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皇帝的“保镖们”——清宫侍卫的那些事儿

郭琪 皇史宬 2021-11-10

紫禁城作为清代帝后居住的重要场所,安保防护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紫禁城内设置了众多由侍卫亲军、八旗骁骑营等组成的禁卫人员,他们就是俗称的“大内侍卫”。那么,大内侍卫的具体组成、职责、级别和待遇又是如何呢?这其中出现过哪些名将能臣?清朝的衰落又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紫禁城里的保卫处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不久便将明朝时原本负责皇帝仪仗、侍卫等工作的锦衣卫一分为二,其中銮仪卫负责掌管仪仗,侍卫处则负责保护皇宫的安全。由于紫禁城的面积远远大过盛京的皇宫,因而侍卫处的人员数量也需大大增加。同时,考虑到这些侍卫负责贴身保护皇帝,其人选务必要求十分可靠。为此,清朝规定这类人员只能从由皇帝亲自统率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中进行选拔,选出的侍卫则主要承担紫禁城宫门值班宿卫和出巡扈跸,其中设置领侍卫内大臣一职负责统率。
此后,侍卫处不断扩充,至康熙时期又专门设立了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前者负责在皇帝身边“朝夕侧侍”,后者则以随侍皇帝乾清门听政而得名,均属于皇帝的贴身保镖。而其人员都是从侍卫处中,“重以贵戚或异才乃擢为御前侍卫”“其有材勇擢侍乾清门”。其中乾清门侍卫,主要承担乾清门以内的侍卫及各项事务,单独设置御前大臣一职负责统率。
❖ 乾清门
侍卫处的领侍卫内大臣为武职正一品官员,是武官中最高级别。皇帝在挑选人员时十分谨慎,仍是从上三旗中每旗挑选二人担任,早期所选都是王和贝勒,到后期相对较松,通常是在内大臣、散秩大臣、满洲都统等人中选授。领侍卫内大臣以下,有内大臣和散秩大臣协助管理,前者为武职从一品,从散秩大臣等中破格选拨,后者为从二品,可以说都是武官晋升的最高点。御前大臣一职则更为重要,起初由有功劳的大臣担任,从乾隆朝开始则由满、蒙的亲贵王公兼任,虽然不再单独规定品级,但由于具有“代王宣言”的权力,因此更得皇帝的信任与依赖,其影响力更甚于领侍卫内大臣等。
紫禁城里的侍卫处实际的编制名额仅有570人,分为一、二、三等及蓝翎侍卫,时有增减,并可从其他侍卫队伍中调拨人员。这些大内侍卫的待遇因其特殊地位显得十分优渥。顺治朝早期,清皇室在北京城周边推行“跑马圈地”,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其中便有不少被用于赏赐和分封。大内侍卫之中,一等侍卫可分得42亩田地,二等侍卫可分30亩,三等侍卫可分24亩,仅是这些田产,就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而在俸禄上,一等侍卫一年可得银130两、米65石,二等侍卫可得银105两、米52石,三等侍卫可得银80两、米40石,蓝翎侍卫可得银60两、米30石,其所得俸禄粮米与在京的同级文武百官相当。
❖ 清乾隆时期二等侍卫塔尼布画像
除了正常的俸禄、俸米外,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还曾下旨,要求给乾清门侍卫按其级别加倍发放俸银;至乾隆帝时,又下旨给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们每年增加赏银1万两,而侍卫处的其他侍卫们所得虽不及这些皇帝的贴身侍卫,但只要值班,侍卫处都会按时发放饭银作为值班津贴。不仅如此,侍卫们还有每年的例赏和帝后诞辰等各类喜庆活动的额外赏银。事实上,这些大内侍卫相比那些寒窗苦读的文官和浴血沙场的武将们,待遇上却是相当优厚。

