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铸就决胜未来的“屠龙刀”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06-03
开头提个问题,希望大家带着问题阅读下文:为什么阿里本次历史性改革,如此重视阿里云?
自从小镇开始谈数字经济,总有人将区块链和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挂钩,要么想要赚快钱,要么就斥责区块链不过是骗术,认为区块链没啥用。

可一定要想想,为什么最高层会专门学习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什么总书记会强调将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为什么一系列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政策,区块链都是核心重点之一?

区块链确实可以用来搞毫无正面意义的虚拟货币,但如果仅仅用在这上面,比买椟还珠还要过分。

之前谈到,数字经济已经必然成为接下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动能之一,未来核心发力点有二:以AI内容生成为代表的线上以万物互联互通为代表的线下。
昨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底蕴决定未来》谈了线上,这几天刚去了中关村,颇有收获,来谈谈线下。

今天中关村论坛开幕,这次论坛主题是“开放合作、共享未来”,将在论坛现场集中展示区块链、高端制造、基因与细胞治疗等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注意,区块链放在最前面。

很多技术的应用,普通人朴素的认知与现实严重脱节。
比如今年2月,中国移动网络IPV6占比达到50.08%,实现了对IPV4的历史性超越;又比如5G,很多人还在讨论华为不能使用5G信号,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5G基站超过264万个,而今年将实施5G规模化应用工程,加快5G应用规模化发展,相比手机等民生应用,矿山、纺织、装备、采矿、电力、钢铁乃至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等领域才是5G的主战场。

5G对数字经济下半场发展至关重要,核心是数据传输速率,日常生活中大家最常使用的手机,每个月产生的流量大概是100-200GB,看起来很大了,但是相比真正的物联网终端,GB实在不值一提。

有一个笑话,问最快的数据传输工具是什么?

答案是装满硬盘的卡车,亚马逊在2016年为了解决数据传输问题,还专门研发了搭载100PB容量硬盘的货车,取名为“雪地车”。

虽然2016年后,网络带宽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如美国也不过从2016年平均网速15.3Mbps提高到2022年的118.01Mbps,即使临近的美国与加拿大的国际带宽量平均两年也才增加一倍。

这种增速远远跟不上数据增长的速度,半导体、物联网的大量应用在创造更高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海量数据,想想看我们个人,2016年移动基础包月流量卡不过300兆流量,2022年已经达到60G,整整200倍,但还是不够用。

举几个例子。

比如大飞机,一架波音787飞机单单飞一个来回产生的数据就高达TB级,为了监控飞机安全,仅一台引擎一天就能产生数百GB的数据,如此庞大的数据很难想象如何才能上传到云计算的服务器中,也只有极少数用途极为特殊的特种飞机能享有这种待遇。

又比如几年快速发展的风电,为了安全和发电效率,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要以毫秒为单位采集相关数据,比如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外部数据,还要检测风机内部螺距油温、叶片变速箱等磨损情况。央视工业纪录片《动力澎湃》第五集《聚力天地间》展示的是被称为“全球第一吊”的XCA1600全地面起重机,而片中正在建设的有500台风机的风场,一年产生以PB(百万GB)计算的数据。

现在仅中国一年就生产数百万台风机,风机总存量高达数千万台,还在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速快速增长,这是多么庞大的数据量?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各个领域,比如海上智能油田,应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显著改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中国首座海上智能油田“秦皇岛32-6油田”,已有20多年开采历史,2021年10月完成一期智能化改造,改造的基础就是生产现场的物联网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数字化监控、智能化管理等,已经将油田开采效率提升了30%以上。

这仅仅是近几年数字化改造的一个缩影,物联网已经发挥了巨大威力,但越是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接入物联网的设备越多、采集的数据越多,数据的传输压力就越大。

在物联网大发展之前,云计算还扛得住,当时对延迟的要求还比较宽松,比如上网买个商品,就算卡一卡也不至于出人命。但是当数字化进入工业生产领域,过去向云端传输大量数据,等待云端反馈,这期间的延迟就变得不可接受了。

解决方案有二:

一是加速5G乃至6G网络建设,大幅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何况就算现在中国5G覆盖率仍然只覆盖的很小的一部分国土,而大量工业应用远离城市,更何况数据的增速一定遥遥领先带宽的提升,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是减少向云端传输的数据,将计算能力部署到物联网设备附近。在数据采集的终端进行尽可能多的计算,从而大大降低需要向云端传输的数据量,降低云端的负荷。

这种方法被称之为“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的好处不仅仅是响应速度更快、大幅降低对带宽的要求,更能通过本地采集数据、本地分析处理,大大降低了数据传输过程中泄密的可能,也就保护了数据隐私。

在这个领域,中国并不落后,以产业界为例。

2016年华为、中科院沈阳所、信通院等就发起了边缘计算产业联盟,阿里云2018年推出了自己的边缘计算框架,同期百度云天工物联网平台发布了国内首款边缘计算产品“智能边缘”。

除了云计算巨头,设备制造商如戴尔、思科、ARM、海康威视,移动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乃至内容分发领域的巨头、科研院所等也纷纷加入,各国相继成立产业联盟。

但边缘计算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确保以百亿计算并且仍在高速增长的物联网设备,数据不被篡改?

比如金融领域,仅支付宝月活跃用户就高达8亿,每天产生海量的交易,而且还支持离线支付,每天海量的交易如何确保终端数据不被篡改?又比如公共设施安全,水力、煤气、电力、交通等等高度依赖数字技术对整个系统的监控,又该如何防止某个终端设备被篡改导致出现事故?

想必大家能够想到一个技术:区块链

应用区块链技术,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物联网设备终端进行边缘计算的数据真实防篡改问题,真正搭建了云计算云端和边缘计算之间联系的桥梁,也就很大程度上打通了万物互联的关键卡点。

现在国家正在加速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争夺未来的核心阵地。北京走在最前面,早在2018年4月北京就开始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北京市目录链,将全市各区、各部门2700多个信息系统接入,这也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安全共享的关键一步。

目前2.0版本已经在今年1月1日0时上线,成为中国首个超大城市区块链基础设施,特别重要的是北京这套系统实现了从底层架构到核心算法的全面自主可控,依仗的则是中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这是未来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必不可少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解决数字信任的关键问题。

在过去三年的疫情中,长安链在进口冷链食品追溯方面已经发挥了关键作用,说到这有点像广告了,当然这并不可能,毕竟这种国之重器哪里需要广告。

长安链的牵头研发单位就是北京扶持起来的北京微芯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研究院(注意,区块链和边缘计算联系在一起),院长董进已当选最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就在半月前,由该院牵头成立了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任务就是要打通一个个数据孤岛,推动构建国家区块链算力网络,为国家数据安全、数字经济安全保驾护航,而在解决安全问题的顾虑后,接下来区块链、边缘计算、云计算、物联网必将加速发展。

到这里,就能理解为什么国家会将区块链视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为什么今年阿里历史性的机构改革,会将阿里云提到如此高的战略高度,张勇亲自坐镇阿里云,“云计算”也成了阿里巴巴面向未来的三大战略之一,就是要抓住即将到来的全面智能化时代的宝贵机遇。

什么是新技术、新经济?

这就是新技术、新经济。


其他文章推荐
■  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底蕴决定未来
■  大病初愈,急不得,要慢养
 48小时未发文,点击这里  ■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202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