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浅论中国伊斯兰教教育
★推荐阅读★
【讲座】季芳桐:刘智《天方性理》与《天方典礼》 的核心精神及内在联系
浅论中国伊斯兰教教育
铁 国 玺 (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后,就面临着教育传承的问题,于是经堂教育便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发展至今。同时,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经院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经过不断发展,中国伊斯兰教教育已形成了成熟的教育机制与特点,但同时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得以解决,使全国伊斯兰教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关键词: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经院教育
中国伊斯兰教的教育,是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而产生、发展、直至成熟。阿拉伯穆斯林初入华夏,无力顾及也不可能大规模解决宗教教育问题。在此期间,宗教的教化与承袭一刻也没有停止,最好的也是最可行的方式是家庭性的父传子授。无论是从伊斯兰教文化的特殊性,及家长所负的义务,或是宗教所赋予的责任,都要求家长要完成这一工作,况且这种教育是随着每天的功修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这种教育一直沿续,直至今天仍然是一种普遍存在。但随着社会发展、历史的前进,伊斯兰教教育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经堂教育是公元7世纪以来,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而逐步发展起来,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漫长历史岁月,到了明末清初已初具规模,经堂教育的集大成者———胡登洲便生活在这个年代。 胡登洲(1552-1597),是长安城北渭城湾人士,家道小康,自幼刻苦攻读宗教经书,并兼习儒学。胡登洲多年蓄志,谋求中阿波译述融汇贯通,并制定出一套经堂教育大纲。他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在其五旬之际,终成宏愿,他在家自办教馆,收徒百余人,从而为中国经堂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堂教育的宗旨和形式
经堂教育的创立,其宗旨就在于通过教育手段,揭示伊斯兰教理,教育穆斯林道行经训,培养穆斯林宗教人才,提高穆斯林的素质。 经堂教育的形式,一般分为大学、中学、小学。经堂小学主要是向穆斯林儿童和少年进行伊斯兰教知识的启蒙教育,让他们通过学习,掌握伊斯兰教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会一些《古兰经》中部分常用的章节。中学教育的对象是从小没有受到系统教育的成年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亥贴》。大学里主要培养专门的宗教人才,毕业以后多被聘去讲经或任开学阿洪。大学学制无定制,以学成为准。
(二)经堂教育的课本及课程
经堂教育的全部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基础课包括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及波斯语文法。专业课包括认主学、教法学、圣训学、哲学、《古兰经》注等。一般而言,经堂教育的大学课本中有13读本,是各地经堂教学中必读的,俗称“13本经”。分别为:1.《连五本》;2.《遭五?米素巴哈》;3.《满俩》;4.《白亚尼》;5.《凯俩目》;6.《伟噶业》;7.《呼托步》;8.《古力斯坦》;9.《艾尔白欧》;10.《米尔萨德》;11.《艾筛尔图?来麦尔特》;12.《亥挖伊?米那哈基》;13.《古兰经》经注。 经堂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于经堂教育的后期。在陕西经堂课程设阿语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教法学、理学、认主学。前三门属语言课程,后三门属宗教课程。至于经堂小学,并无严格的课程设置。
胡登洲创立经堂教育之后,培养了大批经师,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将经堂教育制度进一步加以发展完善,到了清朝,他的再传弟子们活跃于东西南北各地,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不同学派,其中最具特点是:
1.陕西派,也称“陕学”,以陕西为中心。系胡登洲倡兴, 中经冯、海二先生,兰州马、白阿洪等几代至周老爷时发扬光大。其经学风格是专而精,主要讲授阿拉伯语和认主学的课程。往往一位阿洪只专一门,经堂学生如欲兼学另一部经典,则需另投一位经师。西北、河南、安徽多属此派。
2.山东派,中心在山东省济宁。系由胡登洲的四传弟子 常志美、李延龄倡导的一个经学学派,其经学风格是博而熟。即阿拉伯语、波斯语兼学并重。此外,还有云南派等。 早期经堂教育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最具代表性的经师有胡登洲,经堂教育的倡导者,被尊称“太师”;常志美,字蕴华,11岁进寺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学成后在济宁设帐于顺河清真寺,为经堂教育山东派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马联元,云南新兴人,经学世家。幼随父念经,兼学国文。后随舅父赴麦加。并游学土耳其、伊拉克,学习《古兰经》读法等课程。回国后广招生徒,提倡中阿并授。
(三)经堂教育的历史阶段
1.形成阶段
明朝中叶,胡登洲首先在陕西西安开始招收若干弟子于家中,传授伊斯兰知识,后移至清真寺办学。这时只是经堂教育的初期和雏形,没有大规模地形成一种制度。
2.发展阶段
在胡登洲的培养和教育下,他的学生人才辈出,纷纷设帐讲学,从而为中国实施经堂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使经堂教育逐渐发展成一种伊斯兰教育制度。此阶段经堂教育已遍布全国不少地方,在山东、云南、东南沿海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经堂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陕西派、山东派、云南派等,出现了像冯先生、海先生、常志美等一大批著名经师。
3.繁荣阶段
这个时期的经堂教育,各地已初步形成各自的中心,最具代表性的是云南派中的马复初等人。 在云南,以马复初、马联元为代表的云南派,他们从国外游学而归,设帐开学,著书译作,翻译题材涉及广泛。由宗教哲学、宗教典制扩大到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并开始《古兰经》的汉译。
(四)经堂教育的特点和历史贡献
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历尽沧桑,对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还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经堂教育不仅有正确的办学方针,还因为中国经堂教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特色:
