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简介:“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今年正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皇史宬”推出“名人的青年时代”专题推文,旨在引导广大青年从历史档案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学习明清历史名人在青年时期为信念和使命不懈奋斗的精神,更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书写青春奋斗的人生华章。
17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清两朝的交替时期,荷兰殖民者趁机侵占我国宝岛台湾,幸而36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及领土主权完整。时至今日,郑成功依然是两岸人民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正如郭沫若对他的评价“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他身上的优秀品质依然值得今天的青年人学习。郑成功,本名郑森,又名福松,父亲郑芝龙是福建人、母亲是日本人,他于明天启四年(1624 年)出生在日本长崎平户。7岁时,被父亲郑芝龙接回到泉州安平老家。
郑芝龙身兼海商、海盗双重身份,亦商亦盗的人生阅历让他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可以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年仅7岁的郑成功便跟随名师开蒙。郑成功天资聪颖、勤学苦读,15岁成为南安县学的秀才,21岁时在南京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师从名儒钱谦益。郑成功此时在文学上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准,流传至今的郑成功诗作有8首,其中不乏佳作。如他写给因过继母家而留在日本的弟弟左卫门的《赠弟》一诗,遣词精炼而优美,目前手稿被日本珍藏,诗句还被铭刻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上。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
郑成功自开蒙起,一方面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认真读书求学,一方面习武强身,这些平日里的点滴累积,为日后纵横疆场和收复台湾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力量。弘光元年(1645年),即清顺治二年,清军攻入江南,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隆武、鲁监国政权矛盾深刻,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老师钱谦益等纷纷降清,南明已是风雨飘摇。但年仅23岁的郑成功并未降清,而是选择继续忠于明朝,带着为数不多的士兵出走金门,以此为根据地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旧部,走上了武装抗清的道路。或许正是青年时期接受的教育,让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十余年间郑成功所部攻城略地、数胜清军,甚至一度北伐兵围南京城,但并未能彻底扭转南明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郑成功矢志不渝,无论是战场上的失败,还是南明内部的倾轧,亲属部将的背叛,又或是清朝以高官厚禄劝诱,均不能改变其意志。郑成功非常爱护黎民,严格约束军队不扰民、不抢掠。甚至在西班牙殖民者于菲律宾屠杀旅居华人时,郑成功愤而遣使质问,表示要挥师征讨,表现出了强烈的爱民情怀。郑成功还具有独到的经济眼光。家庭的环境熏陶和抗清的实际需要,让郑成功非常重视商业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他以厦门为基地,大力发展外贸。收复台湾后,郑成功推行屯田,寓兵于农,发展生产,为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5到17世纪,随着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欧洲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大洋上,殖民主义席卷全球的脚步随之踏来。16世纪时,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荷兰与中国的最早接触是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荷兰舰队要求通商贸易,被当时奉行“海禁”政策的明朝拒绝。不甘心的荷兰舰队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和天启二年(1622年)两次偷袭澎湖拟长期占领,但都被明朝及时发现并派军赶走。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的阴谋未能得逞,转而侵占中国台湾岛西南部,这一年,也就是郑成功出生的同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后,在陆地上,建造了坚固的城堡“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与“普罗文查城”(今赤嵌楼);在海上,他们拥有先进的海军舰船的守护,还在台江口两侧修造了堡垒炮台。在盘踞台湾的38年里,殖民者依靠武力在岛上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百姓苦不堪言。这一时期,一直以福建厦门为基地从事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经过反复深入考虑,决定跨越海峡收复台湾。南明永历十年(1656年),台湾商人何斌因不满荷兰殖民者的血腥统治,将亲手测绘的有关台湾港道和荷兰兵力分布、炮台设置的地图交给郑成功,有了军事上的决策依据,更加坚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经过充分谋划定夺,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从金门料罗湾誓师出发。出发前他在《祭海表文》等文告中宣告:“收复台湾,上报国家,下拯苍生,建立万世不拔基业;我师一举一动,四方瞻仰,天下见闻,关系实为重大。”郑成功所率大军先泊澎湖,又冒着呼啸狂风的困难毅然启航,直指台南。鹿耳门是进入台湾的北航道,沙石淤浅、航道迂回,一向只能通行小舟,但可以有效避开荷军火力强大的防守。因此,郑成功选择了从鹿耳门进入,并且利用每月初一涨大潮之势顺利通过北航道,在鹿耳门港胜利登陆。登陆后,郑成功给荷兰东印度公司长官发去信件:“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之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军登陆后得到了台湾百姓的鼎力相助,将士英勇奋战,击退了船坚炮利的荷兰侵略者从海上及陆地发起的一次次疯狂反扑。经过近一年的艰苦作战,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即公历1662年2月1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荷兰殖民者不得不签订了投降书,被侵占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时,满怀民族豪情、饱经战火洗礼的郑成功欣然写下《复台》一诗:郑成功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 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沈葆桢为前明臣郑成功功德于民请旨为其在台郡建立专祠并予谥事奏折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不久后逝世,年仅38岁。如今,台湾省台南市赤嵌楼居中的郑成功画像上方,依然悬挂着他的墨宝“东海流霞”。而海峡彼岸的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上,刻有它的出处——郑成功《赠弟》诗。这是两岸人民对他的纪念与敬仰,更是对海峡统一的深切期盼。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名人的青年时代|左宗棠
责任编辑:卢 溪 海 鑫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