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领域的竞争,将贯穿整个世纪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关于美国的AI潮,小镇已经写了几篇了。简单概括下基本观点:

第一:承认美国技术创新能力,在“0-1”乃至“1-100”层面,美国仍然拥有优势;

第二:由于美国从工程师驱动向金融驱动全面转型,由此带来的工程师队伍、文化、传统等持续衰退,对于美国的复杂系统工程能力的削弱几乎不可逆,因此在“100-10000”的规模化产业化领域,中国要比美国有优势。

因此,在AI利用上,中美侧重点不同。美国更倾向于AI本身,重点是通用大模型,用海量的算力走大力出奇迹的道路;而中国倾向于AI赋能其他产业,通过AI的应用能够立竿见影地推动生产力提升,重点放在专用大模型上。

不同的路径,与中美不同的国情、优势紧密相关。毕竟要想以开发各领域的专用大模型,必须有足够扎实的实体产业为支撑,这绝不是程序员自己能想出来的。具体参见《下一次工业革命,必将由中国引领》《为什么美国如此拉胯,连胡塞武装都不如?》。

所以小镇对于美国的AI潮又或者马斯克的星舰等等,更多报以期待的心态,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突破,因为任何里程碑级别的新技术、新业态,在带来生产力提升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对当前社会带来同样巨大的冲击,这个冲击从长期来看不算什么,但是在当下必然会带来种种负面性,能有一个国家在前面探路,未尝不是好事。

而且,复杂工程能力才是难以跨越的护城河。美国掌握技术优势,但是仅仅是优势,要想将优势变为决定大国博弈的胜势,还是要落脚在实体产业上,必须把技术转为具体的产品,并且实现规模化。

就拿马斯克的星舰举例。这的确是人类有史以来体积最大、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通过捆绑数十台成熟发动机,大幅压低了成本。但是真正想从航天本身获得超过投入的收益,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几十艘星舰,哪怕仅仅是开发月球,就要以百、千艘计算,全世界最擅长规模化生产的国家是谁呢?

马斯克的成功证明了这条路可行,在科技研发中,一条路证明可行就是最宝贵的,剩下的无非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仍然很难,但方向有了。何况中国在航天领域,也同样采取“全都要”的方式,比如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腾云工程”最新进展是,计划采用电磁太空发射的方式,用“宇宙大炮”直接发射空天飞机,如成功实现,成本远低于马斯克的星舰,大概只有传统可回收火箭发射成本的不到2%,效率也更高。

相比上述领域,小镇目前更关心的领域是生物技术,或者说生命科学。这个领域与每个人切身相关,也是当前最短的一块。

是否还记得“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这句话,这句话被很多人抨击。但实际上是误传,这句话最初是弗里曼·戴森说的,他原话是“生物学是21世纪的科学”,只是后来被误传了,尤其施一公也说“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误解就根深蒂固了。

其实原话并没有错,人类目前虽然看起来科技昌明,医学也看似很发达,但实际上人类对人体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极为初级的阶段,甚至远不如对地球了解得多,起码人类目前还完成了5%海洋的探索,对地壳也能钻上几个上万米的深坑。

而人类天生就有的肉体,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所以说“生物学是21世纪的科学”,其实也是希望在21世纪,人类能够在生物学领域有所收获。

目前,相比AI争夺的明面化、白热化,一个潜在的竞争焦点是生物技术,某国正在这个领域进行切割和阻挠。

比如今年初,有多个生物医药股暴跌,起因就是一份23年12月刚刚提交的法案,《禁止与特定生物技术供应商签订合同的法案》(也被称为“生物安全法案”)。这部法案在今年1月25日在众议院提出,3月6日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已通过,这个法案的进度还要慢于针对抖音的剥离法案。

从过往类似案例看,从草案到美国内部达成共识最终通过,大概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但由于今年大选,到底如何就不好说了。

这个法案核心是要制定一个针对生物技术公司的黑名单,按照目前草案要求在法案通过后120天内完成实体清单的制定,并且将每年审查、更新清单。
而最近,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出了一个观点:人人必须学会计算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人类生物学才是未来。

注意“人类生物学”并非一个严谨的名词,实际指的应该是生命科学或者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有太多共同之处,AI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互相启发。

关于更加深层次的考量,尤其涉及其他国家,小镇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只能通过一些间接信息进行推测。

需要关注的是,2023年12月25日,原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局长毕井泉接受《经济参考报》独家专访,内容是呼吁改革创新药定价机制,从六个方面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

虽然毕井泉局长已转任全国政协,食药监管总局也已并入市场监管总局,但要注意毕井泉在医药行业的影响力很大,他在任期间推动的药品监管改革得到了各方高度的肯定。

近期,关于创新药发展的一份征求意见稿,也在网上悄然流传,目前已经有多家官媒公开报道,从各方信息交叉对比来看,网传的内容可信度很高,而目前流传的版本,与去年12月25日毕井泉接受采访时表达的观点极为一致。

这对于正在遭受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冲击的中国医药行业,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创新药是生物医药技术的核心,是以点带面关键的那个点。
前几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资一度超过美国,比如2018到2019年度,早期风投和私募投资达到172亿美元,超过美国,但在2020年后,美国迅速增加投资,而中国的投资下降极快,2022至2023年9月甚至降到了45亿美元。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生物医药的成果需要时间,这几年创新药成果显著,但这是2018年乃至更早期投入的成果,而之后风险投资大幅度下降,必然会导致未来几年创新药成果减少。

而之所以出现风险投资下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与预期收益低有关。核心矛盾点是创新药需要高收益支持,但现实要求创新药降价,尤其医保谈判,如果降价幅度达不到医保部门测算的底价,就不能进医保,也就极大影响了创新药的销售。

毕井泉的观点核心是推动创新药定价的市场化,要奖励激励创新的机制,创新药到底定什么价格要交给市场来决定,一开始可以是高价,但随着市场的开拓,逐步下调,最终达成共识,而不是监管部门直接定一个低价,这显然会打击创新药研发。

这种机制显然不利于创新,只会导致出现大量几乎毫无药效的所谓创新药,比如某些所谓创新药,名头很大,实际有效成分就是少量的西药成分,而这又牵扯巨大的利益。

从最近网传的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实施方案来看,显然抓住了病根,给的药方就是真正的市场化,而不是财政补贴多少,而且新的政策是全链条的,包含创新药的所有环节。

由于这份文件尚未公开,仅仅是通过经济参考报、证券时报等官媒有所报道,因此就不针对具体条款展开谈了。
只说一个结论:如果保持市场化、激励创新的基本理念不变,那么中国创新药产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对于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进步大有好处。

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已经有足够深厚的积淀。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并不弱于任何国家,14亿人的医疗数据也足以支持系统性研究,而大工业在医药器械生产方面也具备足够的潜力,只是过去一直缺少一个能够带动冲锋的先锋大将。

希望创新药能够早日成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


其他文章推荐
■  未来怎么走: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  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未来将走向何方?
■  大变革:2024年的中国战略与决策方向
■  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
■  为什么美国如此拉胯,连胡塞武装都不如?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