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清华女神,34岁的美女博士县长,辞职了
“湿冷魔法”攻击!鸟家三合一冲锋衣、羽绒服、软壳裤帮你抵挡
贴脸开大!小呆呆爆后台收入,撕X舞帝!热度暴涨,爆数据阿哲打开公域流量!停播降热度!
拿下!阿哲甩人陈伯,打假科技票!肖迪挂榜老塔!二辰回应送礼阿哲!
小白龙发群回应违约金!小洲预测千万!徐梦尧发圈晒照!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年年中央一号文,何时能振兴?
Original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10-08
收录于合集 #乡村振兴
10个
乡村一直承载了很多发展以外的任务,比如社会稳定、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必须要发展,必须让农民生活更好一点,但往往不得不向其他更紧迫的任务让步。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唯有以国内稳定的局面、确定性的工作,才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下,应对国际上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冲击。
三农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石,守住三农、守住农业的基本盘,就是守住中国的阵脚。
这个道理一定是没错的,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里明确的底线有两个: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
防止规模性返贫
。
而随着国际粮食危机加剧,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但资源一定是有限的,一头的担子更重了,另一头难免就轻了。这些年我们在三农上投入很多,取得了很多实际效果,但仍然远远不够,最苦的还是农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 1 -
我们现在面临什么样的国际威胁呢?需要农业、农村、农民做什么呢?
粮食安全备受关注,已经同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最近农口领导也做了关于粮食安全的宣讲。虽然中国的粮食储量占到全球一半以上,看起来好像颗粒无收也能吃两年,但实际不是这么算的,必须要明白两大问题:
第一:主粮安全不代表食品安全,何况主粮生产仍然危机潜伏。
根据2019年《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中国谷物自给率达到95%以上,有标准粮食仓库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共可存储粮食9.1亿吨,中国的确已经实现了主粮安全。
但是食品从来不仅仅是粮食
,已经不是古代社会了,有几个还能天天光吃馒头、米饭生活?就算监狱里面一半以上的食物也得是肉蛋鱼奶和蔬菜(每月每人粮食17-25公斤,蔬菜15-25公斤,肉类1.5-2.5公斤,蛋鱼奶1-2公斤),这还不算自费的加餐,何况普通人的生活呢?
中国每年进口一亿多吨粮食,主要就是大豆和玉米,用作饲料,就是为了提供充足的肉蛋奶等蛋白质供应,如果没有这些进口粮食,那就得挤占国内粮食生产,如何能承受?但是今年问题非常严重。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全球系统性的大危机,其威胁程度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可能是最为严峻的,主要有三大冲击: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安全、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价格暴涨、俄乌冲突导致粮食和化肥供应短缺。
除了这三大冲击,还要考虑拉尼娜现象带来干旱对美洲大豆生产造成的冲击,幸运的是,从最近20年来看,拉尼娜现象造成的大豆减产影响越来越小。
但仅仅上面三个就很要命了。
比如说俄乌冲突,造成的直接粮食出口减少还是小事,关键是对化肥等农资的影响。
化肥生产门槛很高,不是一般国家能够生产的,高度依赖少数国家,化肥第二大出口国是俄罗斯(年产超5千万吨,占全球13%)、第三大是白俄罗斯,两国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世界出口第一的加拿大,这还没计算因为天然气供应减少导致的欧洲氮肥产量不足问题。
在氮肥生产中,除了中国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搞出了一套煤化工制氨工艺,其他主要国家基本以天然气制氨为主,而氨是氮肥生产最关键的原材料,在氮肥生产中,天然气成本占比超过80%,今年天然气价格暴涨,直接导致氮肥价格激增。
中国依靠煤化工,在氮肥方面不但自给自足,还有余力出口,去年出口氮肥超过44亿美元,磷肥净出口也达到6.15亿美元。但
中国仍然需要大规模进口钾肥
,2021年中国进口钾肥757万吨,价值21亿美元,占全球钾肥交易总额的20%,俄罗斯正是中国最大的钾肥进口来源国。
这还是因为中国从1956年开始不断加强钾肥自给能力,这才把进口钾肥的依赖度从过去的90%降到去年的55%左右,去年自产钾肥达到600万吨,但再想提高已经很难了。
现在中国有超过一半的耕地处于缺钾状态
。
很多人总说应该跟俄罗斯划清界限等等,先不说道义问题,就说如果没有俄罗斯,谁来给中国提供足够的化肥?
