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一流丨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作者

张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学科建设办公室

吴素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党委宣传办公室


摘要


中国特色的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双一流”建设的难点和突破口,在总结和分析国际、国内现有大学和学科的评价方法和体系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中国特色;“双一流”; 评价体系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正式对外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是继1995年“211工程”和1998年“985工程”后,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势必对今后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加快推进中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成为当前高教改革发展研究重点探讨的话题,而其中的难点就在于“双一流”建设的评价问题,本文拟从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评价体系方面做一些探索。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其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二十多年来,为了实现有效的管理,政府出台了各类管理办法,但卓有成效的重点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尤其是完善的绩效拨款和竞争性动态调整机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由此带来的身份固化、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重点工程的建设效率。为此,国家启动了新时期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双一流”工程。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双一流”不是“985工程”“211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双一流”的遴选原则是“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1] “双一流”没有标签,可进可出,滚动式发展,五年一个周期,让高校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竞争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双一流”建设不同于以往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其给了很多高校弯道超车的希望,高校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而中国特色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的建立则是“双一流”建设的难点,也是突破口。


2

现有的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的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高校、第三方评价机构等,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角度探索了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大学排名、学科评估、论文评价。


1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评估的一种方式,是促进高校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有很多新闻媒体和机构发布大学排名,世界大学排名是根据各项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质量、学术雇主声誉等标准,对全球大学的综合表现进行数量化评价,并进行加权后形成的排序。


大学排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时至今日,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主要包括U.S. NEWS大学排名(美国)、QS世界大学排名(英国)、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国际四大排名指标体系设计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QS与U.S. NEWS的定性、定量指标各占一半,THE偏重定量指标,而ARWU的指标则几乎均为定量指标。国内方面从事大学排名的机构也非常多,较为有影响力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软科(ARWU)、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


但实际上,由于大学性质、类型、规模、学科数量、办学特色等的不同,客观上很难对所有大学进行综合实力的排名,所有排名机构的大学排名都存在一定偏差和不可比的因素。教育部曾多次声称,不赞成目前国内形形色色的对大学进行综合排名的大学排行榜,认为此类综合性的大学排行榜不科学。[2]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排名可以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类高校评价的参考,但是对于“一流学科”建设类高校的评价则完全不适用。


2

学科排名


不同于大学排名,学科评估和排名是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间的比较,可比性较强,开展学科评估排名,对于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国内代表性的评估主要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简称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和上海软科(RANKING)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国际代表性的评估主要是英国的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REF),国际四大排名机构(U.S. NEWS、QS、THE、ARWU)也陆续推出了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和评估。其中,“学科评估”和“REF”具有半官方性质,也最受大学的重视。“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整体水平评估,其主要指标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四个一级指标,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REF是英国政府资助机构用来评价本国高等院校科学研究项目质量的一个行动计划,其前身为大学科研水平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其评估重点是科学研究项目的产出、影响以及环境三个要素,其结果将决定英国各高校从英国政府资助机构所获得的研究经费数量。


以“学科评估”和REF为代表的半官方性质的学科评价都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学科评估”和REF最大的区别在于评估的侧重点不同,REF主要是科研评估,而“学科评估”的科研部分仅占比30%左右,是综合性的学科评价。二者虽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争议,但是其评估结果基本上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和资源的分配,但是由于其主要指标不具有国际通用性,不能进行国际比较。


3

论文评价


由于国内外学科评估的体系、要素、权重等都不相同,在学科国际评估中只有论文最具有可比性,于是在大学排名、学科排名之外,出现了单纯的论文评价和排名。国际著名的数据公司(科睿唯安、爱思唯尔等)均出台了文献分析工具和相应的指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科睿唯安(其前身是汤森路透)的ESI世界前1%和1‰学科排名,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高被引科学家、发文量排名、被引频次排名、篇均被引、论文标准化影响力(CNCI)、高被引文献占比、国际合作论文占比等指标。目前,国际上的研究机构普遍将ESI排名前1‰的学科作为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的标准。[3]


论文评价的最大优点是具有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在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中被广泛使用,世界四大排名机构都采用了文献分析工具,其中U.S. NEWS和ARWU主要采用了科睿唯安的数据,THE和QS主要采用了爱思唯尔的数据,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也采用了ESI高被引论文作为论文评价的指标。


但是,用论文的文献计量指标来评价学科,是对文献分析指标的“异化”,ESI的本质是索引服务,其学科分类和国内的学科分类差距较大,从学科分类上来看,ESI 主要集中于理工科领域,偏向于数学、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等,这些学科占据了全部22类中的20类,其他两类学科为经济学&商学、社会科学概论[4],直接将它作为单一指标来评价学科是不妥当的,用入选ESI前1%的学科数量来做大学排名对于行业型、专业型的高校更是极为不合理的。


4

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5]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双一流”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6] “双一流”必须做到“国际通行标准”与“中国特色”的紧密结合,要“立足中国”,解决“中国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探讨“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


