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传播反思,学界大佬在线划重点!!
之前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对比!
1665年,伦敦爆发了一场鼠疫,疫情持续了两年,牛顿当时在剑桥大学读书,无奈回家躲避疫情。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做出了跨时代的发现,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色散,产生了万有引力的思想。
与此相比,疫情期间的我们,唯一可以拿出去夸耀的也就是见证历史了……
2020年3月18日,《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专栏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全球秩序的“新历史分水岭”(new historical divide)——类似于从公元前(B.C)到公元后(A.C)的历史跨越,新冠肺炎疫情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新冠时代”(Before Corona)和“后新冠时代”(After Corona)。
随后,比尔·盖茨撰文指出,不同于人类历史上其他的大流行病,新冠肺炎疫情是现代社会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流行病,即“1号现代大流行病”(first modern pandemic),其在世界范围的肆虐及其历史性的全球影响,足以重新定义我们的时代。
面对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流行病,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纷纷展开研究,各种关于疫情的论文,叫人看得眼花缭乱。众多新传大佬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除了远程膜拜大佬,我们还需要一字一句好好琢磨这些论文,毕竟都是考点啊!!!!!
学姐从中国知网下载了30+篇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来源于《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界》《新闻记者》《传媒》等中文核心期刊!学姐将这些论文分成了三大部分:质化研究、量化研究与案例积累。
(部分论文截图)
质化研究的论文大多是综述性内容,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将这些论文打印出来,重点背诵强化记忆你觉得有用的部分。论文的框架可以为我们之后回答论述题提供答题切入点,论文中对于某个知识点、核心概念的阐释则直接可以加入我们的专题,变成我们答题语料库。如果大家没有时间看完学姐分享的30+论文,这个部分你必须点开看看!
之前做论文分享的时候,学姐会有意避开量化研究的论文,因为备考初期这些论文对于你的用处不太大。但复习到现在,大家该开始看量化研究论文了!即使你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一篇论文中的数据处理办法、使用的模型,你也应该从这些大佬的论文中去学习正规的研究应该包括什么?如何进行文献综述?怎样提出研究假设?研究生!研究生!老师最注重的还是你的研究能力!!
第三个部分就是案例积累,这个部分的论文主要是介绍一些媒体在疫情期间的采取的措施。大家可以从论文中提取自己觉得有用的案例,用来丰富自己的案例库!
接下来我们选择几篇论文进行深入分析!大家记得去文末领取学姐精心挑选的这三十多篇论文哦!!!
质化 · 研究
1.《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对新冠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
作者:彭兰
核心观点:
一、社交媒体是一种理想的公共传播渠道吗?
社交媒体带来了以人为媒的传播模式,其基础是人与人的连接,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连接便利性不断提高,甚至六度分隔的世界在新媒体里有可能缩小为四度分隔。从技术提供的可能看,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确到达了前 所未有的连接程度。但是,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人们真正打破了社会 阶层、价值观、立场、文化等的既有区隔。
在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平台,在可以自主选择信息源的情况下,人们看到的,还是他们愿意看到的世界的某一个侧面。我们不得不再次联想到“信息茧房”。
对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很多问题,我们总会拿 “媒介素养”作为解药,但媒介素养的培养需要时间,即使是媒介素养相对较高的人,也很难对所有问题免疫。因此,需要重新思考社交平台在这方面的责任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增强公共性内容与个体的连通性,平台如何作为?
虽然尊重用户的选择在今天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如果有些应该被用户了解的信息被屏蔽导致他们失去对环境的完整、准确认知,如果人们因为缺乏对公共信息的了解而失去共同对话的基础,那么平台就应该束手无策吗?
今天的社交平台有必要对它在公共信息传播和公共交流中的角色进行重新思考,也有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只是体现在“删帖”,而是尽可能保证信息环境的多元性、充分性,尽可能促成公共性内容、高质量内容与用户之间更充分、通畅的连接。
三、信息深加工,需要做什么?
在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对信息碎片进行拼图,应是专业内容生产者的一门必备“手艺”,这既包括对关键碎片的发现,对碎片信息的价值及其在完整图景中的位置的判断,也包括信息整合方式的选择与实施。
在门户时代,专题是一个相对有效的信息整合方式,但移动时代,专题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除了专题,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地图、时间线,是相对简单而又有效的信息整合方式,它们可以从空间与时间维度展现信息的关系,其中时间线的梳理尤其重要。
四、媒体的专业性与新技术应用是冲突的吗?
