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台湾问题,近一半留言谈及“惠台”政策,基本是认为要停止,还有人提到要从“惠台”变成“穷台”。但是要强调,取消单方面优惠待遇,只不过是回归正常,怎么能用“穷台”来污名化理所当然的动作?如果取消单方面优惠之后,台湾经济变差了,那也是台湾自己的问题,怎么能怪到我们头上?为了避免被民进党之流借机煽动对抗,强烈建议别再说“穷台”。
毕竟“惠”的反义词是“不惠”而不是“穷”,大家平等贸易。
俗称“惠台”政策就是2010年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这个协议原本是希望推动两岸一起减少贸易、投资的限制,为了表达诚意,大陆方面主动做了让步,单方面对台湾实施了关税减让。但从2010年签订框架协议开始,民进党就一直污名化ECFA,说成是“包着糖衣的毒药”,还声称只要民进党执政就会立刻废止。其实废止ECFA很容易,第16条就明确规定了,任何一方可以通过书面通知对方要求终止协议,30天内双方应展开协商,如果不能达成共识,那么书面通知后180天内协议自动终止。但民进党都迎来了第3个任期,却从未履行承诺终止ECFA,但对ECFA一直妖魔化。就出现了诡异又相似的舆论:两岸民众都认为这个协定应该终止了。台湾民众对协议多数持负面态度,认为协议没有让台湾经济实现腾飞,只是各取所需、大陆没有对台湾让利,又或者主张全面倒向美国等等。大陆民众更是几乎一边倒地抨击,希望取消对台湾的单方面让利,不能让民进党当局一边从两岸贸易中获利,另一边又拿来作为对抗的本钱。相比普通民众,两岸的专家学者基本持正面态度,台湾方面更希望继续保持,毕竟任何智力正常的都知道,ECFA确实对台湾更有利;对我们也不是没有好处,有利于加强两岸之间的往来,对于促进统一有好处。但,一个共赢的协议搞到这种大家都不爽的地步,也实在没继续维持的理由,起码当年表达诚意的单方面关税减让应该逐步取消了。可笑的是,说ECFA对台湾不好的是民进党,取消单方面优惠,又污名化是“穷台”的还是民进党之流,污名化、扭曲,是民进党获得选票最大的法宝。
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生活的社会环境,会对这个人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这就是信息茧房,而民进党在整个台湾编制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一直在营造“恐中”的社会氛围,加大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恐惧和抵触,民进党还通过组织一系列运动,给一代台湾年轻人打上了“天然独”的标签。但真的是天然形成的观念吗?还是在后天成长中被扭曲的?从占领华尔街运动、阿拉伯之春开始,世界政治变得更加民粹、极化,不像过去有明确的组织和目标,这些运动变得更像是发泄不满的情绪。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台湾,特别重要的是形成了“小确幸”的社会文化。看起来“小确幸”挺无害的,不过是守着自己生活中的一点点的、确定的幸福,不愿意去想各种宏大的事情。但要考虑台湾社会的特殊性,2008年以前的台湾,还算有优势,整个社会一直说的都是很宏大的事,比如70年代的“十大建设”、保钓运动,80年代的民主化、解严,以及90年代之后的资本主义崛起,那时候的台湾人拎着手提箱满世界跑。然而正如《台湾选举:该如何促进统一》提到的,全球化对于台湾这个小小的岛冲击很大,不同群体利弊得失不同,对于融入全球化的大企业家、大资本家,当然获得了更高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台湾本地产业的就业者,感到更多是失去感,尤其是全球化导致台湾社会贫富差距更加分化,整个社会变得更加颓废。再加上台湾激烈的政党内斗,一个个参选者竭尽全力挖对方黑料,政党间的内斗,又借助民粹主义大搞社会运动,导致整个社会被严重消耗,社会分裂越来越严重,台湾自傲的底气没了。这就导致一种结果:台湾民众变得不敢去奢求更宏大的事,不去想理想、志向,反正也做不到。在这种普遍的悲观中,人总得有点支撑活下去的东西,于是就有了“小确幸”,看起来非常舒缓、平和,但是在表象之下,隐藏的是最激烈的戾气,是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在赌气撒娇一样,但想想看,如果这种“小确幸”也守不住了,内心深藏的戾气一旦爆发会变成什么样?搞清楚藏在“小确幸”下的恐惧,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台湾选举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民进党做得这么烂还能连任。与其说台湾民众是“独”,不如说是恐惧改变现状,害怕丢了最后的“小确幸”。就像柯文哲说的“过一天是一天,不然还能怎样”,这也正是柯文哲获得如此高得票的原因,看起来激烈的行为,不过是害怕罢了。
