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旧时皇家清漪园 今日百姓尽游览|颐和园第一次开放是什么时候

秦国经 皇史宬 2019-11-15

四月京城花似锦,处处皆是赏花人。

位于北京城西北的颐和园是大众踏青赏景的一个理想去处。万寿山居中鸟瞰,前山长廊环绕,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气势雄伟,碧波荡漾的昆明湖畔神笔点缀的清晏舫、知春亭和十七孔桥风景如画,后山苍林修竹、幽静娴雅是绝佳的养心之处。颐和园同园外西山、玉泉山的风景联在一起,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美妙画卷。

然而,如此美景在不算太久之前是与寻常百姓无缘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末民初颐和园开放的曲折历史。 

▼ 颐和园十七孔桥图

颐和园是清代著名的帝王行宫花园,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名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清漪园废墟之上按原规模重新修建,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重新修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反映了这一皇家园林的肇建增扩和沿革管理的整个过程。

▼ 颐和园内外等处已修续工程清单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代皇家苑囿,严格禁止普通百姓入内,清漪园(颐和园)也不例外。根据档案记载,山西人侯义公因醉酒误入清漪园,被发配到黑龙江赏给披甲人为奴,管理该处事务的官员、当天值守的兵丁都受到罚俸三个月至一年不等的处罚。

▼ 民人侯义公因醉酒误入清漪园将看守等员处分事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即使是达官显贵、外国公使,也需得到皇帝的允许后才能入园观瞻。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七月英吉利贡使来京,被邀至清漪园昆明湖乘坐昆明喜龙大船游湖。

 关于英吉利贡使乘昆明喜龙大船的档案

到了宣统时期各国使领馆入园参观的请求日渐增多,因新皇帝溥仪尚未驻园,遂将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日定为固定的参观日期,这些参观者来自俄、法、英、美、日、葡、荷等国家,但此时的颐和园仍不对公众开放。

▼ 外务部致西班牙驻华公使贾思理信函

民国建立以后,颐和园仍归逊清皇室所有。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北洋政府准备把颐和园作为逊清皇室永久居住之地。帝制已经废除,却还要将颐和园作为“禁地”,对此各界人士强烈要求将颐和园辟为公园对外开放。

民国二年(1913年)四月二十四日,步军统领衙门制定了《瞻仰颐和园简章》,即颐和园首次开放参观的办法。《简章》规定:每月开园三次,阴历逢六为瞻仰之期。凡各政党暨军学界人等欲入园瞻仰者,须在前三日将姓名、年龄函致本署,填发执照。并先期知照内务府,以便放行,女界概不发照。入园瞻仰时间为上午九时至下午五时,瞻仰人员每界以十人为限,届时园外由本衙门派中营将备等官稽查,其园内由内务府稽查。凡入园瞻仰各界人等,必须服从守卫官弁的指导,在园门外验照,出园时将照收回缴销。瞻仰者对园内各处陈设物品,不得任意抚摸,以免损坏。

《瞻仰颐和园简章》

简章实行以后,一些人对限定日期参观感到不便,“女界概不发照”的规定也在社会上引起不满。因此,步军统领衙门又将简章进行修改,并增加了两条规定:第一,如有个别人员不能拘定原章日期者,均由各本部先期知照步军统领衙门,以凭商办。第二,各党部官眷及女校学生,由本衙门发给特别执照,于阴历每月六日参观。

 顺天中学、崇德学校瞻仰颐和园人员名单

颐和园虽然开放了,但参观者都是上层人士,普通民众仍不能进入,因而各界群众纷纷要求颐和园对社会开放,当时正值北洋政府财政困难之时,皇室经费逐年短欠,清室财源也日趋拮据。于是内务部、步军统领衙门和清室商定,不如开放颐和园,“于开放游览之中,寓存筹款之意”。因而提出了一个《颐和园售券试办章程》,规定颐和园从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初六日开始对社会售票开放。每张进门券收大洋一元二角,排云殿每张五角,谐趣园每张二角,南湖每张三角,石丈亭每张一角,德和园每张一角……还设有人力车、太平船、茶座来增加收入。开放后每月平均卖票收入两千元左右,并逐年增多。

 西方游客游览颐和园

颐和园这座神秘的皇家禁地首次对社会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按当时规定其入门券收入的三分之二归清室内务府,供逊清皇室使用。日月轮转,到了建国之后,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也大力修缮维护,颐和园门票价格大大降低,终于出现了“旧时皇家清漪园,今日百姓尽游览”的盛世景象。 

延伸阅读:

《西湖各景全图》

近期文章:
日月星辰背后的故事

古莲池畔勤学早

临其意 摹其形 存其真

清代文书档案——内务府来文



责任编辑:郑海鑫    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