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鱼跃“龙”门

倪晓一 皇史宬 2019-11-14

自古以来,鱼就给人们带来关于丰足、欢乐的联想。鱼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早期人类中有专门以渔猎为生的族群,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已出现了鱼纹;商周时代,鱼形饰品特别是玉鱼盛行一时,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玉鱼随葬;鱼乐、鱼戏、鱼藻图,也是经常入画或作为装饰的纹样。鱼又与余、玉同音,可与不同事物组合成吉祥寓意——“金玉满堂”“富贵有余”“连年有鱼”“吉庆有余”等受到人们的喜爱。唐代,“玉带悬金鱼”是尊贵身份的象征;辽代,用以调兵遣将的兵符往往做成鱼形,称“鱼符”;到了明清时期,寓意吉祥、形态可喜的鱼儿日渐被引入世俗文化中,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 玉鱼

《海错图》载环鱼

除了与“余”“玉”谐音带来的吉祥寓意,鱼与龙的转化也是鱼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后汉书·李膺传》有“登龙门”一说,其注引用《三秦记》中的说法:“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不得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得上则为龙也。”而《太平广记》则载:“龙门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得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都在讲凡是能够越过黄河龙门口的鱼,就会变成龙。

▼ 史料中有关鱼龙转化的记载

皇帝虽然素来以真龙自居,无须经历龙门试炼,却也支持鱼跃龙门,乐见人们依靠后天的努力实现自我提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剔彩鱼龙变幻纹三层盒就取材于鱼跃龙门的故事,海水是绿色漆雕成,盒壁周身雕刻着红色鲤鱼和龙追逐火球的画面,身形时隐时现,确实有“鱼龙变幻”的意境。而另一件红白玛瑙双鱼龙花插,则更为立体地展示了这一题材,一条红色鱼龙与一条白色鱼龙尾部相连,身上生有双翅,口中吐出火球,表现得恰是它们奋力双双跃起的一刹那,富于力量,生动异常。而人们对“鱼龙”这一形象的丰富想象力,同样是这些传世之作承载的宝贵财富。

▼ 鱼龙变幻纹三层盒 故宫博物院藏

档案记载,乾隆帝本人就对海里的大鱼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乾隆九年(1744年),他听说台湾北路忽然出现了22尾巨鱼,立刻来了兴趣,指示闽浙总督那苏图:“可图来看。并访有识其名者否。”那苏图不敢怠慢,着人遍访当地土著老人和渔户,得知“此名海翁鱼。大者长至五六丈,其肉腥膻,不堪煮食,止可熬油点火。”此前虽然有偶尔见到海翁鱼搁浅的情况,但从未出现如此之多,云云。随奏折一并呈送了海翁鱼的图样和4颗鱼齿,这才满足了皇帝对巨鱼的好奇心。

▼ 那苏图访得台湾北路白沙墩巨鱼鱼名等事奏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台湾杂咏》组诗引用《台湾郡志》载:“海翁鱼如小山,草木生之;樵者误登其背,须臾转徙,不知所之。”听起来就像是《山海经》中的离奇生物。而关于这种鱼,《海东札记》还有一种说法:“海翁鱼,大者三四千斤,小者千余斤,即海鳅也。皮生砂石,刀箭不入。或言其鱼口中喷涎,常自为吞吐,有遗于海滨者,黑色,浅黄色不一,即龙涎香也。想必在古人看来,巨大的鱼和龙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史料中有关海翁鱼的记载

抹香鲸(古称海翁鱼)

清朝数代帝王都很喜欢聂璜绘制的《海错图》,想来也不是单纯因为它逼真写实,而是和今天的我们一样,会被那些无拘无束、光怪陆离的想象深深吸引。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预约查档通知

☆ 宫苑赏鱼

☆ 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 从“丁戊奇荒”看清代赈灾



责任编辑:海  鑫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