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清国书档案

海星 皇史宬 2023-04-07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外交建立在“朝贡制度”的基础上,没有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作为主办外交的中央机构。庚子事变后,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被迫打开大门的清政府在近代对外交往中留下了大量档案,国书即是其中之一。

❖ 清政府特派大臣考察政治事致比利时国书

 






    晚清外交:被迫打开的大门    
随着西方列强以武力强行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少数知识精英和开明满清贵族才意识到中国外交体系的空白。起初,清政府以钦差大臣、五口通商大臣等官员与西方列强交涉。咸丰十年(1860年),以奕䜣、文祥、桂良为代表的开明人士开始上书,主张把理藩院和礼部改设为近代化的外交机构,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次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设立。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每一个得到承认的独立国家,都有权派遣外交人员驻在其他国家,以代表本国的利益,同时也应该接受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使节权已被普遍认为是主权的一个属性。”主权国家彼此派遣常驻使节,此时早已成为国际惯例,而派遣公使的过程在刚刚起步的晚清外交中艰难而曲折。经过2次遣使论争与3次遣使尝试,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以马嘉理事件为契机,谕令原福建按察使郭嵩焘以候补侍郎简放钦差出使英国大臣,遣使驻外终得实现。
国书是派遣国元首为了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向接受国元首发出的正式文书,分派遣国书和召回国书:派遣国书由大使或公使亲自向接受国元首递交;召回国书一般在新任大使或公使递交派遣国书时一并递交。
整体而言,国书主题明确,文字简练,如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致荷兰国书中写道:“因召令出使大臣廕(荫)昌回华当差,特简四品卿衔山东候补道杨晟为出使贵国钦差大臣并令亲递国书,示和好之意……”这件国书由新任大使杨晟呈递,是典型的派遣国书。







    国书规制:请用皇帝之宝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国书档案,形制相同,均为折装纸质墨书,上下两边绘有五彩云龙纹饰,前后封面封底为金银等色丝线绣制的五彩海龙图案。国书封面正中写有汉文“大清国国书”和满文“amba  daicing gurun i gurun i bithe”,国书内同样书写有满汉两种文字,在国书开头多为“大清国皇帝敬问某某国大君主好”,而后说明呈递此国书的主要目的,以诸如“益敦睦谊,同享升平,是为厚望”这类希冀两国关系和睦的文字结束,最后写明时间,加盖印信。
在军机处致内务府咨文中有关于制作国书的记载:“现办国书用长五尺真金细画龙边笺纸六张,敕筒三分,随黄纺丝夹袱三块,黄布袱三块,油布棉花等件三分。”虽然制作国书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了解到制作国书的材料考究,国书放于在敕筒里,以黄布包裹,油布、棉花可以起到防水防压的作用。
❖ 工部为取办国书用勅筒等物核用上用明黄纺丝一案抄单事致内务府等咨文

左右滑动查看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提出议和大纲的第一条规定,由清政府派亲王为专使就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谢罪。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被迫任命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前往德国呈递谢罪国书,这封国书拟好后加盖了“皇帝之宝”印章。

❖ “皇帝之宝”及印文·故宫博物院藏








    致贺国书:邻家有喜贺友邦    
在中外交往中,亦有他国因喜事致递清政府的国书,用其本国文字书写。
如西班牙政府致清政府的国书,交由清政府后被翻译成汉文呈递给皇帝阅览,译文内容如下:“大日斯巴尼亚国大君主阿丰琐第十三(阿方索十三世)问大清国大皇帝好,朕之胞姊玛丽亚阿斯都利亚公主下嫁亲王噶罗斯布尔波纳为妻,于西历十月十六日亲生小公主接洗时命名曰伊撒贝勒,朕亟知大皇帝素敦友谊,事事关念及朕,所以敬告大皇帝,想大皇帝闻之当亦同深欣慰,朕于大皇帝钦佩良深,甚愿共敦友谊于不坠也。
这里的日斯巴尼亚即指西班牙,在清代史料中经常将西班牙全称为日斯巴尼亚,简称为日国。