在新闻生产专业性的坚守与提升中,虽然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始终是核心,但这与技术应用并不冲突。无论是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还是常态下的公共传播,对于新闻信息(包括各类数据)的更广泛收集、深度挖掘、整合,或者对于新闻事件的背景进行分析、对走向进行预测,都是提升专业性的方向,这其中,也离不开新技术的作用。
媒体还需要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发生的变化,虽然始于技术,但已经延伸到了市场环境与格局、用户习惯、文化等其他层面,媒体仅仅在技术上跟进,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五、去中心化,还是中心化?
在需要进行全民动员(如戴口罩、不出门)时,中心化的传播的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无差别、全覆盖的传播机制,可以实现信息的广泛、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疫情这样的非常时期,也集中暴露了去中心化传播的问题,如信息获取不充分、信息混乱、情绪化传播、人群撕裂等,伴随着这次新冠疫情,一场“信息疫情”也在社交平台引爆。
历年真题:
1.对新媒体平台社会责任的理解(分析题,华东师范大学334,2019)
2.有人说媒介在“顶层设计,平台运营,内容生产,技术报道”方面陷入了融合陷阱,谈谈看法(论述题,广西大学897,2020)
2.《准确理解新闻的“整体真实”》
作者:杨保军
核心观点:
一、整体真实的实质
其一,在新闻范围内或在新闻真实论的意义上理解整体真实,明确新闻学中的整体真实是“新闻的整体真实”,即我们要在新闻真实的意义上理解新闻的整体真实,而不能在其他意义上理解整体真实,核心是不能把反映一定领域“全部事实”构成的整体真实定义为新闻的整体真实。
其二,基于上面的理解,可以进一步把整体真实看作是新闻真实的一种类型,是针对一定目标报道领域所有新闻事实而言的新闻真实。
其三,努力追求或实现新闻的整体真实是一种新闻真实观,是一种新闻实践观念,它对新闻活动主体特别是新闻传播主体具有内在的诉求。
二、整体真实的主要要求
作为一种新闻真实观,整体真实观念要求全面报道目标报道领域的新闻事实;作为一种新闻报道观念,报道方法,整体真实观念要求完整报道具体新闻事实。揭示这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进一步理解新闻真实的关键。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整体真实观念的具体要求,并且能够贯彻落实到新闻报道实践中,整体真实作为新闻真实观念、作为一种真实类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三、整体真实的实现
第一,坚守新闻整体真实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与方法,及时、公开、透明地反映报道目标、报道领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新闻事实,报道具体事实的整体面貌。
第二,所有参与一定目标报道领域的新闻媒体,在做好自主报道的基础上,努力形成不同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使目标报道领域新闻事实以至全部事实的真实图景尽可能得到新闻认识方式上的完整呈现。
第三,要特别注意,对于比较复杂的新闻事实,不仅要通过各种技术方式、媒介方式、符号方式、文本方式展开报道,还要形成过程性的、协作性的报道机制,以系列、追踪、进行式的报道方式,呈现具体事实的整体真实面目。
历年真题:
1.后真相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我国新闻业应如何应对(论述题,华东师334,2020)
2.总体真实(名词解释,西南政法大学440,2020)
3.新闻真实性的在不同层面上的理解(论述题,上交440,2020)
4.怎样维护新闻真实(论述题,大连理工大学440,2020)
3.《重拾信任:后疫情时代传播治理的难点、构建与关键》
作者:喻国明
核心观点:
一、信任重建是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的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
可以想见,虽然疫情之后这种社会撕裂会在一定程度上被修 复,但社会实践中最为需要的人心之上的“信任” 却很难恢复,就像所谓“破镜重圆”一样—形状可以恢复,裂痕依旧存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不信任“疫情”的蔓 延显得极为荒谬和有害—它是反时代反文化的一股逆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与发展,成为未来发展中必须抵御的大敌。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我们需要一种“信任疫苗”
二、数字化的技术革命对于传播格局深刻而巨大的重构,使所有按照传统模式治理传播和舆情的做法都成为一种“刻舟求剑”式的“菜鸟”操作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写和重构了包括传播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所谓“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就是指这种状况。就传播领域而言,至少发生了这样几个非常重要的改变:
(一)传统主流媒介之于社会认知、社会舆论的“压舱石”“定盘星”作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解构。
(二)“泛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得众说纷纭成为一种现象,在管制压力之下,容易形成退回小群、强化圈层的社会效应,彼此隔绝、各说各话成为一种舆论场上的现实,一旦遭遇互有交集的社会话题,就会产生非理性的“贴标签”甚至 骂战等网络极化现象。
