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清敌我,治病救人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04-25

今天凌晨,有一个制作极为专业的视频传遍了小半个中国,这毫无疑问是一次精心筹备的“闪击”,也印证了小镇前天在《事有反常,必有蹊跷》一文所强调的:有一些人或者势力正在借机生事,加剧中国社会的不满和分歧。
 
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切外部干预能够实现的前提,肯定是我们没有做好、没有让人民满意,很多人有怨气、有情绪,这才是核心的问题,不可本末倒置。
 
- 1 -

关于上海,小镇已经写了18篇,有14篇谈内部的主要问题,4篇谈外部和内外部关联产生的次要问题,昨天在《主要、次要都是矛盾,内部、外部都是问题》一文进行了汇总。
 
内部问题当然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疫情防控、物资供应、民生保障、社会组织以及打击“发国难财”等问题没有做好,才会被趁虚而入,我们当然要优先着手解决主要矛盾、内部问题。
 
但是不代表次要矛盾、外部干预就不存在,更不代表我们放任不管。
 
在医学诊断上,有一个原则:先考虑常见病,再考虑罕见病

意思是针对病人表现的症状,先考虑最常见的问题,逐一剖析,直到这些常见病不能够解释所有的症状,这时候就要往罕见病考虑,直到确诊,从而完美的“对症下药”。
 
在上海疫情防控以及各类社会事件处理中也是如此,首先当然要先从自身找问题,解决人民迫切诉求,但当发现某些仅从自身无法完整解释的问题时,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干扰因素。
 
这个顺序和侧重,一定要注意。
 
昨天晚上大概8点之后,有一段视频开始流传,开始传播速度并不快,几个小时后才触发预警机制,随后进行介入,一般来说随着大多数人入睡,深夜传播一定会受到很大限制,但异常发生了。
 
0点一过,这个视频硬顶着一些限制,出现大量的跨区域、全平台转发,传播速度迅速攀升到0点前的数倍,并且不断加速。
 
这个视频的具体内容不多说了,相信很多人都已经耳闻了。今天有不少朋友留言询问这件事,简单谈几点:
 
第一:这个视频制作极为专业,绝不是一般团队能做到的。
 
这个视频看起来是各种真实发生的录音等剪切,好像挺简单,但在专业人士看来,一点都不简单,小镇咨询了几位在视频剪辑、影视制作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他们提出了几个疑点:
 
疑点一:这段视频,镜头的慢推、拉伸非常有电影感,影像和声音的感情把握非常到位,选择的录音充满情绪,层层递进,音乐卡点节奏感很好,这一定是专业团队制作,而且制作费用不可能低于10万元。
 
疑点二:视频的传播非常离奇,已经不能用自然转发来解释。一般正常的作品推广,都需要提前组织,联系各个平台和宣发方,做好预案和协调工作,即使投入数十万或者数百万宣发费用,在平台流量支持的情况下都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何况这个视频的传播明显是硬顶着技术限制,这就更不可思议了。
 
疑点三:这段视频的风格和名字,与国外某非常具有影响力时报的风格很像,不过无法确认,只是存疑。
 
疑点四:后来的大范围传播、转发,很多人都在上传,普通人录屏的效果并不好,只有源文件上传才能达到这种播放效果,那么源文件是怎么流传的?很多人又是怎么拿到源文件的?
 
第二:这段视频的传播疑似针对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舆情工作者对这个机制应该非常熟悉,政府、企业乃至一些咨询机构都有相关的工作,其核心就是将网民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新闻事件、话题等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进行监测和上报,以快速解决。
 
国内比较大的几个平台,都有24小时舆情监测机制,但是大多数平台并没有实现24小时监测,一般只在工作日或者持续到晚上0点前。还选择周五晚上放出,周六凌晨爆发。
 
这个体系并不是秘密,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段视频在0点前的传播相对较慢,而在0点后尤其1点后极速爆发,这绝不符合自然传播规律。
 
毕竟0点后还不睡觉的人,并非多数。
 
对这个视频本身的分析就到这,接下来的更加重要。
 
- 2 -

还是要回到根本问题:为什么这段视频能得到如此普遍的共鸣?这段视频被删,反映的问题还能得到解决吗?
 