(1)搬请开学阿洪制度 经堂教育实行聘任制,能开学教学的清真寺都需聘任开学阿洪。经堂教育选拔师资十分严格。作为经师除了“传道授业”外,还必须具有高尚情操,在穆斯林中起表率作用。
(2)口传心授、教学严谨 这是传统的经堂教育的一个特点。首先教学采用单一逐入式,实行以学科为单位,因材施教,不强调统一,不分长幼,分初、中、高三个阶段。初级教育以精通阿拉伯语语法作为主修课,接着再读阿语修辞学;中级阶段首先学伊斯兰教信仰学纲要,接着学习教法学,这样大约经过五至七年,学生可逐步担任伊玛目率领大众礼拜;高级阶段课程主要是学习《古兰经》注释及《凯俩目》哲学。
(3)学规严格、勤奋攻读 经堂一般对经生有一定的规章和学规。对经生的学习、生活、作风都有严格要求,经堂学生多不计环境优劣,一心只埋头于学业。晨礼后由阿洪讲经,晌礼后学生向老师复述当天的新课,昏礼后至宵礼为复习时间,宵礼后要学习至深夜。
(4)经堂语和小儿锦 经堂语是经堂用于解释经典的一种语辞,它是经师在经堂教学中专为清真寺海里法编制的一种翻译方法。它是由夹杂有大量阿拉伯语词而又以汉语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一般汉语的宗教专用语。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适用于口头讲授,对于每一种语法关系都有相应的口气,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原著的字、词的意义和语法结构,使翻译出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那么准确、达意、紧紧相扣。 小儿锦是对通用汉语而不识汉文的阿洪、经生用汉语拼音,并包含着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词汇而加以拼写的拼音文字,小儿锦是伴随着经堂语教学相继出现的产物。
经堂教育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特殊教育形式。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具体表现在:
(1)经堂教育为在中国宣传和弘扬伊斯兰文化作出重要 贡献。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推崇佛教和道教的国家。明清统治者实行“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政策,把伊斯兰教视为“旁门左道”而加以排斥和抑制。同时还在回族地区设义学,强迫穆斯林读儒家经典,接受儒家思想,其结果出现了“经文匮乏,学人寥落”的状况。伊斯兰文化面临几近断裂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正是经堂教育,通过对教义学、认主学、教法学、经注学、圣训学和有关的语言学、语法学、逻辑等学科的系统讲授,使伊斯兰文化得以在一个儒教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度里代代相传。与此同时,包含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经济制度的伊斯兰文化,从另一个侧面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2)经堂教育的倡兴,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经师、伊 斯兰学者、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经堂教育为中国伊斯兰教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阿洪、经师和学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穆斯林。许多经堂教育培养的人才成为回族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如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张中等都是儒释道伊四教兼通、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者。他们还以“以儒诠经”的独特尝试,促进了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近代的马明心、马来迟、马果园、马启西等一大批著名阿洪,既是某一派别的宗教领袖,又是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他们不但主持日常的宗教活动,而且还常奔走呼号,传经布道,活跃于穆斯林社会,为振奋民族精神、维护民族生存起到了巨大作用。
(3)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宗教教育与中国教育的结合,它促进了伊斯兰教的民族化。
中国内地穆斯林的宗教教育,在回族等民族形成之前,共性的东西居多,因为那时多数经师、阿洪来自境外,他们受的教育自然是传统的伊斯兰教育。然而,在14世纪回族形成之后,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密切相关,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中国穆斯林的宗教教育随之应运而生。经堂语和“小儿锦”的出现是宗教民族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胡登洲“课习儒学”使伊儒贯通一家,以儒诠经,更好地发扬伊斯兰教义理,实现两种文化的结合。17世纪开始兴起的汉文译著活动是中国穆斯林宗教教育的继续深入和发展。汉文译著活动的参加者多数是经堂教育培养出的杰出人才,是胡登洲的再传弟子,他们采取“以儒释经”的方法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哲学体系。事实证明,伊斯兰教育的本地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近现代的中国伊斯兰教育形式———经院教育
中国伊斯兰教教育不断发展到近现代,受到了中国和阿拉伯穆斯林国家教育改良的双重影响。中国近现代教育改良变科举为学校,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改良浪潮。勿庸置疑,当时的历史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伊斯兰教教育,促进和启发了中国伊斯兰教教育发生变革、进行调整。而在此时,阿拉伯穆斯林国家也酝酿进行着伊斯兰教的教育改良。首先在埃及,随着拿破仑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登陆,开始中东阿拉伯穆斯林国家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此阿拉伯伊斯兰的思想家们开始了改良主义的痛苦探索与不断反省,并不断倡导教育的改良———即在宗教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以壮大国力,奋发图强。正是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及中国都进行着教育改良的思想探索与行动,使中国伊斯兰教的传统教育也受到了极大冲击。此时王宽(王浩然)作为中国经堂教育改良的代表人物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王宽(1848-1919),字浩然,自幼受教于被称为“北方经学泰斗”的叔祖王守谦,学习刻苦,打下了深厚的宗教知识和阿拉伯文基础。