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敢于、善于发动群众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04-25


昨天在《晴天买伞,雨天买鞋》和《珍惜专业的力量》这两篇谈了下小镇对最近疫情防控的看法,用了不少例子。

 

有很多朋友留言,今天再简单谈一下,先讲个香港的例子。

 

小镇前些年因为工作原因曾经在香港工作过个把月,跟香港的各部门公职人员还有一些当地人有过一些沟通,但让小镇特别不舒服的是,香港公职人员包括从内地过去的,总有种脱离群众的感觉。

 

比如说特别讲究应该谁来干。比如一些体力活,我们觉得搭把手挺正常的,都是为了尽快完成工作嘛,但香港公职人员就觉得自己身份不一样,不能干有失身份的事,这种搬东西的体力活就应该劳工去做。而下班后他们也往往热衷于一些比较高大上的活动,唯一让小镇觉得佩服的就是香港的警队。

 

这次香港疫情防控,小镇之前一直说希望香港一定要坚持“动态清零”,这是因为小镇非常清楚以香港的老龄化水平、公立医疗的不足、人口的稠密等现状,倘若“躺平”后果非常严重,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但小镇同样清楚,香港基本不可能做到,不要说动员全民了,香港连公职人员都动员不起来,疫情爆发以后,香港一直是医务人员冲在前线,基本见不到内地认为理所当然的公职人员顶上去,反而香港的公职人员自己先居家了。

 

面对如此具有渗透力的病毒,单单只靠医务人员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

 

内地当然好了很多,最起码任何一个城市所有体制内人员都必须执行命令,各地都能看到在医务人员、一线防疫人员之后,体制内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等等,一定是最先被动员起来的力量。

 

比如目前的上海,已经动员各级机关、驻沪央企、市属企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人员下沉一线,要求就地、就近向社区报到担任志愿者。

 

这里面确实有一些读者朋友留言批评的流于形式,但也要承认,这些志愿者还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也确实先于普通民众冲在一线。

 

这样的事在香港是绝对无法想象的。

 

但是仅动员体制内就可以了吗?大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短期应急没有问题,但是长期呢?

 

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当年之所以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等一系列关键战争的胜利,就在于我们充分发动群众。

 

今天看到两个新闻,一条是广州一百多名理菜员坐飞机抵达上海,支援上海蔬菜分发;另一条是上海某小区,十几个居民扎堆坐在小区内座椅上,完全不搭理志愿者要求他们回家的呼吁,逼得志愿者只能无奈地拿着喇叭循环播放。

 

虽然得罪人,但小镇还是要讲,上海是一个经济城市,是一个更加西方化的城市,有极为浓厚的“小市民”文化,优越感过强,说透了就是自我、利己。

 

比如很多人认为疫情防控是特定人群的事,与自己无关,甚至觉得别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有太多不配合检查、各种牢骚的,更不要说参与疫情防控。

 

上海社会动员严重不足。比如第七轮人口普查,很多居委会连小区大概有多少人都不清楚,而在核酸检测的时候,医务人员赶到后,居委会通知不到位、协作出现问题等等更是不断发生,更不要说蔬菜供应、基础病人排查等基本的后勤保障。

 

北京市民参与社会事务、配合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要积极的多,整个社会动员也更加充分。同样是疫情防控,北京的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确实起到了中坚的作用,从流调、解封、必要的后勤保障等等要到位的多,也有很多志愿者参与各种群众性组织,比如我们熟知的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丰台劝导队、大兴老街坊、东城守望岗等等。

 

这是当代支部建在连队上的范例。

 

疫情防控一定是持久战,一切技术手段都抵不过人性、也很难做到久守不失,再强大的专业力量也扛不住如此长期、繁重的压力。如何充分调动群众力量,让群众参与进来,是守住“动态清零”这个阵地的根本。

 

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解放群众,这才是中国战胜疫情的真正法宝,更是独属于中国的力量。


其他文章推荐
■  晴天买伞,雨天买鞋
■  珍惜专业的力量
■  人生前35年的个人发展方法论
■  中央部委公务员的待遇与发展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