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一世,何以作舟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10-08


昨天小镇分享了人生发展的第三篇:《打破牢笼,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未来》,还是一万多字,核心是分享小镇对未来职业变化的理解,帮助更多人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当前,受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很多人的工作、收入受到影响,但这些因素终究会过去,中国如此庞大的经济体,总能不断产生新的机遇,时代大势的变化,反而更加重要,倘若一旦判断错误,将是方向性的错误。

昨天,小镇介绍了一种新的职业理念:把自己变成一家公司,将雇佣关系转为合作关系。

这种模式看起来与过去几十年的经验不符,但确实是未来的大趋势,至少更具有生命力、报酬更高的行业,将越来越多的采取这种方式。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职业转型,但很适合关注小镇的朋友们,毕竟高等教育率超过95%,这无论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很不一样了。


公职人员先不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形势,就算是二战战败后的日本,除了极少数战犯,其他公职人员也基本留用了;新中国成立后也大量接收了原国民政府的公职人员。


公务员占比并不大,随着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必然走向市场,那就必须与各种公司打交道。


公司,作为一种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诞生时间并不长,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是1769年诞生的英国一家600人规模的水力纺织厂,创办人是著名的发明家理查德·阿克赖特,他将棉纺织业涉及的各个工序集中在一个工厂,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12小时工作制。


此后,公司正式登上人类历史舞台,并发展至今。


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一定是因为提高了社会总体生产效率。在一个完全开放劳动市场下,个体之间可以互相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购买他人的劳动,每一个人都需要找不同人,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协议,这就像一般等价物诞生之前,会产生极高的交易成本,


理查德·阿克赖特创建第一家现代企业之前,棉纺织从清棉、梳棉、条卷、精梳、并条、粗纱、细纱、捻线、摇纱、穿经、织造等等各个工序分散在诸多个体那里,想要进行下一个工序需要与上一环节的诸多个体一一交易,效率极低。理查德·阿克赖特将所有的工序整合在一起,并且制定了工作制度,让所有的工序在自己的管理下进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了极大的财富。


公司或者说企业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内部的管理成本小于外部的交易成本,把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易变成组织内的管理工作。为了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就诞生了层级制度,出现了更多的基层、中层管理者,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一些原本一个人就可以操办的工作拆分出了诸多细分岗位,比如人事、财务、采购、销售等等。


发展至今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职业体系。这种工业流水线的职业经验也因为惯性,一直延续到了第三产业的白领时代。


但是时代变了,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交易成本迅速降低。


就拿打车来说,在2016年前,出租车公司是中国人打车的普遍选择,虽然有叫车电话,但是更常见的还是路边等车,看到空车招招手。随着网约车开始大流行,对传统出租车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在东北地方,出租车司机集体抗议不断发生。


这就是一次典型的职业重塑,传统出租车公司是按照层级体系把出租车司机管理起来,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标准和打车方式;而互联网发展起来后,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将亿万个体链接起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让协作更加顺畅,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减。


网约车司机,虽然还是要受制于平台公司,但已经拥有了比出租车司机更大的自由度,只要多个平台互相竞争,司机就可以相对自由的在平台之间流动,一定程度上雇佣关系已经松散,向合作关系转变,这也是很多平台提供优惠争取司机的关键。


还有很多行业已经发生变化,比如昨天提到的影视制作行业为代表的自由职业者。


现在一些自由职业者已经出现了更多的方式,有的挂靠在一些平台公司,比如贝壳旗下被窝家装的设计师,类似的还有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等,越来越多的个体与传统公司形成了合作关系,互相交换资源。


还有的自由职业者不再单飞,而是联合起来,成立了一家公司,以公司名义与外部进行合作,任何一个人接到单子,如果需要其他方面的协助就可以与其他人共享,还可以通过大家的圈子寻找更专业的人,大家分工协作,完成之后各自继续单飞。