任何内容的广泛传播,本质都是触及了人的一种情绪,人是感性的,不可能要求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这不现实。很多朋友留言质疑为什么要删除这段视频,担心视频被删除了,问题是不是就不解决了。
 
小镇完全理解这个担忧,但不必担心。各级对舆情重视度非常高,在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方面,舆情报告很多时候比内参要管用得多。
 
很多体制内工作人员可能很熟悉,经常上面下来一个批示,要求解决某某问题,而这个批示往往是针对某个舆情报告反映的问题。
 
舆情报告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并不复杂,比如说在某博发一个可能只有几十个人看过的几句话、配几张图,再@下有关的部门,批评某个问题,这就很可能成为一份舆情报告,然后非常迅速的送到高层级,马上就会要求相关部门查证并解决。
 
小镇一直认为大多数网友看到某个事情后发表的评论,更多是一时情绪的释放,比如看到某些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问题表达很有攻击性、负面的情绪,但并不妨碍紧接着看到中国海军“深蓝深蓝”航母宣传片后由衷的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如果把这种情绪看的太重,然后采取比较强烈的措施,甚至一删了之,这反而会激发更强烈的不满甚至对抗情绪,这更不利于社会情绪的疏解。
 
所以小镇经常给从事网络相关工作的朋友说,建议增加对传播和社会心理的学习,尤其要适应网络时代,适当降敏,很多事其实不管或者采取更加柔和的方式,可能会更好。
 
当然,这只是针对常规情况,对昨晚这样明显是精心策划的“闪击式传播”,必须当机立断,果断采取坚决措施,毕竟无法预知,后面还会发生什么。
 
总之:删不代表不做,恰恰相反,到了这一步反而说明已经受到高层级的关注,反映的问题将会得到更大力度地解决。
 
今天有上海的读者留言说,所在区域的物资供应已经明显改善,加入的十几个团购群,价格也明显下降了,尤其是鸡蛋降价更加明显,某些平台的快递也能收到了。但这位朋友也说,有的区域还是不行,除了居委会指定的团购,其他物资渠道还不能打通。
 
很显然,我们仍然没有解决好早就该解决的基本民生保障问题,老百姓有怨气太正常了。如果这几天发生的转变发生在4月初,并且不断改善,相信不至于有这么大的负面情绪。
 
还是要站在身在上海的普通民众角度去思考,让人说出问题、发泄情绪并不可怕,愿意表达恰恰说明非常信任,相信这些问题和情绪被人看到后,反映的问题能够被解决。如果是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就不期待什么了。
 
以上海的实力,到现在还存在这么多基本问题,显然与预期严重不符。
 
- 3 -

解决当前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疫情防控,上海到底如何做才能最快地实现“动态清零”?只要这件事做好了,很多事都迎刃而解。
 
恰好,昨天小镇居住的地区刚刚出现确诊,昨晚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新增确诊情况,其中朝阳区某在校生被确诊,现在已有9名同班同学核酸初筛为阳性。
 
小镇来说下北京是如何处理的,上海的朋友可以对比下。
 
北京新闻发布会是昨晚召开的,但是在昨天下午,防控预案已经启动,各种防控措施非常有节奏地展开了。
 
22日15:17,小镇接到来自街道的疾控通知,告知附近某小区某楼报告一例核酸初筛阳性人员,已经对这座楼采取临时管控。通知要求周边居民务必加入所在社区居民群,收到短信的居民立即到小区核酸检测点做检测,未在家人员于6点前返回家中。
 


收到短信后不久,就听到大喇叭喊话,要下楼免费做核酸,小镇转了下,半径300米内除了2个本来就有的固定核酸采集点,又新增了3个临时点,临时采集点的遮阳伞显示为“朝阳群众志愿岗”和“治安志愿岗”。


晚上22点后,这个采集点仍然在运行。
 
23日上午9:20,小镇接到防控组来电,询问具体住址、5天内是否做过核酸、疫苗注射完成几针,并且提醒尽快做核酸,按照社区指引就近免费检测。
 
随后,小镇发现,自己的“北京健康宝”已无法使用,弹窗提示向社区或所在单位联系,小镇立即给社区打电话,不到10秒就接听,明确告知如何解除弹窗,并进行情绪安抚。
 


这时候周围已经开始进行限流,可以看到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等已经开始工作,确诊者曾经到过的地点已经被管控。
 
虽然各项工作开展非常迅速,但是除了接到几个电话,要求尽快做核酸以外,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封控的地区也非常有限,小镇还专门前往通报中提到的一处确诊人员经过的地方,仅仅封了曾经购物的饭店,隔壁和对面完全不受任何影响,也可以正常通行。

 
这种精细度,绝对不比上海宣传的差,但北京从来没有大肆宣传,毕竟精准防控不是作秀,更需要踏踏实实的进行。
 
- 4 -
 
小镇在《晴天买伞,雨天买鞋》这篇文章里强调,疫情防控好的时候,更要谨慎,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好充分准备,防患于未然。很显然,这方面上海做得并不到位。
 
北京虽然是首都,但非常愿意学习其他城市的先进做法,经常到上海调研、学习,但反过来,上海对其它城市的经验做法往往没有兴趣了解,往往强调上海自身的特殊性,在很多领域的做法与其他城市就是不一样。
 