为振兴宗教,提高穆斯林文化素质,他主张改革经堂教育陈旧的内容和方法,倡导兴办经学与汉学并举的新式学校。1907年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内创办新型的回文师范学堂,由其弟子达浦生主持教务,改良教学方法,修定课程内容,在经堂教学中兼授汉文及其他文化知识,以培养新 式师资。1908年,他为改变经堂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迂拙,事繁效鲜与私塾等”的状况,以普及新的宗教文化教育,提高经、汉知识水平为宗旨,同马邻翼等创办了京师清真两等(初等、高等)小学堂,并分设四所小学于城郊各处。此后在上海、南京、开封、呼和浩特等地任教长时,仍继续发展宗教教育事业,从而培养了诸如达浦生、马松亭、杨明远等一批伊斯兰教的经师和学者。王宽阿洪开创了中国经堂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先河。1925年,马松亭、唐柯三创办成达师范。 1927年,达浦生、哈德成创办上海伊斯兰师范。1928年,周级 三创办四川万县伊斯兰师范。1929年,云南回族促进会创办昆明明德中学。此后中国伊斯兰教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解放后,1955年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至今发展到全国的10座经学院及大量的阿拉伯文学校、学院。至此,中国伊斯兰教教育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进程,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传统教育形式仍将广泛和长期存在。
三、现代中国伊斯兰教教育的特点
(一)爱国爱教的有机结合
现代经院教育秉承着培养爱国爱教,坚持政治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高伊斯兰文化学识和阿拉伯语、汉语水平,立志献身伊斯兰教事业的教职人员为宗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解决了经院教育的政治方向,并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19号文件指出:宗教院校应当从那些正直的、爱国的、愿 意安心从事宗教职业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当中招考学员,因此解决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院教育已经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各经学院已培养出大量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级宗教人才,毕业生已经担负起了重要责任。
(三)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经院教育在继承历史传统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无论在培养方向及教学内容安排上,都体现出源自历史、尊重传统的特点。从生源上来讲,只面向具有良好的宗教意识,愿意奉献于宗教事业的年轻人。从课程设置上也是源自传统教育中13本经,但又从课程及教学方法中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并根据现代社会的具体要求进行添加。英语、计算机、政治时事、历史、地理以及经贸知识等课程的设置更是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而宗教课程中新教材的选用又注入了时代的特征并符合现今的要求。
乾隆辛亥年(1791年)碑
(四)教内外学者参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经院教育彻底打破了历史上宗教教育教学中教外学者参与的禁忌观念。经院教育的专业教学中,不乏教外专业人员的参与,他们将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同时带来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外学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无形当中也把这种文化背景带到教学当中去,使得院校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知识更加全面,使经院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思想品德教育与全面素质考察相结合
在经院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树立学生坚定的政治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完美的宗教修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经院教育有别于经堂教育较为突出的特点。但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经院教育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经院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健全。
(六)经院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
经院教育的具体教育形式,来源于经堂教育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特殊的教学模式。经堂教育中的严谨学风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都是经院教育最宝贵的财富。经院教育在继承的同时也解决了经堂教育中没有学制、入学没学历要求、毕业没有年限,也不颁发学历证明的不规范现象,并将阿拉伯语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设置,并注重听说读写译的实用效果。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理念,达到了经院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
(七)完善了宗教教化功能,以德治教、以法治教相结合
经院教育注重教化功能,用高尚的道德思想和理论净化学生心灵,灌输宗教伦理,用优良的品德引导学生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实践着以德治教的办学理念。同时经院教育又体现出以法、以纪治教的管理特点,各种健全的规章制度要求及相应的奖罚制度,又克服了“人治”的弊端,以德、以法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更显出时代的特点。 中国的伊斯兰教经院教育虽然具有以上的诸多特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从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
四、中国伊斯兰教教育面临的问题