侍卫们的高光时刻
作为大内侍卫需要绝对忠诚和武艺高强,他们中凭借着自身的真本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者不乏其人。从顺治朝开始,许多大内侍卫都曾经奉旨出征,在平定“三藩之乱”、安定新疆等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战场上,亲率大军奋勇厮杀,涌现出一批批的优秀将领。
希尔根,原是皇太极的贴身侍卫,顺治帝继位后,他跟随英亲王阿济格追剿农民军李自成,三战三捷。康熙朝“三藩之乱”时,希尔根又奉旨征讨江西、福建一带的耿精忠军队。当时的耿精忠已经攻占了广信、抚州等城,将清军打得连连败退。希尔根来到前线后,很快就稳定住了局势,他率军围困了抚州,并采取了围点打援的策略,将多路前来支援的叛军一一击退,抚州叛军无奈之下,只得弃城而逃。之后,希尔根率部斩杀了柯隆、李梁等叛军将领,攻占了耿精忠的多个营地,收复了多座城池,粉碎了耿精忠占领江西与吴三桂会师的企图。康熙十四年(1675年),希尔根很快又和吴三桂交手。当时湖南战场的安亲王岳乐曾上奏康熙帝:“俟内大臣希尔根军自饶州至,创击石硖逆贼,歼贵溪诸寇,拨兵守要地,得便,即进取长沙。”可见,他对希尔根的期望之高。希尔根也不负众望,与简亲王喇布配合围攻吴三桂部占领的江西吉安,次年便将该城叛军击溃,取得大胜。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记载安亲王岳乐向康熙帝汇报希尔根的作战情形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亦曾涌现出一大批作战英勇、奋不顾身的侍卫,尤其在平定新疆的过程中,他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伊犁河流域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侵吞周围部落的土地,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西部,一度东进离京城仅七百余里的内蒙古地区。康熙帝派裕亲王福全前往古北口截击,侍卫内大臣佟国纲跟随福全出征,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部相遇。噶尔丹的数万人马按阵排列,与清军隔水相望。佟国纲身先士卒,亲率大军冲击敌阵,将之击退,却不料被敌人流弹所伤,回营后即去世,康熙帝深感其勇,命诸皇子、上三旗大臣等为其送葬,赐谥号“忠勇”。佟国纲长子鄂伦岱、弟弟佟国维均为一等侍卫出身,他们继承其遗志,于六年后跟随康熙帝出征噶尔丹。此后,在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征平定新疆的过程中,又先后涌现出了侍卫莽古赉、明瑞、兆惠等诸多沙场名将。
❖ 现代的佟国纲大将军墓
大内侍卫们除在战场上为国奋战、建功立业之外,有些在官场上也有一番作为。其中最有名的富察氏一族,自康熙朝的米思翰至乾隆朝的傅恒,都是从大内侍卫出身而至尚书、大学士的。可以说,许多大内侍卫都曾以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本领创造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纨绔子弟闹笑话
随着康乾盛世的结束,大内侍卫一职逐渐沦为了各旗纨绔子弟的去处,不要说再现此前那般沙场名将,就连守卫紫禁城的本职工作都完成得一塌糊涂,屡屡闹出各种荒诞笑话。
乾隆帝在位期间,在大内侍卫中就已有滥竽充数的现象了。乾隆帝鼓励满族子弟要“熟满语、善骑射”,可惜当时不少大内侍卫都是各旗各家的“二世祖”,来当侍卫不过是为了混个出身,他们不仅满语说不上几句,就连骑马射箭的基本功也荒废了。在考试中,有的上不了马,有的即便上去了很快就又被摔下来了,有的射箭成绩稀松,甚至有人连箭靶都射不到。乾隆帝为此十分生气,对这些不合格的大内侍卫或罚俸、或降级,施加严惩。
嘉庆帝继位后,此类现象更加严重,大内侍卫甚至惯于偷懒耍滑、纪律涣散。每逢天气炎热之时,值班的大内侍卫往往就躲在荫凉处歇息,即便去值班站岗,也是披衣敞怀、衣衫不整;而到了天冷或者下雨时,他们又往往躲在屋内围炉聊天,甚至聚众赌博,把侍卫的本职工作完全抛到了脑后。嘉庆帝曾经在谕旨中无奈的表示:“朕又闻午门之外,往往有市井闲人,只图行路省便,穿走朝门,来往自如,无人过问。”
❖ 上谕档中关于嘉庆帝称因侍卫守护不力致使午门常有市井闲人出入的记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正是由于大内侍卫的松懈,嘉庆帝竟然在紫禁城里遭遇多次行刺,如嘉庆八年(1803年)著名的陈德刺杀皇帝案,侍卫们就表现得惊慌失措、非常狼狈。可见彼时的侍卫们不仅毫无警觉性,武功也基本荒废。
侍卫们的无能致使嘉庆帝整日提心吊胆、草木皆兵。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八月十一日,嘉庆帝驻扎在沙河大营的营帐内,忽然有一个武备院的披甲人吉宁,直接掀开围护着嘉庆帝大帐的黄布围挡,直往嘉庆帝的大帐而去,当时的侍卫们居然毫无反应,反倒是嘉庆帝的随身太监发现后将其擒获。嘉庆帝连忙命人严刑审讯,吉宁供称自己是负责管理屏风的,当天是睡过头了,以为嘉庆帝已经起驾,便前来收拾帐内屏风,这才误入禁地。嘉庆帝气愤之余,严惩了武备院的官员,还将御前侍卫哈朗阿逐出队伍,发往乾清门行走,并罚其半年的俸禄。
尽管如此,大内侍卫的状况却依旧毫无改善。从道光朝开始,大内侍卫的待遇一落千丈,这使他们更加无所顾忌,逃岗、脱岗的现象屡有发生,使得商贩等各类人群经常混进宫中,甚至还将宫内武备库中的兵器偷盗出去变卖。鸦片战争爆发后,几任皇帝无心整顿纪律,侍卫制度日趋崩坏,大内侍卫也彻底褪去了精英的外衣,成为了旗人们养家糊口的普通工作。
《乾隆南巡图》(局部)中的皇帝和侍卫们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珍档展台|清宫《犬名册》《猫名册》
☆ 微展厅|《大明混一图》
☆ 珍档展台|光绪十六年印制《中国电线地图》

☆ 革命党人彭家珍与清末重臣良弼之死


责任编辑:石文蕴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