疫情防控就是典型,还是拿同等规模的北京做对比。
 
与上海非常明显的差别是:北京非常重视核酸采集的便利性健康宝扫码登记
 
在北京,核酸采集点随处可见,根本不需要预约,到现场几分钟就能完成,即使今天由于周边所有人都要做核酸,但也不过几十人排队,用不了10分钟就完成了。
 
北京的核酸采集点非常有针对性,往往设立在市民本来就要去的地方,比如商场、菜市场、地铁、交通枢纽周边等,有的24小时开放,有的则针对不同地点的人流特点进行优化。比如设立在菜市场门口的,平常只在下午16点到晚上21点开放,下班后去菜市场买菜顺便就做了,还有一个细节,今天周边核酸采集任务加重,所以这个采集点,已经调整为全天。
 
还有更加充分的准备。
 
就拿小镇附近的菜市场举例,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小镇眼看着这个采集点从无到有并且慢慢完善,现在由四部分组成:疫苗接种帐篷、核酸采集点、发热隔离室,平时旁边还24小时停着一辆急救车,这也是考虑到附近老年人比较多,可以快速处置。


这样的设置可以充分满足多种需求,采集人员可以在不同时间点在不同地点工作,大大提高效率。而提前准备的相关场地,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就地成为临时工作点,完成隔离中转、物资接收和发放等工作,而大量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群众组织的存在,提供了非常充沛的人力。
 
社区日常工作也非常扎实。

与上海不同,北京基层社区有大量年轻、精干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有明确的责任片区,对片区内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员情况早已登记造册,北京也已在小区内建立了比较普遍的社区医疗站,就近储备相应的必需药物。
 
甚至社区内谁有需要的专业技能,比如医生、公职人员等,社区也有所掌握,必要时可以直接寻求特定人员支援。
 
而上海呢,想要进行核酸检测实在太难,一个区都没几个采集点。同样是所在区域发生确诊案例,有一次小镇就在上海某区,结果一大早排队做核酸的队列长达近一公里,想要做核酸需要几个小时,还造成大量人员的聚集。
 
可能在上海看来,已经实现了精准防控,就没必要老做核酸。但是真的不需要吗?每次到上海,都要挤出时间到处打电话做核酸,就为了不耽误行程,这种痛苦相信很多往返上海的人都能理解。
 
上海的过度自信还体现在进入公共场所的健康宝扫码。在上海甚至不需要扫健康宝就能进入商场,据有关部门解释,是因为精准防控做得很好,路面都是绿码,还可以直接采集到个人的手机定位等信息,所以没必要扫码。
 
真的不需要扫码登记吗?
 
上海市如何解决城市中“峡谷效应”导致的定位漂移问题?
在发生比较大规模确诊的时候,如何完成对以亿计的庞大定位数据进行快速筛选,找到存在时空重合的人?
 
与上海不同,北京严格要求进入公共场所必须扫码登记,这样一旦发现确诊,根据确诊人员的行程轨迹,可以立即确定需要进行排查的登记点。根据登记点的扫码记录,可以快速找到相应人员,进行精准的健康宝锁定、弹窗预警、短信通知、电话排查,甚至可以直接通知到所在的小区居委会,进行线下人工通知和处置。
 
数据的处理工作量极大,假如通过定位分析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需要排查的稍微多点可能就得动用大型计算机才能满足时效要求。但是扫码报备就不一样了,每个登记点早就明确位置和责任人,查下扫码记录易如反掌,两者的效率天差地别。
 
- 5 -

简单总结一下:
 
在人民正当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老百姓有怨言、发泄情绪,这很正常,我们需要优先反思哪里做得不到位、如何尽快解决问题,自身、内部问题才是最主要的。
 
但是对于一些事情,显然问题不仅仅在自身和内部,虽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但是蛋有缝,不代表苍蝇就可以叮,更不代表我们不应该赶走甚至打死苍蝇。
 
昨晚的那段视频的制造之精良、传播的异常,不能排除是精心策划的舆论“闪击战”,要关注这段视频中反映的问题,尽快解决,但也要处理好幕后可能存在的黑手。
 
上海当前困境在于平时的顺利掩盖了很多长期存在的问题,过于自信,对于其他城市的经验做法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做好应急准备。
 
这次疫情控制住以后,看上海有没有吸取教训,有三个非常简单的指标:
 
第一:核酸采集有没有实现便利化、日常化,想做核酸能不能像北京一样方便。老百姓可以不做,但不能没有。

第二:进入公共场所,必须强制扫码登记。

第三:有没有建立类似“朝阳群众”“西城大妈”这样的群众性组织,并且加强平时磨合。
 
细节之处见真章,还是要更加谦虚。

其他文章推荐
  主要、次要都是矛盾,内部、外部都是问题
  事有反常,必有蹊跷
  什么是新基建:未来的大国基石
■  人生前35年的个人发展方法论
■  中央部委公务员的待遇与发展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