(三)互联网通过对各种要素的连接和再连接来形成功能和价值,其作用机制的本质是关系赋能与关系赋权。激活、聚拢和推动这种关系资源整合的力量,是我们以往并不熟悉的非逻辑非理性的关系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力量。但是,目前主流话语的内容表达中非常缺少对于“关系-情感”表达元素的有效利用,这是当下主流话语无法 “入脑入心”,进而起到导向作用的症结所在。
三、新时期的传播与舆情现实呼唤治理范式的深刻转型
(一)专业媒介和专业传播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发生重大转移:直接的内容生产已经不再是其实现专业价值和工作重心之所在。
(二)复杂性范式应该成为未来传播和舆情治理的基本范式:民主协商模式与自组织理论的启发。
(三)抓大放小:创新社会传播和舆情治理的顶层设计,以便于管理者集中精力抓重点,也有助于扩大实践者探索创新的自由度及社会的容错空间。
4.《疫情期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作者:王四新,徐菱骏
核心观点:
一、常见的谣言类型
其一,伪科学谣言。伪科学谣言是公共卫生事件中常见的谣言类型,往往披着“科学的外衣”,以权威人士的口吻精心包装后进行散布。
其二,病毒和疫情来源方面的谣言。这类谣言的辨别难度比第一种更大。像此次疫情涉及到的基因序列、突变点、亚型、气溶胶传播等专业知识,都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范围。大众在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盲区,容易被造谣者利用,制造恐慌氛围。
其三,有意渲染夸大疫情惨状的谣言。这类谣言利用民众的“非理性”心理,通过情感化叙事或移花接木的手法,误导民众,使民众形成负面的情感聚集。老人、孩子、母亲等传统意义上的弱者,作为特定的符号进行传播时,容易成为被强力渲染的主题。
其四,攻击中国制度的谣言。这类谣言直接对准中国信息发布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互联网监管制度。
其五,国别谣言。
二、有效沟通是治理谣言的良方
1.主动回应民众关切
谣言传播得越多,越表明民众对真相有强烈的渴求,而回应民众对真相的关切,应当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及时回应民众对真相的关切,才能为各项抗疫工作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2.信息公开使谣言式微
对政府的不信任度越高,疫情谣言就越有杀伤力。前期流传的大量家庭感染得不到救治的悲剧以及武汉瞒报感染者数量等谣言,都与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极低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到位后,各种谣言也就失去了发酵的土壤。
3.开放平台更容易使谣言无处遁形
此次疫情期间不少平台推出的针对性措施,如今日头条的鉴真和定期公布有问题账号的处理公告等,都对抑制谣言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具体管理措施的认真落实,比如实名制和用户举报机制的高效运作,也是平台治理谣言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谣言治理的建议
1.认真对待政治类谣言
2.谣言治理需多方参与
其一,主流媒体要及时发声,发挥更加专业、主动和积极的作用。其二,互联网平台要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其三,民众处在谣言传播的第一线,民众的积极识别、辨析、举报等行为对于谣言治理意义重大。
3.须进一步落实平台责任
进一步落实互联网企业的平台责任,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责任体系并督促互联网企业在疫情和其他重要的时间内做好平台信息内容治理,确保网络内容生态向“天朗气清”方向发展,对谣言治理至关重要。
历年真题:
1.政治谣言特征和治理(论述题,华东师范大学 334,2019)
2.谈谈网络谣言(论述题,深圳大学 334,2019)
3.谣言愈演愈烈的分析(论述题,复旦 714,2020)
案例 · 积累
《发挥融媒传播优势唱响主流舆论声音 ——三大央媒战“疫”报道手段丰富、形式创新》
作者:代和铭
核心观点:
一、移动直播直达现场,实时记录抗疫一线场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民日报在央媒中率先推出以疫情报道为主题的网络直播节目《武汉时间》,连线前方报道组,及时传递来自战“疫”前线的最新消息。节目更名为《人民战“疫”》后,在报道策略、联动机制、内容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新华社法人微博通过“视点直播”产品,滚动播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卫健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等重磅新闻发布会,密切追踪各地防控疫情举措和复工复产进展情况。
二、微视频发力移动端,宣传中央精神讲述抗疫故事
人民日报新媒体密集推出《决战武汉》《武汉保卫战》《武汉等你重启》《有我们在,请放心》《誓死不退》等重磅微视频,以信念、使命、责任为主线,展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驰援武汉的历史场景,微视频《团圆有时》聚焦疫情时期特殊的元宵节,用生动的镜头语言致敬一线坚守的医护人员、危难之中显身手的人民子弟兵、为生命争分夺秒的建筑工人等战“疫”英雄。
三、慢直播开启大格局,上亿“云监工”围观医院建设
