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粽飘香

三津 皇史宬 2020-08-23

       “五月端阳节,家家粽子香”。千百年来,端午吃粽子,已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饮食习俗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用较大的植物叶片把黍包裹成牛角的形状制作成角黍,这便是粽子的雏形。到了西晋,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一种习惯。唐代粽子尤以“九子粽”最为著名,就连唐玄宗也曾发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赞叹。唐代宫廷每逢端午还举行名为“射粽”的娱乐活动,以小角造弓,妃嫔宫女们以小弓张箭,射置于盘中的粉团,谁射中了,皇帝就将粉团赏予谁吃。宋代大词人苏轼喜食粽子,“时于粽里得杨梅”,可见当时以蜜饯为馅的粽子已被广泛食用。南宋以后,人们还把粽子作为礼品相互馈赠,寓意吉祥。到了明代,以芦苇为皮包裹粽子使得粽香更为诱人。

故宫博物院藏《端阳故事图册·裹角黍》

       在清代,端午食粽这一习俗被较好的继承下来。入关前,满族人在端午节时,以椴木叶包粘高粱米与小豆泥,蒸熟而食,名曰椴木饽饽,并以其祭神。皇太极时期,朝鲜产的糯米被称为高丽米,“岁贡百石”,进入宫廷,以供端午节制作粽子之用。入关后,满汉饮食习俗不断融合。清宫档案就曾记载,坤宁宫祭神时,粽子和椴木饽饽同时出现在供桌上的现象。以后,端午食粽、供粽、赏粽的习俗在清宫中盛行开来。

乾隆朝膳底档

       乾隆朝,宫中粽子的用量可以用“惊人”二字来形容。清宫中准备端午节粽子从农历五月初一日开始,帝、后、妃、嫔的膳桌上就要开始摆攒盘粽子和粽方,攒盘粽子每一盘18个,200个粽子为一个粽方。端午节期间乾隆帝的膳桌上:“攒盘粽子10盘……粽方4方……粽子16盘,每盘22个”,算下来,仅皇帝一人在端午节里就需要1332个粽子。制作这些粽子用去糯米1373斤,捆粽子的细麻绳用了18斤。其它的白糖、奶油、香油、澄沙、蜂蜜、核桃仁、干枣、松仁、栗子、葡萄的用量亦有精确记载。从多样的用料中我们不难看出清宫粽子口味的丰富。这么多粽子皇帝一个人当然吃不完,据清宫膳食档案记载:“随赏军机大臣7位,粽子4盘;师傅8人,粽子4盘;翰林8人,粽子4盘……小太监8人,粽子4盘”。上至文武臣工,下到内廷随从,端午节里都会获赏粽子。

       清代端午的粽子,从南到北,从宫廷到民间,风味各异。宫廷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奶子粽”,先以奶酪浸米一夜后再煮,端午制粽一次就要用奶酪百斤之多。各地有代表性的粽子:北京有枣粽,扬州有火腿粽,湖州有赤豆粽,广州有灰粽,闽台有肉粽,等等。

       “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粽子,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它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还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深刻情怀。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粽子也作为文化符号,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与当地饮食文化相互融合。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