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纪要 | 四川大学举办“文本内外: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坛

西川风 2021-09-20


参会学者合影


2019年11月30日,第六届“文本内外: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坛在四川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上海社科联《学术月刊》杂志社联合主办。


     来自北京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学术月刊》社、浙江师范大学的30余位学者,围绕“文本内外: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议题,从语言权力的压抑与抵抗、文学内部与外部研究结合如何可能、现代文学的多种语言资源、现代文学语言的新形式探索等几个维度展开热烈探讨。开幕式由我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姜飞副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怡院长致开幕词,他指出在现当代文学研究趋于文史对话的背景下,其最终要解决的仍是文学问题,因此,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落脚点。


李怡院长热烈欢迎了参会学者,他说:“首先是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他们是我们的先行者,很多年持续性地进行着研究;然后是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现当代老师们,和其它专业的老师们都到场了,可以看到他们对现当代文学的关怀;最后是我们的合作者,上海学术月刊编辑部。在这里要特别说一句,好的期刊也在寻找优秀的作者,学术是没有丧失人格的表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致开幕词


《学术月刊》编辑张曦说:“这个会议办出感情了,从14年开始,到现在。它也牵动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兴趣。六年下来,有一首歌能表达我的心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最后,她表示非常期待大会的精彩召开。


《学术月刊》编辑张曦致辞


南京师范大学谭桂林教授认为“新国学”理论中的语言学思考对当代学术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具有启示性。民族语言体系、民族知识体系、民族思想体系是这个理论架构中的论述维度;民族语言体系具有基石性的重要意义;语言的流通性本质职能的全方位实现,是保证学术开放的首要条件;回到自己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真实的思想与情感,是学术个性生成与百花齐放的必要基础;表达形式上摒弃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基本词汇系统,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体现出个人言行一致的自由感,这也是学术得以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生命之路。


南京师范大学谭桂林教授


四川大学李怡教授认为政治权力运用于语言,形成的“权力化语言”,具有激荡性和冲击性,改变了语言的自然、开放,压缩它的生命力,使之简单、直接到粗暴,想象力整体压缩,最后导致其残缺;“朦胧诗”并不朦胧,是因为当时的读者的欣赏能力达不到,这是被权利扫荡之后的语言的后果;在权力化语言的威逼下,其“语势”也呈现出一种难以名状紧迫感和沉重性,给人心理上造成内在的威压;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抵抗性写作”,这包括刻意的抵制和反抗。


东北师范大学徐强教授的文章由十篇读书札记构成,徐教授谈到了王蒙《听海》的声音艺术、史铁生《命若琴弦》里盲人生活叙事的听觉缺位和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辅音象征等问题。


四川大学姜飞副教授认为后世沿袭鲁迅的断言及其言说方式,未必是基于对民族主义文学和鲁迅论断的深入理解和历史考察。应兼重文本的内与外,特别是要尊重历史的丰富和复杂,注意视域的融合。


杭州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社长朱晓江对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做了解读,分析了小说的文体特征、功能及其与五四文学变革之关联。


四川大学妥佳宁副教授主张结合内外双重视角来重新审视《野草》中个《复仇(其二)》等个别篇目的语言风格问题,利用文学外部研究所得材料,来为文学文本的形式研究提供有效证据支撑,回到文本细读而不限于文本细读,讨论“新福音体”的形式意义。

左上为东北师范大学徐强教授

右上四川大学为姜飞副教授

左下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社长朱晓江

右下为四川大学妥佳宁副教授


贵州师范大学颜同林教授从以1950年代新诗的创作与批评为宏观背景,通过回溯何其芳、卞之琳以前的创作与批评情况,发现了新诗语言的“欧化”存在的退缩与隐失。


四川大学朱姝讲师以“歌谣运动”为中心,探索考察新诗的语言形式——民间情怀与方言入诗。


左为贵州师范大学颜同林教授

右为四川大学朱姝讲师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陈瑜以《剑北篇》为中心,从国语音韵角度来看老舍新诗押韵思想;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夏寅从“文体”的内部交往与外部竞争的角度讨论北京时期《语丝》面貌;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乐乐以周氏兄弟的问题意为中心,讨论了别一种“散文诗”及其文体空间;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胡余龙以方言诗《个柳手》引发的方言文艺论争为中心,分析“普及”与“提高”在方言诗运动中的纠缠。