一定要明白,我们必须站在最有利于本国的角度去处理国家关系,中国绝不站队,中国只站自己的利益。一定不要被人带偏了。
第二:全球粮食危机才刚刚开始,别以为一两年就能过去。
2022年注定载入人类历史,简直可以用“礼崩乐坏”来形容,过去几十年全人类一直相信的很多东西都坍塌了,真正的风险其实不是粮食短缺,
关键是信心的瓦解
。
气候恶化、疫情持续、国际供应链断裂、大宗能源价格暴涨等等已经让全球粮食安全不堪重负,俄乌冲突更成了极为强烈的催化剂,将原本的系统性问题全面恶化。
更加危险的是,俄乌冲突让世界各国对二战之后建立的全球跨国协调机制丧失信心,美国煽风点火、西方世界抛弃价值观、俄罗斯说打就打,大家的信任已经没有了,那只能以邻为壑,纷纷进行自保。
而从历史教训来看,
粮食危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是相互转化的
,本来以人类粮食生产能力,足够养活全人类,但在基本和平状态下仍然解决不了饥饿问题,更何况现在地缘政治格局日益紧张的状态下呢?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肆无忌惮的对全球贸易秩序的破坏下,各国之间的信用体系也就一点点崩塌了,这才是对全世界最致命的打击,如果世界主要国家仍然不能坐下来以合作替代对抗,那信用的崩塌只会一直持续,全球系统性风险只会不断加剧,那么后续的连锁反应将会越来越强烈。
民以食为天,如果全球数十个国家、数亿人口陷入饥饿,那必将引起大范围的社会动荡和地区动荡,然后就是冲突甚至战乱,当更大范围死亡出现,新冠是否会进一步变异?甚至是否会出现新的全球疫情?
比如目前已经发现了疑似奥密克戎的“第二代变种”BA.2.75,我们现在熟悉的BA.1、BA.2、BA.3、BA.4、BA.5等变种都属于“第一代变种”,而“第二代变种”更具有竞争优势,甚至BA.5感染产生的免疫屏障很可能也是无效的,第六波感染未去,眼看第七波又要到来。
瘟疫、战争、饥饿、死亡,从来形影不离。
- 2 -
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数十年的努力下,中国的确在动荡的全球拥有了一片小天地,但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前几天小镇同一位在农村扶贫的朋友交流,他在当地推动搞起来了比较松散的农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以耐储运蔬菜为主的农业经济,效果确实不错,但是从去年开始越来越艰难。
他说,虽然通过建立比较松散的农村合作社,加上政府的一些支持,农产品品质控制不错,在跟采购商的谈判中也不至于完全被动,价格相对还可以,田间采购价基本达到终端零售价的三成,这已经很不错了。
但仔细算算还是很难,由于能源暴涨导致化肥农药农资以及农机燃料成本暴涨,种地变得非常艰难。
就拿豆角
来说,就算
采购价按2.5元左右
一斤,比较理想的情况一亩地收5000斤,从种到收大概3个月,收入1.25万元,似乎还行,但是成本呢?
种子、农机、水这类小点的成本也就不说了,化肥一亩地达到2500元,农药也得1500元,为了高产搭的架子又得2000元,架子想循环利用也不是很容易,算下来各种成本能达到一亩地7000元,辛辛苦苦3个月一亩地也就赚5000元。
这还必须是好时节、市场价格也稳定、收购的菜商也稳定
等等一系列前提下才能实现。
有的人可能会说可以多种几亩,
先不说种蔬菜需要耗费的人工,中国人均耕地也不过1亩多,上哪多搞地?
更何况这还是种菜,倘若是种粮食呢?
为什么现在一些地方,农民愿意种青储,就是因为能够更省点成本、也更轻松点,如果安排得好,还能多种一轮,但青储确实需要统筹好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这个不多展开了。
事实上,小镇这位朋友所在的农村已经很不错了,他确实比较负责,也有一定的渠道资源,能够在关系极为复杂的农村硬生生搞起来农村合作社,虽然比较松散,但起码运转起来了,再加上农技输入、优化品种和种植,以规模优势加上个人关系稳定收购。又有多少农村能够具备这些条件呢?
有很多农村,种出来的农作物,甚至可能今年没人去收,别说赚钱了,搭进去的化肥农药农资成本能把几年积累的搭进去,以国家提供的百亿化肥补贴根本覆盖不了。
更重要的是,这位朋友还是懂行的,始终坚持农村合作社要站在农民一边,而很多农村合作社看起来成立了,但实际上成了资方的抓手,资方通过农村合作社向农民施压,反而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三农问题如此难搞,也难怪一些曾经付出很多心血的资深三老专家现在也有些退缩了。
- 3 -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搞清楚问题,才有希望真正解决,如果都搞不清楚问题,事倍功半都算好的了,甚至可能只会加剧问题。
从上面讲的例子,可以总结出几个略深层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高度依赖工业化的农业生产,导致农业重资本化,农民为化工产业链打工。
美国的农业生产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按照个体劳动生产率确实很高,但如果按土地生产率效率低的吓人,小麦亩产不到中国的一半,美国每生产1卡热量的食品需要投入0.2-0.5卡的能量,如果全世界都按美国的方式,那么全球一半以上汽油需要用来生产食物。
中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人穷”,根本不能学习美国这样粗狂、高投入的农业生产模式,但很遗憾,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走美国这条不归路。
6亿多吨的粮食,每年消耗化肥近6000万吨,生产全球四分之一的粮食却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化肥,化肥利用率极低,当季氮肥利用率不过35%,磷肥利用率仅仅10%到25%;不仅仅化肥,每年还要消耗农药原药300多万吨,农膜250万吨左右,农膜回收率不足60%。
中国人哪里是在吃粮食,分明是在吃化工产品,人均一年吃20公斤化肥、2.59公斤农药原药、1.8公斤农膜,这还导致中国土壤问题越加严重,以至于国家不得不投入重金搞高标准农田建设,结果又被大量骗补。
利用化工产品确实能够迅速提高农业产量,据联合国研究统计,化肥对作物增长
贡献
率达到40%。
这确实是中国工业的骄傲,但却是中国农业的耻辱,高度依赖化肥农药农资,更加剧了农民负担,在如此畸形的产业结构下,又怎么能搞得好三农?
