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献 | AER 洪灾赶走了劳工,却带来了产业转型
本期专题
环境与资源:自然灾害与劳动力市场
导读
本周介绍的文章背景是近100年前美国南部的大洪水。这篇文章不仅讨论了大洪水作为自然灾害如何影响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 还进一步讨论了劳动力流失怎样倒逼产业转型。虽然是经济史研究,但这篇文章的结果却具有现实的政策含义: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农业劳动力流出对当地长期的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本专题的其它推文:
密西西比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改道。从19世纪末开始,流域沿岸便开始不断修建堤坝。1927年恰逢天降大雨,堤坝系统不堪洪水冲击,共产生145处溃坝。据史料记载,在美国南部受灾最严重的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阿尔坎撒三个州,受灾的农地面积达36%,受灾人口达29%。当时,棉花种植是美国南部的重要产业。以白人为主的南方种植者(Southern planters)通过剥削黑人雇工进行劳动密集型的棉花种植活动。1927年突如其来的大洪水使得大量黑人劳动者最终移居他处,造成了南部棉花种植业劳动力短缺,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受灾地区未来几十年的农业发展路径。
对黑人劳动者而言,洪水一方面破坏了一些人的家园,使得他们不得不离开原本的住所和种植园,另一方面也间接降低了他们向北方或其它地点移民的机会成本。对南方种植者而言,出于对廉价劳动力流失的担忧,他们试图通过使用暴力在内的各种方式留住种植园中的黑人劳动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发了黑人的移民倾向。当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现实,南方种植者不得不通过引入更加资本密集型的农作方式以替代流失的劳动力,这反而推动了受灾地区农业的技术进步与农作模式革新,最终使得受灾地区的农业在长期中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作者首先通过一个简洁的理论模型刻画了大洪水影响南方黑人劳动供给及种植者投入要素选择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1900年至1970年间美国农业普查与人口普查数据,对史料记载的“事实”及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
实证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比较受灾前后受灾地区与未受灾的临近地区在各项经济指标间的相对差异来推断洪水的影响。这个方法与Hornbeck 本人关于“大沙暴”的AER论文中所使用的方法一脉相承。实证模型同时控制了诸如“罗斯福新政”等其它潜在因素的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作者验证了大洪水确实在1930年前后显著降低了受灾区域内黑人劳动者的人口数量以及黑人占当地总体人口的比例。
图片来源:Hornbeck & Naidu (2014) 原文图3
受灾地区的农业资本则在1930年后显著增加,且在几十年里并未表现出与邻近未受灾区域间相互收敛的趋势。具体而言,代表“新资本”的拖拉机数量增加了,但代表“旧资本”的驴马数量则减少了。
图片来源:Hornbeck & Naidu (2014) 原文图4
此外,对农地价值的分析表明,大洪水后受灾地区的农地价值并未立即升高,而是在四十年代前后才开始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也间接印证了当地受灾后“重资本”的农业发展路径并非南方种植者在受灾前所预见,而是其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原文信息:
Hornbeck, Richard, and Suresh Naidu. When the Levee Breaks: Black Mig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merican Sou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3): 963-990.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们关注环境与资源、农业与食品、发展与政经领域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发表在高水平国际刊物上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
农经好文章
READ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