左上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陈瑜

右上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夏寅

左下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乐乐

右下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胡余龙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高玉教授以“关键词”为切入,详细介绍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学术模式建构。

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维东教授以延安时期“二流子改造”中的秧歌剧为例,研究“突击文艺”的生产机制。他介绍了“二流子”的文化内涵,分析了秧歌剧在“二流子改造”中的意义,也思考了信民间文艺的缺省与添加问题。


《学术月刊》编辑张曦老师,带来了关于张爱玲双语写作方面的相关研究。从张爱玲的国际视野谈起,她详细探讨了张爱英文写作现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马睿教授关注到现代中国文学对中国人感性的更新问题,并从文体和语言两方面做详细分析。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毅副教授从北悖论写作为切入点,通过文本《黄虎张献忠》观看历史与人性的隐秘之处。


左上为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

   右上为《学术月刊》编辑张曦

左下为四川大学马睿教授

右下为四川大学周毅副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晓林教授发言,他对本次会议发表感想,认为应当注重从文本内部来探讨文本外部的关系。他指出,内外部研究,容易忽略对文本本身的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范国富副教授以《工人绥惠略夫》的翻译为媒介,探讨鲁迅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托尔斯泰主义”的对话。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文老师通过对郭沫若诗中“金字塔”的研究,管窥中国新诗的发展缩影,同时彰显郭沫若在新诗创作上独特的个人实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赵良杰副教授,详细探讨了文本内外的现代性。他指出,现代文学研究要坚持现代性的文学立场。同时他认为,文体的自足,就是感觉的自足。


左上为四川大学邱晓林教授

右上为重庆师范大学范国富副教授

左下为四川大学周文讲师

右下为四川大学赵良杰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赵凡以“以质救文”为切入点,详细探讨章太炎的语文“复古”观念及其敞开的革命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黄嘉庆从文字之“病”为切入点,探讨章太炎“文学”观念的生成。他从章太炎1897-1907间的阅读出发,探讨其如何参与章太炎“文学”挂点的形塑。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欧阳月姣老师,以1907年的“汉字统一会”为入口,分析伊泽修二和章太炎对于“汉字统一”的不同观念,从而观察中日之间在语文改革和只知识转型之际的地缘政治和文化博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唐诗诗,以《无锡白话报》为中心,探讨敷演白话文的创作、意义及其限度。


左上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赵凡

右上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黄嘉庆

左下为四川大学讲师欧阳月姣

右下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唐诗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贵良教授,以“留声机”为例,来分析科技名词与现代汉语诗学的关系。着重介绍“留声机”一词进入汉语之后给汉语带来的变化。从“留声机”名字的由来,到介绍留声机作为一种抒情意象,从器物到情物的转变,再到作为叙事中的情感“砌末”,最后介绍了作为象征符号中的权威和主体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张凯成以诗歌语言节奏的讨论为中心讨论了“发生期”文学史中的“新诗与旧诗”观。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喻宛婷副教授从8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农民老父亲”形象建构中的美感符号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劳动空间中的身体”。


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所学者林佩珊以夏宇、林婉瑜诗作为例,分析其诗歌的语言形式及其创造。



左上为华东师范大学文贵良教授

右上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张凯成

左下四川大学喻宛婷副教授

右下为台湾清华大学学者林佩珊


闭幕式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妥佳宁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王风教授作学术总结。王风教授高度评价本次会议中涌现的新议论题,新思路。他指出,此次会议颇有成效,起到了话题扩张的作用。他还说,真正的学科生长点,就在学科之间的缝隙之中。最后,他对青年学者寄予厚望,欢迎更多青年学者参与会议。


本期编辑:嘉儿  小羔

往期推荐

董炳月|论鲁迅的“南京记忆” ——以其“自我”的形成与表现为中心

张学谦 | 褪色的“崇拜”:五四末期知识青年价值形象的分歧与重构

邱焕星 | “后五四鲁迅”:思想革命与文化政治

杨联芬|“贤母良妻主义”与晚清文化转型



欢迎关注

西川风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