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琉球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明清两朝琉球国王累世接受中国皇帝册封,定期派遣使臣经福建进京,奉表纳贡,双方维系了五百年的和平友好交往,《琉球国都图》就是这段历史的档案见证。❖《琉球国都图》
琉球国王也称中山王,每逢中山王嗣位,均依例请求明清朝廷遣使册封。明清易代之际,顺治六年(1649年),琉球国差官奉表纳款,2年后再次差官来京请封,清廷要求其缴还明代赏赐的印信诏书敕谕等。顺治十一年,琉球国王世子尚质以王舅马宗毅为使,奉表进贡方物,缴还明朝政府颁给的镀金银印一颗、袭封王爵诏一道、勅谕一道,清廷册封其为“琉球国中山王”,赐驼钮镀金银印。这次册封,因故延宕数年,直至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再次遣使渡海册封,才最终完成。此后,清廷又于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五十八年两次遣使册封尚真、尚敬为中山王。此时印文已比照朝鲜体例,不再称“琉球国中山王”,而径称“琉球国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前中山王尚敬薨逝5年后,乾隆帝派出以翰林院侍讲全魁、编修周煌(依册封诏书为编修,后升任侍讲)为正、副使的册封使团,前往琉球国。在代表朝廷完成祭奠已故中山王尚敬、册封新王尚穆等程仪后,使团于次年返回,陛见复命。《琉球国都图》即由这次册封琉球国出使归来使臣周煌绘制,在进呈御览后,入藏宫中,流传至今,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图横144cm、纵78.2cm,原藏清宫造办处舆图房。该图为传统山水绘法,青绿着色绘出琉球国鸟瞰图。周煌在图中将琉球国的首里、山南、山北三座王城及其它重要聚落、关隘、口岸、名胜等一一注出,清晰扼要。此图除指掌舆地外,还是不可多得的山水景物图,图幅清雅秀丽,全岛苍翠葱郁,周围海水以波纹形象绘出,波涛涌动、浪花飞溅,更突显了琉球国为一方海外桃源、人间乐土之境。除《琉球国都图》外,周煌出使途中,还加意当地掌故,并随手记录。回国后又参阅大量史籍,整理编辑为《琉球国志略》一书,进呈乾隆帝御览。此书现存有故宫博物院的墨格抄进呈本,1函6册。该书依“地理总志”体例,内容包罗万象。尤其是附图部分,除将前文所述《琉球国都图》编入其中外,另绘刻《琉球星野图》《琉球国全图》《王府图》《先王庙图》《天使馆图》《球阳八景图》《封舟图》《玻璃漏图》《罗星图》及《针路图》等。其中《针路图》即航海图,图内载明航线、航向、重要地理标记及航程信息等。❖《琉球国志略》
按清朝定例,琉球国每两年派出朝贡使团,携土产制品或朝廷指令的贡物,渡海至福建五虎门,再溯闽江而上至省城福州。使团总人数不超过150人,其中只允准正、副使带从人15名由福建地方官员差人陪同入京,之后由礼部负责接待处置一应朝贡事宜,其余人员留闽待命。除两年一次的正贡外,如适逢新帝登极、万寿等重大节礼时,琉球国也同样派出使团前来庆贺。查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所载,使团所携带的物品,除贡物外,其附载货物,皆可免税与内地商民交易,或于福建售于商行或运至北京发售。琉球国进贡物品,分庆贺方物及常贡方物。常贡方物定例为硫磺12600斤、红铜3000斤、白刚(钢)锡1000斤,其中硫磺一项由福建布政司收贮,而红铜、白刚(钢)锡则交送宫廷内务府查收。庆贺方物,即通俗意义上的贡品,则花样明目繁多,但总以土特珍稀物产为主,琉球国土产布匹,如淑椒布、花椒布、土椒布,以及雅扇、腰刀等便是贡物常项,这其中尤以布匹数量为大,以至于内务府需定期拣选库存,发交崇文门官商变卖。❖ 琉球国进黑漆鞘腰刀·故宫博物院藏
