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中间,有逆行抗疫的巾帼英雌,也有一些人,扮演的角色就不那么光彩了,譬如“一问三不知”的黄冈前卫健委的唐主任,再如“一线医护用命,老娘洗澡怕冷”的武汉中心医院的蔡书记。
当然蔡书记的光辉事迹不止这一桩,网上已经曝光的就有在疫情初期公开训斥江学庆医生(已殉职)戴口罩不顾影响,言辞激烈地训斥急诊科主任艾芬不讲政治、破坏武汉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等。鉴于本文的论述重点不是这位眼神凶厉、官威吓人的蔡书记,这里就不展开了。
在这篇稿子里,我们想重点说一说这四位女性:方方和六六,廖君和龚菁琦。
四个人,按照职业恰好能分为两个对照组:方方、六六皆为作家,廖君、龚菁琦皆为记者。
方方、六六这二位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廖大记者“巾帼奋斗”的故事,这几天大家也耳濡目染了,四人中唯一可能让一些人觉得眼生的是龚菁琦。
作为记者,她似乎名声不显,远没有廖君这么高调,但她那篇引发了现象级传播的著名报道《发哨子的人》,你一定读过。
这四位女性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她们都在用手中的笔记录着这场疫情。若干年后的人们,很有可能也是通过她们的作品来了解2020年的武汉、湖北乃至中国都经历了什么。
作家方方自不必说,她的封城日记,几乎成了所有国人在这黯淡岁月里的一束光。
尤为难得的是,她虽然曾任地方作协主席,但丝毫看不到那种犬儒的做派,她以自己的良知、勇气、坚持,记录着历史,也捍卫着“中国作家”这一群体的最后一丝尊严。
六六,这位带着创作正能量作品的任务抢进武汉的外籍华人作家,动身伊始就惹出了巨大的争议。
那一句“幸亏我来了,要不连素材都没了”更是激起了民愤,敢情武汉和湖北人的苦难在她那里不过是创作正能量作品的素材而已。
一个作家,如果对普通民众的苦难失去了悲悯和同理心,即使各式套路让人眼花缭乱,妙笔生花,恐怕也很难真正创作出有分量有人性有温度的作品。
敬告六六,悲剧就是悲剧,如果你还有一点人性的话,请不要把悲剧写成喜剧,不要拿这样的文字来挑战良知的底线,侮辱我们的智商。
至于廖君,她留下的报道可能是官方媒体记录的样本。后世的人们可能会很难想象,如此前后不一、彼此矛盾的报道,竟然是出自于堂堂国家级新闻通讯社的高级记者之手。
当然,不光是她的文字,还有她面对镜头作为“巾帼奋斗者”一番邀功请赏的表演,一起促成了一段特别的互联网记忆——举国之人,从黄口小儿到耄耋老者,尽皆议之论之声之讨之,这的确也是一个奇迹。
对于记者而言,是不是心怀良知,职业素养几何,所有这些,都是需要用作品来衡量的。一篇《发哨子的人》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的无耻,也让我们见证了一段举国接力护航哨文的互联网中文江湖的奇迹。
对于龚菁琦,虽然我只阅读了她有限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她的肯定、认同乃至钦敬。
在一篇题为《让新闻更有温度》的文章中,她这样表达她的初心,希望自己能“透过这些人的故事,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公平,比如正义,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坚韧。……给弱者以勇气,给所有人以希望。”
瞧,多好的一位女记者啊!再次为她点赞,为她加油,向她致敬。
作家方方和六六,记者廖君和龚菁琦,两两对照,既照出了人性的美好,也照出了人性的丑陋,既折射了人心的悲悯,也折射了人心的麻木。
莫道方方不六六,廖君何曾龚菁琦?做一什么样的人,写下什么样的文字,最终都是自己的选择。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只能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切也都是有因果的。(更多原创好文请关注公号“律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廖君被骂,网民错怪她了吗?;外交部发言人指美军把疫情带到武汉,要求美方解释;她的哨声,为何我们听不到?| 政法读书会;郝铁川:一个法学家眼中的抗疫标语;教训已经如此惨重,再遇到别的病毒,事情会不一样吗?;有图有真相!武汉垃圾车运肉事件后续;国民党新主席“未能等到对岸的一通贺电”;陶景洲律师:我的同学李克强;张建伟:观察孙杨事件的三双慧眼;看了胡舒立的这则演讲,你就知道财新为什么如此硬核了!;不是说不会忘了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