但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不选择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为什么不选择使用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综合种植解决方案替代无止境的资本投入?
这背后是不是存在某些利益关系?又或者工作不充分、不扎实?
比如只要把化肥从表层撒施改成深施,就可以提高50%甚至100%的肥效;采用配方施肥,在不增加化肥用量的情况下还能增加10%左右的产量;通过地埋软管输水相比传统土渠输水又能减少50%的灌溉水浪费。
在病虫害方面也有很多廉价、高效还健康绿色的方式,比如说小麦和大麦轮作就可以减轻小麦的梭条花叶病和大麦的黄化花叶病,这两个都是危及小麦和大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柑橘减产三大虫害之一,可造成减产10%到80%),利用赤小峰防治蔗螟(两广甘蔗每年因螟虫至少减产10%),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棉花主要害虫)等等。这些生物防治措施就连小镇也知道,为什么推广不开?
这些做起来并不难,就拿上面的豆角种植例子来说,如果能把肥效、节水、生物综合防治等等落实下去,完全可以减少一半左右的化肥农药等投入,相当于农民直接增收50%。
但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化肥、农药、农资等产业链利益受损,而提高种植效率和综合防治的措施技术含量很高,绝不是一般农民能做到的,就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支持。
第二个问题: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农业技改缺乏自己人。
中国在各级政府都配备了农业技术人员,也经常下乡,但毕竟不常待啊,至于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这个相信大家都能能想到。
这些年搞起来很多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看起来挺好,把农民团结起来、避免单一农民对外交易吃亏、形成规模经济等等。但实际上呢,往往成为种种资本方对农民施压的工具,不但没有起到维护农民利益的目的,反而令农民进一步受损。
当然,合作社也有难处,比如农民移风易俗问题、比如对外沟通弱势问题等等,但是不能一说事就说有难度,做正事有难度就对了,关键是如何克服。
比如第一个问题提到的农业提效和综合防治方案,特别需要有能够扎根当地,尤其是与当地农民利益一体的技术支持,单靠县里、镇里的少数农技人员远远不够,为什么农业合作社下面不能有专门的农技人员呢?
与其每年拿出几百亿补贴化肥、农药,为什么国家给的补贴不能向这方面倾斜呢?中国并不缺农学人才,一位农学专业毕业生,一年国家补贴5万元再加上合作社的分红,已经有吸引力了。
2022年到现在仅国家农资补助已经发放了300亿元,拿出三分之一,足够安置20万农业技术人员,已经可以实现每个农业合作社有1名专职农技人员,他扎根在这个农业合作社,根据当地作物、耕地和自然环境需要,完全可以优化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综合种植方案。
这对于耕地质量提升、作物增产、农民减负增收等带来的价值极为巨大。
- 4 -
三农出现的根源问题,我们并不是没有办法,我们也绝不缺少投入,但为什么做不好呢?
或许,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找原因,最近几十年,我们事实上已经重新搞起了“小农经济”,弱化了集体经济,很多人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脑子僵住了。
但实际上无论是以色列的农业社区模式(基布兹和莫沙夫)、荷兰的合作社,还是一直坚持搞集体化的中国周家庄、官桥村、南岭村、洪林村、兴十四村等等都发展的很好,东部地区也有大量搞集体经济实现富裕的例子,寿光也不是靠小农经济搞起来的。
集体化才是中国三农的未来,唯有集体的力量,才能让更多的产业链留在农村,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这也是今年总书记和中央一号文反复强调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光靠一个个农民,搞不成现代化的农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农村,也绝不可能有富裕的现代化农民,又何谈乡村振兴?
有些问题,底子还是在思想上、在利益上、在动机上,基层成功的经验已经不少了,但一直不能由点而面,全国太多地方迫切需要变革,通过时间当然能够解决,但可能需要20-30年时间。
时不我待,唯有从上到下方可破局,有些利益还是要动的。
其他文章推荐
■
中国能否、何时实现芯片自由?
■
外圆内方,可做“独狼”
■
全球凛冬将至,我们个人该如何做好应对?
■
破局未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
经济如此困难,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
■
中央部委公务员的待遇与发展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