琉球国入京使团会受到朝廷礼遇,并依例领取封赏。除国王、王后例有份额外,进京朝贺的使团成员也各有不等的赏赐。以乾隆四十七年为例,琉球国方进贡硫磺等常项后,清廷赏赐仅加项部分有:赏琉球国王内库缎20匹、砚2方、玉器5件、玻璃器10件、瓷器100件,赏使臣缎4匹、银50两。除朝廷赏赐一项外,使团一行沿途食住起居等一应费用,均由朝廷承担,《大清会典》载使臣一日饮食供给标准:琉球国入贡陪臣王舅,日给鹅一、鸡一、猪肉三斤,菽乳二斤,各种菜三斤,酒二瓶,清酱、酱各六两,香油六钱,花椒一钱,盐一两,茶一两。正议大夫,日给鸡一、猪肉三斤,菽乳一斤八两,菜二斤,酒一瓶,清酱、酱各四两,香油四钱,花椒八分,盐一两,茶六钱。四节官、都通事官,各日给鸡一、猪肉二斤,菽乳一斤,菜一斤,酒一瓶,清酱、酱各四两,香油四钱,花椒五分,盐一两,茶五钱。清廷除对琉球国例行册封、颁赐诏书印宝、赏赐银钱布帛外,皇帝还不时专门御笔赐书,康熙二十一年,御书“中山世土”颁赐中山王尚真;雍正二年,御书“辑瑞球阳”赐王尚敬;乾隆四年,御书“永祚瀛壖”。而今这三座御书制作的牌匾依旧悬挂于首里城正殿。封贡体系下,双方往来不断,琉球国与福建地区商贸交往尤其密切,其衣食起居、婚丧嫁娶,亦深受影响。早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即下令迁福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入琉球国“以便往来”,而后双方密切的往来关系使得海上航路愈发成熟通畅。《琉球国志略》所载《针路图》,便极为准确地标示出自福建福州至琉球国那霸的往返航路。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上方航路为福建至琉球国去程,沿途过澎湖、(台湾)鸡笼山、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抵姑米山、那霸。封舟行此,向于“黑水沟”行海祭仪式,以明过沟出境、代国祭神之意。在周煌途中所作诗文中,自注有“舟过黑水沟,投牲以祭,相传中外分界处。”此黑水沟远在钓鱼岛以东,即今日中国台湾岛以东大陆架延伸尽头的琉球国海沟。可见至迟在明清两代,中琉双方民众即形成共识,黑水沟为“闽海”边界,载入国家认知中。这是钓鱼岛为中国界内岛屿之又一力证。❖ 武英殿本《琉球国志略·针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琉球国都图》中,对那霸港及周边区域描绘格外详实,有迎恩亭、长虹桥、先王庙及那霸市镇,其中房屋栉比、市集繁盛。展图观之,典制俨然,虽海邦千里之外,幅面看来却一派中土模样,全不觉身处异域。❖《琉球国都图》那霸港至先王庙局部
琉球国习俗,尚与福建通婚。乾隆朝《皇清职贡图》中就有两组琉球国人男女绘像,右为官员与贵妇,左为平民夫妇。其中画面右侧官员画像上的墨题,主要介绍了琉球国基本情况及其与明清两朝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各自服饰装扮的特点。左侧平民墨题则称“妇,推髻,以黥手为花草鸟兽形,短衣长裙,以幅巾披肩背间。见人则升以蔽面,常负物入市交易。”览此画面,与华人无异,状若明代汉民。❖《皇清职贡图·琉球人像》·故宫博物院藏
除册封、朝贡及依托贡船而实施的双方贸易外,中琉友好交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难民救护。无论渔民或商船船员,舟行洋面,风浪莫测,时有遭风遇险船民,无论琉球国民众流落大陆,抑或大陆船员飘落琉球国,各方对这些“难民”均有救助责任且有明确规制,档案中就不乏相关记载。以清廷定例而言,飘落大陆的琉球国人由官府供给衣食,待使团到来之际统一移交。而对于流落琉球国的大陆民众,清廷以赏赐形式补偿琉球国所提供的衣食安置照料等费用。就档案史料看,大陆方面报告的发现安置琉球国遭风难民者,自鲁至粤,东部沿海各省均有记录。而琉球国送还的难民,除福建居多外,也有远在宁波、常熟等江南人氏。友好尊重和平往来,文化交流弦歌不辍,保持了中国与琉球国五百年的紧密关系。一幅《琉球国都图》固然无法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但作为一种真实的记录,它见证了顺风相送、往来不绝的一段曾经。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 晚清的一位“编外”御医
☆ 馆藏系列|国子监全宗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