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4爱传播策划实务练习 | 第08期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后台回复“全程班”,带你开启高效备考
后台回复“择校”,获取一对一择校方案
后台回复“基础训练营”,走好新传入门第一步
付费爱宝提交方式
一、作业提交截止时间:2023年8月25日23:00(温馨提醒:请各位爱宝严守时间点,超过时间提交者,不予批改)
二、提交方式请各位爱宝在自己专属的文档链接中提交作业。
公益批改参与方式
仅限爱传播「暑期训练营」公益社群成员参与。公益批改提交方式,包括公益批改的邮箱📮以及提交时间、提交要求,将由小助手在社群中发放。
想要参与公益批改的爱宝,快快快扫描文末任意小助手二维码申请进群。
报道策划
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将于9月2日至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举办,年度主题为“开放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展览展示规模约15.5万平方米。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主要力量,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今年服贸会将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引领作用,综合展及9个专题展将重点展示芯片技术、量子测控、卫星遥感、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等专精特新成果,60余家企业和机构将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医疗健康、文化创意等领域首发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引领行业创新趋势,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本届服贸会将进一步突出高层次,推出重大活动和权威报告。计划举办202场论坛会议等活动,包括10场高峰论坛、2场亮点活动、107场专题论坛、17场边会、66场推介洽谈。商务部、工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举办“投资中国年”服务业专场推介、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和前沿高峰论坛、卫生健康与医药工业创新服务大会等高峰论坛,发布权威报告信息。自2012年以来,服贸会及其前身京交会累计吸引196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万展客商、600余家境外商协会和机构参展参会。2020年提质升级以来,服贸会再上新台阶,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全球服务的国际公共产品。(材料来源:新华社)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行选择报道主体,撰写专题报道策划,主题不限,字数不限。(50分)
新闻评析:评论
请结合评论的三要素分析本篇作品(50分)。
到处人脸识别,有必要吗?历数今年上海两会的热门议题,“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一定排在前列;对这个新鲜议题,相当一部分的讨论,又落在了它的“B面”——许多代表委员的目光,同时投向了个人信息保护、公共数据安全和社会议论多时的“数字鸿沟”。换言之,作为大势所趋的数字化转型,既要按下“快进键”,也需要划定一些边界。要划边界,并不是要给转型泼冷水,更不是要拖后腿。恰恰相反,有了清晰边界,明确进退的幅度与力度,一项重大决策才可能最大程度规避负面风险,朝着其理想的状态顺利前行。两会召开,恰逢上海遭遇局部疫情考验。连日来,上海防疫中的一个“手势”广受舆论称赞:公开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既通过大数据方式实现了精准锁定,又避免那些与防疫无关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此前,有意无意间过度释放的个人隐私信息,已经让不少患者蒙受社会舆论的“二次伤害”。上海此举之所以获赞,一方面在于其展现了一种对个人权益的“精度”和“温度”,更深的层面,则是因为把握住了一条重要的边界——流调信息披露须以“必要关联”和“最小侵害”为原则,而是否公布相关信息、公布到怎样的程度,就看其是否有足够必要的公共意义。涉及公共生活的许多政策、措施、手段推行,包括技术应用,都需要考量这样一个边界意识。这个边界,既包括是否依法合规,也要考量综合的运行成本,包括行政成本、社会成本、信用成本等等。如果不考量边界,任由扩张,虽然可能获得局部的规模增长或效率提升,却往往会造成“负的外部性”,甚至推高总体的成本,最终得不偿失。前些年互联网经济刚开始兴盛,新模式横空出世时,舆论就热议过“野蛮生长”的问题。大体上人们有个共识:最好将顺应潮流、合乎需要的新事物、新模式放到一个“包容性生长”的环境中,多加鼓励和宽容,但对出现的明显损害公共利益的问题必须及时控制,不能任其过度“野蛮”。去年底以来,从中央到各地多次强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也表明在“生长”和“野蛮”之间,应当划出一道必要的边界。这道边界,很多时候同样适用“必要关联”和“最小侵害”的原则,要看其是否增进社会福祉、符合公共利益。拿着这道标尺来看今天的新技术、新模式,特别是数字时代正在掀起的新浪潮、新趋势,有些方面需要着眼趋势加力助推,有些方面则要对问题风险未雨绸缪,正视到正在暴露的问题,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用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制度创新与供给,划定必要边界、建立良性轨道。人代会开幕首日,市委书记李强在回应代表关于数据保护的讨论时就明确表示,围绕数据收集、保护、流通和交易立法是当务之急。上海要积极探索,形成突破。这几天,又有不少代表委员不无忧虑地谈及“人脸识别”技术大量使用带来的副作用。这本身是数字时代一项颇具革命性的新技术,但其带来的生物信息和隐私泄露风险已然存在,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过严重后果。这未必是技术本身的错,却一定在技术使用和场景开发等方面出了错。此时就亟待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法治规范,也正是尽快划定边界——哪些领域、哪些主体可以使用这样的技术,用到怎样的程度,又有哪些领域、哪些主体、哪些时候坚决不行。“人脸识别”到了普遍推开的时候了吗?市面上比比皆是的那些强制要求采集人脸信息的场景,真的都有必要这么做吗?它合乎公共利益吗?来自两会上的这些疑问,不该被轻轻放过。而这些疑问,针对的也不只是一个人脸识别。就如一位代表在专题审议中说的,转型也好、技术使用也好,终究要以“人”为本位,从人的需求出发,不能搞成“技术的秀场”——单纯的“秀”,甚至以妨害社会利益为代价的“秀”,并不是转型的本意,只会走到反面去。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S 2.0
知知
小S
福仔
胖胖
小E
小S 3.0
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