全面把握和认识当今伊斯兰教教育的全貌,不难看出,经院教育虽然较经堂教育更具优势和诸多优点,更具时代精神和现代化特征。但全国的教育现状中,经堂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并将长期保持这一趋势,这是当今中国伊斯兰教教育的现状,也是历史发展的积淀和客观存在。但是经堂教育所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也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指出和更改,无论从经堂教育的体制、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日常管理都需要全面提高和修正。
经院教育也同样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有些甚至是关系重大的难题。
1.当代经院教育在不断加强教学、不断完善的同时,在 办学方向上、培养目标上都遇到了极大挑战。现在宗教界老、中、青教职人员实现了有序过渡,后继不断。因此经院教育的办学方向进行调整是极为必要的,也是现实的。今后的经院教育不仅是培养年轻的教师人员队伍,还要培养年轻宗教管理人员队伍,培养年轻的宗教研究人员队伍。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完成穆斯林青年的宗教知识和职业培训任务,将经院教育社会化、规范化,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全面素质建设更好地服务,这不仅是理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更是社会的需要。
2.经院教育具有社会上普通院校教育的基本特点,因此 在办学体制、行政管理、教学权限方面,也应有一个较为普遍和适用的标准和依据,贯彻办学方针、落实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健康、有序。但现在此方面的问题仍然很多,体制不明、规范不清、管理无序等都制约着经院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经院教育面临的又一大难题是经费困难。人员开支、 设备购置维护以及保持正常教学运转都需要大量的经费。鉴于经院教育的现实,很多院校无力筹措资金,或资金严重不足,这都严重制约了院校自身建设与发展,无法向更高目标迈进。
4.经院教育同时面临教材问题。经院教育发展十分迅 速,但是尚未形成固定的、统一的、标准的、权威的教学内容,更没有完成教材建设,教材的不完善无疑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大因素。但由于各地教学实践学制及生源特点,不论是宗教课还是文化课教材在短期内都不可能实现完全统一。同样,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科研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
5.经院教育中的师资队伍虽然初成规模,致力献身于宗 教教育的人才不断增多,但从实践上看,存在着师资队伍不稳、水平不一、缺乏管理与考核、待遇低下等突出问题。关键在于宗教教育还没有实现与社会普通教育的接轨。宗教教师也没有取得一般社会上普通教育职业者的身份认同和实际的管理模式,教师资格、职称评定都无从解决。
6.在经院教育中,学生的来源与毕业后就业方面是至关 重要的,经院教育在某程程度上是经堂教育的延续和高级教育阶段,生源有别于一般经堂教育的生源。生源的素质与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由于经院教育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学历教育,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报考,同时从事宗教职业限制性极强,无法与社会的毕业学历接轨,继续学历(硕士生、博士生)教育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等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院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
7.经院教育中还存在着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教学内容 欠缺的遗憾。众所周知,经堂教育中形成了严谨固定的教材,13本经中有超过一半是波斯文经训和文学精品,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内容已经极为遗憾的被排斥在宗教教育之外,无论是经堂教育还是经院教育对此类教材和内容均不再涉及(除少数清真寺阿洪外),无论这种现象有何具体原因,波斯文经典教育的缺少是不争的事实。
困难虽然很多,问题也还存在,但中国伊斯兰教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迈进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写照。许多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教育的专家学者,也对经院教育的规范化建设提出了中肯和切实的建议,中国伊协宛耀宾、马中平先生撰文提出五点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解决宗教课教师师资青黄不接的问题;
2.编写宗教课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尽快改变教学中的随意和无序状态;
3.搞好领导班子建设,配备既懂伊斯兰教、又懂教育、还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进入经学院领导班子;
4.搞好校风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严肃校风校纪;
5.进一步理顺经学院、伊协与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塑造好经学院的自我形象,改变长期以来经学院在穆斯林群众心目中并不令人乐观的形象,争取广大穆斯林群众对经学院的支持。
中国社科院冯今源先生更进一步指出:
1.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要破除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搞好经学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发掘伊斯兰教的真精神。根据社会主义时期2000万中国穆斯林的伟大实践,去论证伊斯兰的真谛,在此基础上加强伊斯兰经学理论建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经学理论体系。这是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项 重要内容。
2.加强学风建设。经训固然要学,而且一定要学精、学好。但是,一定要继承先贤优良的学经传统,不搞教条主义,要密切联系新时期社会主义中国的实际,学习和实践伊斯兰经训的基本精神和信仰要求。伊斯兰教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社会实践中的不断创新。中国历史上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等经学大师,之所以写出不朽的作品,也在于他们既有继承也有扬弃和创新。学经训要学伊斯兰教精髓,而且必须学深学透。但学的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把伊斯兰教真理用好用活,能否弘扬其真精神为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大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