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势倒逼改革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9-05

有两个用了很多年的关键指标,到了被废除或者起码淡化的时候了。

那就是:M2和社融

有废就有立,得发明新的轮子了,这也意味着金融底层规则的变化,影响极大。

统计指标其实仅仅是一种间接反映现实的方法而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一个指标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计算方式,比如耳熟能详的GDP、M2、通货膨胀率等等。

所以,这些指标其实未必适合跨国比较,因为各自的标准就不一样。比如美国房地产在GDP中的占比从未低于10%,是中国占比的两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房租,美国通胀率居高不下、美联储持续高利率也压不下来,关键也是因为美国房租、用车成本激增。

这几天就有在美国的朋友跟小镇说,这几年美国的月供、房租涨的不像样了,虽然前些年低息的时候锁定了月供,但毕竟美联储加息到这种程度,房租肯定跟着涨。以前以为想躺平可以去南欧又或者泰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没想到去日本东京也可以躺平,类似大小、位置的房子,日本东京市中心的房租价格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了,要知道日本房租收益率一直非常高,可见美国现在的房租有多恐怖。

现在美国的银行就很痛苦,贷款核心的多数房贷锁定在低利率,现在又承受美联储高利率压力,肯定要有更多美国银行面临破产危机,这就不展开了。

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两点:

一是中美规格差不多的国家,一样的统计指标但计算方式截然不同;

二是中国人对美国关注度最高,但是对美国真实情况也严重缺乏认知,比如网络上一直盛传美国买房便宜、租金月供低等等。

这种认知扭曲也体现在对一些统计指标的认识上,比如特别被关注的M2和社融,每次公布新的M2和社融数据,都会引起极大关注,尤其是最近更是被拿来佐证中国经济状况不好。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M2这个指标早在1993年就被美联储放弃了,因为当时的美国,影响信贷增长的早就从供给约束,变为需求约束,也就是说再怎么增加货币供应,M2再怎么增长,信贷规模也不会有明显变化。

中国开始进行M2统计是1994年,正好是美国取消这一指标的第二年。朱总理免了并不懂现代货币金融的央行行长,由自己兼任,开始建立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金融货币指标体系,学习的当然是最系统的美国。

但要说明的是,中美情况不同,对当时的美国来说,M2已经没用的,对中国仍然有用,中国当时还是计划体系下的指标统计,而且货币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贷款难、额度少,需要找人托关系才能贷出款来。

于是M2增长就变成了衡量中国经济发展情况、衡量金融对经济支持作用的关键指标,就体现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会明确一个M2的增长目标。比如2017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2018年虽然不提具体目标了,但仍然说“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实际上别说2018年了,由于非银业务快速发展,2010年那会M2就已经开始失灵了,出现了M2增长和信贷增长的偏离,央行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2010年新增了“社融”这个指标,想着逐步替换掉M2。

但是社会认知是有惯性的,就像去年有一段时间要调整就业统计的方法,有几个月不公布,结果引起社会舆论种种猜忌,M2这种用了几十年的关键指标,突然不用了,那得怎么想?

更何况,后来上任的总理对于各种经济指标特别关注,旧版的三指数之一就是“新增银行贷款”,对应的核心指标就是M2、社融等,所以也就一直保留着了,即使到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仍然有一句话“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这时候别说M2了,就连为了弥补M2失灵,新发明的社融指标,也开始失灵了。于是2024年的政府报告彻底不提了,从M2这个指标开始统计差不多30年,但社会上仍然需要时间适应。

小镇之前在一些相关文章还有回复时,说M2和社融看看就好,没必要太关注,相比这两个指标还不如多琢磨下PMI,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中国货币供应早已超过需求,中国并不缺钱,缺的是贷款的意愿。跟房地产市场供需发生重大变化一样,金融领域也发生了从过去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转变。

那么问题来了,总得有个指标去评估现实,最起码得有个工作的抓手,能体现金融对经济发展做出来的贡献,好歹写进年底工作总结里。

现在就到了需要重新发明新指标的时候了。

小镇看到这周的陆家嘴论坛,潘功胜行长的讲话就有这个意思,他跟之前几位行长不一样,说话特别干脆,他就说“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这个数量目标小镇指的就是M2、社融这类指标。

潘行长还说“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潘行长的讲话特别直爽,专用名词很少,而且说话不绕、不含糊,这种风格很大胆,颇有美联储主席年会演讲的风格,大家可以看一看。

指标变了,工作方向自然也要变。比如央行开始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小镇在《全世界被美国骗了半个多世纪,该醒了》这篇已经分享过了,核心是要通过买卖国债进行社会基准利率的调整,以后人民币的发行要转变为以自己的国债作为基准,这实际就是美国的做法。

但这一步难度很大,就像社会上已经适应了用M2和社融去衡量经济状况一样,当前整个金融体系确定基准利率,是靠央行早年发明的“MLF-LPR”机制,想要调整难度不亚于要在保证高铁正常行驶的情况下,把轮子给换了。

但总的趋势是一定的。

现实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的体系根本不再适用,再难也得改。

就像是1994年,既然要推进市场化,那就不能再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指标体系,就必须引入市场经济的,也就有了M2这个指标,后来M2不顶用了,就推出社融;

人民币发行一直以外汇为基准,但后来外汇占款越来越少,如果还是以外汇为基准,但供应的货币量根本不能满足经济需要,于是大概在2014年前后,当时还是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的孙国峰,就研究推出了中国特色的再贷款工具体系,通过再贷款向社会上释放基础货币供给。

但是这套再贷款体制就像是补丁叠补丁,问题也很多,10年了,一直想解决,但确实解决不了,也得改了。巧合的是,推出这套体系的孙国峰,在2022年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免职接受调查,最终因受贿、故意泄露国家秘密及内幕交易三宗罪被判有期徒刑16年零6个月。

这也是金融体系反腐的开端标志之一。

周末了,简单聊聊感受。

金融这个话题非常大,但毕竟金融底层规则的调整,不是一时半会能定下来的,有的是时间。


其他文章推荐

■  楼市刺激政策加码,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

■  从关键岗位安排,把握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

■  未来怎么走: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  产业升级这么成功,怎么还是月入3000元?

■  在巨大的压力下,美国正在放弃第一岛链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树乡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