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道堂”与“御赏”

苏文英 皇史宬 2020-08-23

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八月初八日咸丰帝率众嫔妃和大臣仓皇逃往热河(今承德市),其弟恭亲王奕訢奉命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并于当年秋天与英、法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躲在热河的咸丰帝因自幼身体羸弱,太平天国起义使他力不从心,加之京城失守,心情更加郁闷,病情日益加重,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逝,终年31岁。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丰皇帝在弥留之际,召集众臣口述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令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皇帝一切政务。同时将两方小印分别赐给了载淳和皇后钮祜禄氏。皇后钮祜禄氏用“御赏”印,皇帝载淳用“同道堂”印,凡是顾命大臣以皇帝名义撰拟的谕旨,批阅奏章,都必须加盖两枚印章以替代皇帝“朱笔”。因新皇帝年幼,“同道堂”印则由其生母叶赫那拉氏代为保管。
❖ 孝贞显皇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像
咸丰帝赐给皇后和幼帝的两枚小印章意味深长。此时年幼的同治皇帝仅6岁,国家的治理不得不依仗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八位实力重臣辅佐,如此君弱臣强的局势必须防范。为使八位大臣一心扶持幼主,赏给皇后和幼帝两方印代替朱笔,不钤印的谕旨不能生效,这在某种程度上授予了皇帝和太后否决权,从而起到遏制顾命八大臣权力的重要作用。
❖ “同道堂”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御赏”印、“同道堂”印,原为咸丰帝在世时所用的两枚闲章。“御赏”印原用途就是皇帝鉴赏书画作品时使用;“同道堂”为咸福宫的后殿,清朝的历代皇帝,经常用某堂来给自己住处命名,因为是日常起居之所,所以皇帝们也会以此名刻一方章,作为自己的私章使用,咸丰帝曾经在同道堂居住,因此也给自己刻了一方“同道堂”印。
❖ 咸丰帝居住过的同道堂
载淳继位后,尊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加徽号“慈安”,其生母懿贵妃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加徽号“慈禧”,史称两宫皇太后。并确定采用“祺祥”年号。定于1862年正式启用。

❖ 大学士桂良为恭上母后皇太后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徽号曰慈禧皇太后事奏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两宫皇太后掌握着咸丰帝所赐的两枚印章,在政治上与八大臣集团势均力敌。然而刚刚坐上圣母皇太后宝座的慈禧作为载淳生母,她时时感到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是个极大的威胁,为了达到其独揽大权的目的,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三十日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宫廷政变,史称“祺祥政变”(亦称“辛酉政变”)。将肃顺斩首,命载垣、端华自杀,其余五人分别革职或充军,实现了“垂帘听政”的最终目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九日,六岁皇太子载淳登基,废止“祺祥”,改元“同治”,意为两宫皇太后临朝共治。
❖ 加盖“同道堂”和“御赏”印的档案
这件加盖了“御赏” 和“同道堂”两方印的档案,在首字“同治”字上盖有“御赏”印,档案尾字“钦此”字上盖有“同道堂”印。这两枚印章,就是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垂帘听政”后,代皇帝亲政的朱笔,亦称“朱批”。
作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御赏” 和“同道堂”印从咸丰帝去世后启用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废止。两枚小小的印章、外表看似不起眼,但却成为晚清政治变革的历史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珍档展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瑞谷图》

☆ 北京动物园开园了

☆ 阿哥种“喜痘”

☆ 谁引春风度玉关



责任编辑:海  鑫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小印章有大学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