人的基因里。

本文原载《学习时报》2022年4月15日第6版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悦读】


苏东坡的赤壁
黄瑞云:雨游南岳赋
褶皱:富水往事
富水传奇:一座古墓与一个显赫世家

感谢留言,欢迎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