央视依托5G+4K/8K+AI战略,充分发挥平台聚合优势,创新推出“与疫情赛跑——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最前沿”慢直播产品,通过5G信号对两座医院的建设情况进行长时间、大跨度、多维度的直播报道。央视慢直播集成了直播实时传送、VR全景视角、用户沉浸体验、情感分享互动等特点,吸引上亿“云监工”接力打卡参与互动,直播间日均评论量高达7万条。
四、MV音乐激发正能量,鼓舞抗疫士气提振民众信心
新华社推出《挺住,武汉》《为你加油》《心在一起》《我在你身边》《心暖心等于世界》等众多MV作品,以音乐传递情感,为武汉送去祝福,为战“疫”凝聚力量。MV《加油,武汉!我们携手天地间》集合百名文艺界人士联唱拍摄,表现出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决心和对武汉的坚定支持。
五、H5产品突出互动性,普及防控知识提升防护意识
人民日报客户端根据受众对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知识的需求,推出了H5互动产品《2020新冠肺炎防治统一考试》,网友回答10道关于疫情知识的判断和选择题后,得到相应的分数,在互动场景下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
新华社推出的H5产品《艰难时刻,我们给TA一个隔空拥抱!》选取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人群的战“疫”感人瞬间,生成以“向平凡的英雄致敬”为主题的海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隔空拥抱”。
六、VLOG重塑第一视角,记录新闻现场传递真实声音
央视使用Vlog还原最原始的“记录”形态,以更加真实透明的面貌直击防疫一线新闻,推出《在武汉街头,不戴口罩会发生什么?》《实测武汉晚上还能点外卖吗?》《去百步亭给82岁老爷爷送菜跟拍居委会工作的一天》等“武汉观察”系列Vlog,在向外界传递武汉真实生活状态的同时,反映出武汉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七、摄影照片形神兼备,抓取新闻精髓一图远胜千言
人民日报注重挖掘新闻摄影在疫情报道中的独特作用,通过优秀的摄影作品定格战“疫”斗争中的感人瞬间。3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8版位置用整个版面刊载了公益海报《你摘下口罩的印记,蕴含着战“疫”必胜的密码》。
八、海报图表创新表达,挖掘核心要素解析数据变化
央视在对疫情数据的挖掘和处理上亮点频现,如《26个0!但防控不能松劲》用环状彩虹数据带的形式突出多个省份新增确诊病例为0的好消息,《这个“10万+”令人忧心!》将“警惕”中的“忄”设计成向上的箭头,表达对全球确诊病例飙升的担忧。
量化 · 研究
《场域重构与主流再塑:疫情中的用户媒介信息接触、认知与传播》
作者:曾祥敏,张子璇
摘要:
作为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信息传播也空前复杂。此次疫情的信息传播与扩散发生在移动社交传播语境下,互联网舆论场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基于2601位网民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媒介接触、媒介认知与评价、传播行为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中用户的媒介信息接触情况及传播行为。调查发现与初步结论对于把握移动社交语境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习惯的变化、提升媒体网上传播能力、科学有效传播防控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
思维导图:
送福利啦!
如果想要获取学姐精心挑选的三十余篇论文,转发本文至朋友圈保留1小时或者分享至微博并@爱传播新传考研均可,将截图发送至任意一位小助手即可获取哦!
主编:羽生生
编辑:简抒
参考文献:
[1]刘涛,《从生产逻辑到生成范式:后新冠疫情时代的 风险文化及其批评转向》
[2]彭兰,《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对新冠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
[3]杨保军,《准确理解新闻的“整体真实”》
[4]喻国明,《重拾信任:后疫情时代传播治理的难点、构建与关键》
[5]王四新,徐菱骏,《疫情期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6]代和铭,《发挥融媒传播优势唱响主流舆论声音 ——三大央媒战“疫”报道手段丰富、形式创新》
[7]曾祥敏,张子璇,《场域重构与主流再塑:疫情中的用户媒介信息接触、认知与传播》
[8]《牛顿在家躲瘟疫时干了什么?红外线温度计啥原理?太阳的温度如何测量?》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耿直卷卷
暖心S妹
奶狗E哥
吃货胖胖
中二早早
网传专栏
往期好文👇
JK少女不雅动作、腾讯老干妈、杭州女子失踪案等| 7月热点分析
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 一篇搞定传播学理论最难考点
蓝皮书专栏
Vlog原来这么考!高分答案都在这啦 | 蓝皮书06
今年新媒体会考啥?这本押题之书给你画考点
即使翻不了墙,这些西方媒体的转型路你也得了解 | 蓝皮书08
高分经验贴
二本末流、工科跨考、在职考研的我经历了什么?
状元养成记:二战5个月423分,快把命都拼完了若选择二战,我能成功吗?复旦二战397,小姐姐给你这些忠告…一战419 ! 快来看看高分学姐的成功之道(内附详细作息表)| 兰大大连理工 | 有时候考研是门玄学,但脚踏实地一定是制胜法宝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1年全国考研群 901082681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14(请加one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