1

以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为基础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只有拥有一流学科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学科评估”以学科为基础设置评估单元,较之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评估其公平性更强;以学科为基础的评估和拨款,对于那些整体实力较弱的学校有机会发展自身的优势学科,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争取更多的拨款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另外,高校也可以通过评估发现自身的弱势学科,从而调整学校的学科布局,资源集中于发展优势学科,同时重视学科的发展战略,扬长避短。[7]


在“双一流”的学科评估方面,要以中国特色为基础,综合考虑国际通用标准。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体系,其大量指标均为“中国特色”的指标,如人才计划(俗称“帽子”)、国家级科研基地、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级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等。但是,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不具有国际可比性。因此,“双一流”的评价必须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综合利用ESI、U.S. NEWS、QS、THE、ARWU等评价“双一流”的建设水平。


经过多轮的修订,目前的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依然存在改进的方面。例如:现有的“学科评估”体系过于强调成果归属和第一作者,不鼓励交流合作。这方面REF的改革很有参考价值。在REF评估体系中,一方面,鼓励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又重视国际合作。REF允许并鼓励各高校之间(特别是不同类型的高校)、相近学科之间,共同递交科研成果评估材料,且对合作递交的材料进行统一评估,不单独对作者单位评估;对于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除了在评估单元上学科之间融合调整以外,还鼓励相近学科协同创新,并鼓励不同专业领域背景的研究者协同创新,在综合学科的领域寻找新突破。此外,在不同评估单元的评估人员选拔中,也要求来自广泛的学科领域,这就鼓励研究者从事多学科研究,重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创新。[8]要建立科学的“双一流”评价体系,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吸收国际评估体系的优点,努力实现国际可比性。


2

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科分布


“学科评估”是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为基本评估单元的,而学科分类无法体现出各学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点从参评学科数量就可以看出。第四轮学科评估参评的95个学科规模差异较大,最多的学科有240个高校参评(大学科),最少的学科参评高校数量仅有8个(小学科)[9]。在“双一流”的遴选中,对于“大学科”和“小学科”不能仅仅按照“学科评估”中的位次百分位来排名,而要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某个学科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科”要给予更多进入“双一流”的指标。这在本轮“双一流”的遴选中也得到了印证,此次共有108门学科,累计465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次数最多,30所学校入选,另外化学(25所)、生物学(16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所)、数学(14所)、生态学(11所)、机械工程(10所)学科均达到或超过10所学校入选;公安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社会政策与管理等8个学科仅入选1次,平均每门学科入选4.3次[10]。


另外,由于新学科的设立往往滞后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双一流”的建设上应该参考国内外各种学科分类,给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蓬勃发展在现有的学科分类中就无法体现,在“学科评估”中设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学科的大学只能参加传统学科的排名,由于发展历史短、体量小等因素基本不可能进入前列,也就无法参与“双一流”的竞争,得不到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客观上不利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3

考虑行业特色型、专业型高校的特殊性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地方在于我们继承并发展了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建设了大量专业性质的行业、专业特色型高校,这本身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同时这些高校和学科也往往是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区域急需,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于这类高校在“双一流”的评估中就不能仅仅考虑其在“学科评估”中的排名,而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院校设立单项考核指标,要更加注重其行业贡献度,可以关注发明专利、企业合作项目、毕业生分布、累计毕业生数、从事相关行业毕业生数、用人单位评价等指标。在论文评价方面,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文献分析方面,不建议简单采用WOS、ESI等数据库,而要广泛纳入Scopus、EI和各类行业数据库,尤其是要将中文数据库纳入评价指标。


总之,“双一流”的评价应结合中国的国情,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术服务贡献为核心要素,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国内与国际评价兼顾、学科建设与整体建设并行,实行分类评价、综合评价,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要以建设“双一流”为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和学科聚集优质资源,同时,要全面考虑不同区域的高校布局、学科分布等,尽力兼顾效率与公平,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6]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J].中国高等教育,2017(6):4-11.

[2]陈学飞,叶祝弟,王英杰,等.中国式学科评估:问题与出路[J].探索与争鸣,2016(9):59-74.

[3]李兴国,张莉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基于38所样本高校ESI学科指标的统计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6):38-45.

[4]郭丛斌.中国高水平大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建设路径分析—从ESI、QS和U.S. News排名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6,37(12):62-73.

[5]李文君.大学如何办出中国特色[J].教育与职业,2014(31):44.

[7][8]左小娟. 科研卓越框架(REF):英国高校科研评估改革及其拨款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7.

[9]第四轮学科评估分档方法还能优化吗?[EB/OL].(2018-03-25)[2018-05-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8f8eb100102y3fh.html .

[10]三评双一流:数据透视、遴选标准和人才贡献[EB/OL].

(2017-10-11)[2018-05-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8f8eb100102xt77.html .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完—


【推荐阅读】


双一流丨写好快特高的“双一流”建设新篇章——“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观察


双一流丨融合创新,推动学科水平上新台阶(复旦大学)


双一流丨坚持立德树人、深耕内涵发展,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南京大学)


双一流丨践行“四个服务”办学根本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山大学)


双一流丨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丨以本为本,让本科教育回归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根本(西安交通大学)



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我们

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

官方微信号 : yixuejzw

投稿:yxzyxw@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