❖ 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








    国书呈递:守礼节而俱陈奏    
 呈递国书讲求礼仪,一般来说,呈递方需要按照被呈递国的礼仪进行国书呈递,在呈递国书后,使臣还要将呈递国书的细节详细汇报给本国政府。
光绪二十三年,许景澄结束自己驻俄工作,被派往德国,需要将辞行国书交给俄国君主,许景澄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详细奏报了国书呈递的过程:先向俄国外务部提出要呈递辞行国书,俄国君主定于五月初五日接见他。当天他带了二等翻译官陆征祥共同面见俄国君主,俄国君主勉励许景澄“驻俄多年,两国邦交日益亲密,今将调驻德国,深怀怅惜。”另外俄国君主还赞赏清政府对俄国派驻中国的使臣十分优厚,认为中俄“现为真实朋友之交可无他虑”。许景澄答谢后便辞出,并于五月初七日到达德国。

❖ 许景澄为调驻德国在俄赍递辞行国书事竣事奏片

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决定参加美国世博会,命贝子溥伦为清政府世博会参展团的正监督,负责“一切赴会事宜”。作为此次清政府参加世博会的全权代表,溥伦将其抵达华盛顿呈递国书的经过详细汇报给清廷:光绪三十年三月初八日,溥伦一行抵达美国华盛顿;三月初十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派副将官先行接待,随后西奥多•罗斯福接见了溥伦一行,溥伦将国书呈递美国总统。因圣路易斯会期紧张,溥伦随后便赶往圣路易斯。
❖ 赴美国圣路易斯赛会正监督溥伦为报在美呈递国书日期事奏折

左右滑动查看
在这次世博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慈禧太后画像》的展出,世博会闭幕后,参展的《慈禧太后画像》被赠送给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并在华盛顿举行了盛大的赠送仪式,罗斯福总统代表美国政府亲自接受了《慈禧太后画像》。后来罗斯福总统将这幅《慈禧太后画像》转赠给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一直保存至今。

《慈禧太后画像》·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藏

 从许景澄、溥伦等人的记录来看,呈递国书先要向所在国外交部门提出,得到准许后确定呈递日期,由被呈递国的国君亲自接见,按照一定的礼仪呈递,期间接受国书的君主会和使臣进行交流,其内容因人而异,但也无非是促进两国友好的客套话。







    外派使臣:携国书以辩西洋    
在清政府与西方国家交往过程中,会视与交往国关系有选择的派遣驻外使臣,甚至会在国书中着重强调使臣的才能。这些外交官大多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为祖国利益积极奔走争取。
曾纪泽,字劼刚,号梦瞻,曾国藩之长子。光绪四年,清廷诏命撤回驻法公使郭嵩焘,派曾纪泽继任出使英、法大臣,赏戴花翎,自此曾纪泽开始了外交生涯。曾纪泽所携国书内容如下:“大清国大皇帝问大法国……言归于好,兹特简赏戴花翎一等毅勇侯候补四五品京堂曾纪泽出使为驻扎贵国都城钦差大臣,并准其随之往来。朕念曾纪泽忠诚笃实,沈毅有为,办理交涉事件必能悉臻妥协,惟愿推诚相信,俾尽厥职……”可见清帝对曾纪泽个人外交才能的赏识。

❖ 曾纪泽

 曾纪泽在任职期间广泛留意当地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与各界人士接触,极力探求各国富强的原因。他尽可能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到法国不久便抽空去政治学院学习,以便更多更深地了解西方诸国的政治法律。在出使期间,他恪守“替国家保全大局”的信条,堂堂正气、不卑不亢,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尊严,力争民族的权益,在清政府的外交使臣中逐渐崭露头角,也为他以后在外交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晚清的外交使臣们,在国困民艰、列强环伺的危急之际,身先士卒,挺身而出,勉力维持国家主权完整与中华民族尊严。如伍廷芳,精通国际公法,在任驻美公使期间据理力争,讨回了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犯天津时美国军队掠夺的津库纹银折合376300美元,同时兴建了清政府驻美使馆。再如杨晟,精通英文,兼及德语,才识出众,光绪二十七年陪侍醇亲王载沣赴德,他在处理中德外交礼仪纠纷时力顾国体,表现出色,深受载泽器重。

❖ 伍廷芳

 一件件国书的往来呈递之间,晚清对外交往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而携带国书的外交使臣们为维护国家利益付出的心血与做出的努力,也跃然纸上,不可磨灭。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跟着《中国文艺报道》看“四大文化发现展”

☆ 馆藏系列|会考府全宗档案

☆ 重磅!“四大发现展”今日开幕  专家直播探展精彩纷呈

☆ 新章上线,快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打卡吧!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