比如小镇的几位朋友,就不时接到来自一些公司、投行或者咨询机构的邀约,邀请临时提供一些项目支持又或者提供专业的咨询,其中也包括一些头部的大型公司。


在一些职业者改变思路的同时,公司已经在变了。公司之所以成立就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赚更多钱,那么既然数字技术支持下,可以非常方便的从外部获得专业的支持,又何必雇佣那么多人呢?而且,从外部获得支持,还能进行比价,如果出现问题,可以按协议要求赔偿,也不需要为裁员而发愁,公司运行将更加灵活。


比如某头部影视公司,过去旗下有很多制片人,公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通过旗下的制片人去制作各种内容作品,效率其实非常低下,因为人是有惰性的,干的长了心思就变了,更何况内容创作本来就是需要灵性的,种种原因下,这家公司作品质量一直上不去,成本也压不下来,出现了严重亏损。


现在这家公司已经进行了改革,仅保留了少数符合未来要求的制片人,其他制片人被裁掉,一些原本因为这些制片人而存在的配套岗位也被裁撤,大大降低了人力和管理成本,降低内耗;至于内容制作,则主要通过对外招标完成,现在市面上影视制作公司太多了,把市场竞争引入,不但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还大幅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质量。

从过去外部交易转为内部管理,再转回外部交易,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为什么以前要自己公司内部管理,现在却可以通过外部交易解决,关键还是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传统的公司体系,而这些人敢于先一步离开公司自由闯荡,恰恰是能力极强的一批人,这些人以前在公司里内卷,现在离开公司卷同行,当然也让划水混日子的人更加艰难。


公司这种形式仍然会继续存在,就像当下仍然有大量个体户,但是新的业态也会蓬勃发展。


正如小镇在《打破牢笼,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未来》强调的:这个世界不存在不以创造价值为核心,而仅仅以某行业、某公司内部职位升迁、收入增长为标志的职业规划。


很多人仍然停留在上一个时代,选择一个职业、选择一个公司,在公司内部或者跳槽实现从专员、经理到总监、总经理的线性职业发展。但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长达几十年,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过是4年,大公司的平均寿命也不过7-9年,就算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平均寿命也从1958年的61年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8年。


一个人注定要在很多个公司度过整个职业生涯,个人真的能把安全寄托于某家公司吗?


这种危机不仅仅发生在收入一般的普通工作者,那些工作不到10年就年薪百万的金领也面临巨大的危机,的确这些人赚了很多钱,如果不乱花,到35岁能有1千万甚至更多,但是之后呢?


这些人往往属于赶上风口的行业,收入也确实很高,但是这么高的收入却很尴尬的发现找不到下一个公司接收。过去一些中小公司还很迷信阿里,从阿里挖P8、P9任职,这两年吃亏很多,终于认清了形势。


其实百万年薪对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来说不算什么,贵不要紧,只要值,年薪千万又如何,而这些高薪的人很多仅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领域,负责一小块的事情,根本不成体系,也不具备传统职场这个薪资应该具备的大局观和协调能力,于是就很难办。


最近跟一些跳槽出去的朋友聊,他们给了一个建议:不要老想着高薪、高职位,赚得多不如活得久。


有几个原因:


一是赚钱、生活和身体往往不能兼顾,有些类似于不可能三角,不能为了赚钱不顾另外两个。


二是高薪高职未必是好事,一旦上去了就很难下来,想要降薪降职换公司哪有这么容易,市场上这么多人,干嘛找一个对自己都没信心要求降薪入职的人呢?而在自己所属的公司,拿高薪是双刃剑,资本家出的起钱,拿钱的出的起命吗?


说了很多,核心一点还是希望大家想清楚,人生几十年,尤其是50岁以后,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的依靠?

其他文章推荐
■  打破牢笼,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未来
■  人生前35年的个人发展方法论
■  全球凛冬将至,我们个人该如何做好应对?
■  安家立业、避坑发展:普通人的购房指南
■  破局未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  经济如此困难,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