换位思考,了解台湾民众到底怎么了,才能找到促进统一的办法。有一位台湾作家写一本书《撒娇世代》,提出了一个解读台湾民众认同政治的“阴性框架”,认为台湾人女性特质极为浓厚。这让小镇豁然开朗,不知道有多少读者经历过跟女性吵架,女性沟通更加柔和,但是一旦触及到危险的区域,情绪起来了,战斗力极强。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在网络上有个词汇叫“小粉红”,形容网络爱国青年。这个词来的很有意思,10多年前的网络环境极差,别说夸中国,就算客观地说某个方面中国没那么差,都会被围攻,有一大批人见不得说中国好的,攻陷了几乎所有的网络论坛,“那年那兔那些事”成为一个时代爱国者的象征。当时的论坛一般都有一个匿名分区,晋江论坛的匿名分区是2区,2同英文“two”,论坛首页还有一只兔子,本质就是闲聊八卦的地方。结果在混战中这帮人误把这里当成了“那年那兔那些事”的大本营,与这里的女性网友展开了激烈论战,结果输得很惨。于是原本形容晋江女读者的“小粉红”就成了爱国女网友代名词,后来变成了去性别化的中性词。当年唱衰的声音太强,而现实差距又确实很大。就拿军事上来说,只能论证多少架J8能换一架F22,刘慈欣的《全频道阻塞干扰》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当时讨论大国博弈的宏大叙事,底气并不足。晋江论坛和之后的晋江文学城都是女性占多数,日常讨论的内容除了言情小说,也就是明星绯闻等八卦,又或者日常生活琐事,对于宏大叙事并不太在意,但恰恰是因为更侧重生活日常,更能够感受到生活正在一步步改善,对于“中国并没有那么差”感受极深,更能从生活改善的角度很有底气的反驳。提这个典故,是想到今天的台湾,想到如何改变台湾下一代人的认知。台湾人绝不是民进党所谓的“天然独”,只不过是被民进党一手制造的信息茧房扭曲,对大陆不了解,才会产生恐惧,害怕改变现状。一味喊打喊杀,说要“穷台”威胁,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坐实了民进党编造的谎言,让台湾民众更加恐慌。想要化解,一定要淡化被妖魔化的话题,从日常生活出发,先让台湾民众了解到大陆的实际生活,了解大陆人民到底是什么样的。过去想做到两岸民众常态化、直接沟通并不容易,传统舆论传播工具都被控制,真实的声音难以传递。但是从2016年移动互联网崛起开始,中国文化软实力有了更接地气的传播平台。关于抖音和TikTok大家已经很了解了,美国把TikTok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过去被严格限制传播的真实信息,正是借助TikTok在全世界传播。今天说的不是抖音又或者TikTok,这两个太过于娱乐、过于商业化,并不能有效促成人与人的交流,而且流量化极为严重,并不真实,这也是各类短视频平台的通病。正如前面所说,台湾整体上偏向于女性特质,“小确幸”就是不想讨论过于宏大的事,就是希望聚焦于日常的小小幸福,不希望被灌输,尤其是在“恐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台湾年轻人,对于政治化的声音天然有抵抗情绪,硬对硬效果很差。比如2016年“帝吧出征”,也就是大陆网友号召攻占台湾脸书用户页面,反而激发了对抗情绪。理解希望尽快实现统一的愿望,但改变人心,尤其是几十年长期被扭曲的认知,需要时间,在一个人警惕、对抗情绪激烈的时候,要做的不是一再灌输“我不会害你”“我对你好”等说词,而是先从化解敌对情绪开始。比如让台湾民众能够融入大陆年轻人的真实生活,了解到大陆人的友善,把统独的立场、不同的教育成长背景抛在一边,先在能够互动的领域开始交流。这个领域,最适合的就是无关政治的日常生活,比如分享穿搭、学习、饮食、旅行,谈一谈喜欢的、好看的、有趣的新事物,聊一聊共同爱好的生活方式,让人自然而然产生向往,希望过上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平台其实是有的,小红书就是典型代表。女性特质、去政治化、友善分享、追求更好的生活与自我等等,吸引了更年轻一代的台湾人,小红书在00后台湾人中极为流行,甚至引起了民进党之流的高度警惕。纵观全球,网络世界无非中国和西方两种,台湾人日常遇到的穿搭、美妆等生活问题,更容易在中国的网络世界中得到答案,大陆的生活方式更适合台湾人模仿。这种模仿与向往潜移默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但是随着00后、10后乃至20后慢慢长大,当新一代人拥有了选票,台湾又会变成什么样呢?最起码不会像台湾80后、90后那样充满恐惧,而是对大陆的生活方式充满期待感,看到大陆网友的真心分享,当然会希望有机会亲身到大陆游玩,当看到民进党之流继续妖魔化大陆人,她们就会想起网络上认识的大陆好友,这种扭曲不攻自破。要靠外交动作,让全世界坚定支持一个中国,这些年台湾一直想搞“南向政策”,争取在东南亚扩张,但遭到了普遍抵制,就在今天瑙鲁宣布谋求恢复与中国的全面外交关系。
要靠经济发力,不能再大水漫灌,要更加精准,比如对优惠政策设定区域限制,只有多数支持统一的地区,才能够享受对台优惠政策;关键还是要在文化和思想上下功夫,尤其要争取尚未成年的台湾下一代,调动他们对大陆文化和同龄人的认同,吸引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到大陆。倾向“独”的一批人不过是时代造就的,已经成了无源之水,改变一个就少一个,而台湾下一个、下下一个世代,只会更加认同中国。事实上,现在的台湾00后,相比90后,更认同“炎黄子孙”,并不会刻意强调台湾与中国的区别,而当我们变得更强,强国的文化自然是世界的,又何必担心。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