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改动了清帝辞位诏书?

宋培军 皇史宬 2019-11-14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6岁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后,颁布辞位诏书(亦有退位诏书、逊位诏书之称),宣布退位。日本静嘉堂文库《袁氏密函》中发现的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原件为我们探究清末民初国体、政体的因革等问题提供了珍贵史料。▼ 宣统皇帝朝服像▼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颁示的清帝辞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清帝辞位诏书由清宣统皇帝溥仪奉隆裕皇太后懿旨的形式颁布天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 隆裕太后与太监合影


为何是用“辞位”诏书
清帝“逊位诏书”“退位诏书”的表述在著述中十分常见且有其历史依据。1911年11月11日,伍廷芳、张謇等四人联名致电监国摄政王载沣主张共和,随后致函庆亲王奕劻“电请皇上及监国逊位,同赞共和”这里采用了逊位的说法;张謇拟《内阁复电》中 “予当即日率皇帝逊位” 使用的也是 “逊位”字眼。11月13日,张謇《致库伦商会及各界电》表示“清帝退位,即在目前”使用了“退位”二字。追溯文献记载我们都可为“逊位”“退位”之说找到依据。

▼ 全权组织临时政府布告

本文所举清帝辞位诏书是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袁氏密函》中发现的。在当时,基于种种考虑,袁世凯本人反对用“逊位”“退位”字眼,南北双方最终取得共识,在行文中均使用“辞位”二字。

▼ 袁世凯像

对于“退位”字眼,1912年1月26日袁世凯《致议和南方全权代表伍廷芳转唐绍仪电》明确表示反对“此次皇族及京内风潮,起点于‘退位’二字。秩庸来正式电,万不可言‘退位’二字,只言决定宣布共和可耳”。

对“逊位”字眼,1912年2月9日,袁世凯《致唐绍仪转议和南方全权代表伍廷芳电》也表示反对:“‘逊位’二字,尤为北方军民所骇异,必须改为‘致政’或‘辞政’”,在《议和南方全权代表伍廷芳电》中则表示“力求迁就”改为“辞位”。

唐绍仪在给袁世凯的电文中“至优待条件发生于辞位,若云辞政,则十九条已无政权,何待今日。十四省军民以生命财产力争,专在位字。明日入觐,务肯力持办到辞位二字,即时发表。”至此,“辞位”成为南北共识,逐渐取代了张謇、孙中山、伍廷芳关于“退位”“逊位”的表述。因此日本静嘉堂文库《袁氏密函》所收袁世凯手批清帝诏书应该按照双方达成的共识,称为清帝辞位诏书。


袁世凯改动了什么
世凯对“辞位诏书”都做了哪些修改呢?

第一,添加“多”字,定稿为:“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第二,把“统治权暨完全领土悉行付畀国民”中的“暨完全领土”删除,把“悉行付畀国民”先改为“完全公诸全国”,又把“完全”圈掉,定稿为:“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第三,把“全权”之后的“与民军”后移,定稿为:“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隆裕太后对“全权”由载沣到袁世凯转移及其实际意义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辞位诏下,隆裕太后治事如常,却不见有人来奏事,问“今日何无国事?”奏事处太监回:“国事已归袁世凯,太后但请问家事可耳!”隆裕“发现民国优待条件与张兰德所言完全不符,遂终日抑郁,逾年而殁”。

第四,在“五族”后添加“完全领土”,定稿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 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

从以上修改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清帝辞位诏书中出现的政体、国体概念已被袁世凯认可。袁世凯在1911年11月23日谈到的政体构想:“君主立宪共和政体”——正说明其共和政体认知是在君主国体之下的杂糅形态,南北双方由此获得了和谈的必要的政治思想基础,伴随着谈判进程,1912年2月初“共和国体”表述几乎为南北谈判双方同时采用。由“共和政体”到“共和国体”,不仅是名词之别、表述不同,更是清末民初历史变革的内涵跃迁。

袁世凯在上面进行手批的底稿,弥补了辞位诏书形成过程中的诸多缺环。与此同时,对 “逊位”“共和立宪国体”“完全领土”话语的发掘,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清末民初五族共和国体建构对民族边疆的统合意义。

原文发表于《文史哲》2019年第4期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康熙帝“水围”白洋淀
☆ 宫廷消夏过七夕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标志和宣传语征集活动公告

☆ 世界首次正式汽车拉力赛从中国出发



责任编辑:海  鑫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GET知识  点亮在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