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湘潮·百年颂101丨湖南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实现“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

2013年9月,我省召开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委员会会议,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以“堵源头”“治调并举”“巩固提高”为阶段目标,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经过综合治理,湘江流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实现“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美好愿景。

江水清清,岸上绿树葱葱,孩子们在嬉戏。

6月5日,久雨放晴,湘潭环保志愿者宋伟一家四口来到了竹埠港湘江边,眼前的怡人景色比之2013年前,可谓翻天覆地。

2013年,宋伟和新婚妻子将婚纱照拍摄点放在了竹埠港排污口,照片里这对甜蜜夫妇背后却是直排湘江的黑污水,泡沫翻滚,怵目惊心。宋伟说此举就是想告诉大家,美好幸福日子的背后,污染在一步步逼近。

一年多后,湘潭市全面关停竹埠港28家化工企业,宋伟欣喜看到湘江竹埠港段水清岸绿的蝶变。

(2020年3月24日,春光里的长沙市橘子洲景区树木葱茏,湘江碧水长流,景色格外宜人。李健 摄)

湘江北去,奔腾不息。这里曾孕育了一代代三湘儿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但在工业时代,全省60%左右的人口、75%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污染,负重于湘江一身。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 2013年9月,湖南启动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以“堵源头”“治调并举”“巩固和提高”为阶段目标,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打响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高位推动,省政府专门成立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和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委员会,协调20多个省直部门以及湘江流域8市67个县(市、区)参与保护治理。

2013年,我国第一部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出台,我省迈入依法治江的时代。

“一部法”统领,“一盘棋”谋划,“一江水”同治。堵源头、治沉疴、畅河道、建制度、调结构……治污力度之大、监管执法之严、环境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2021年5月2日,株洲清水塘城市公园现雏形,该公园将实现清水塘环境修补和生态功能修复。 李健 摄)

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成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的“主战场”。经过综合治理,生活在五大重点区域的人们有了“换了人间”的感慨。

“白鹭又回水口山”。短短3年内,衡阳水口山38万吨历史遗留含砷废渣得到安全处置,139家冶炼化工企业整合成6家入驻工业园,5000余亩重金属污染场地基本完成生态修复。水口山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了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重症下猛药、污染堵源头的缩影。

2015年底,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1100多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关停退出,基本堵住湘江干流污染源头。

污染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污……无一不是湘江“痛点”。于2016年开始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主战场由湘江向纵深推进,向“一湖四水”延伸,以湘江保护与治理为突破口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湘江长株潭河段实现全面禁采,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采砂一律叫停。湘江沿岸2273家规模畜禽养殖场退养,湘江流域不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有色、造纸等十大重点行业实现清洁化改造,流域内83个省级工业园区配套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2020年6月14日,湘江碧水蜿蜒流过常宁,图为正在建设中的石潭湘江特大桥。通讯员 唐雍钧 周秀鱼春 摄)

退耕还林还湿,“一湖四水”打造沿岸生态绿环,全省湿地保护率达75.73%…… 2018年底,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母亲河”渐显“本色”,湘江水质显著改善。

脱胎换骨产业新,治污虽然带来了阵痛,但也为企业发展赢得了生机。

湖南水口山宏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脱旧换新之路后,污染的帽子摘下了,成本降低了、能耗下降了,产值却翻了番。废矿坑成了滑雪场,水泥工业区变身游乐场和电影小镇,告别了烟囱的长沙坪塘老工业基地,再次洋溢着生机和诗意。

湘江沿岸,一幅绿色发展图卷徐徐展开。据统计,与2013年比,2018年,湘江沿线8市GDP累计增长46.3%,财政收入累计增长42.4%。

2019年,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湘江保护和治理迈入“巩固提高”阶段,十大项目再推进,突出改造城市黑臭水体。一幅“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正在三湘大地铺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正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实践证明,保护和治理湘江流域,不仅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且让产业结构变“轻”、经济质量变“优”,发展模式变“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久久为功,让“一湖四水”清水长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新作为。

株洲清水塘“烟囱”今昔变迁

2018年12月30日,漫天大雪中,株冶集团最后一座冶炼炉熄火了。至此,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面关停退出,最后一根烟囱停止了“吞云吐雾”,成为省“一号重点工程”的标志性成果。

“烟囱”代表老工业基地昔日繁华。曾经,当株洲冶炼厂树起一座133米高号称“亚洲第一”的烟囱时,整个株洲都沸腾了。这根烟囱和株洲市密密麻麻的烟囱一起,主宰了城市的“天际线”。15平方公里的清水塘聚集了261家重化工企业,曾创造出160多项全国第一,赢得了“国家工业重镇”的称号。到21世纪初,株洲城区有烟囱500多根。

“上班白口罩、下班黑口罩”是清水塘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写照,人们无比渴望蓝天,呼吸到新鲜空气。

“还株洲人民一个真正的‘清水塘’。” 2013年起,株洲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整体关停搬迁。

在2013年至2016年关停94家污染企业的基础上,2017年一鼓作气关停企业147家,2018年又一举关停五矿株冶、昊华化工等一批大型企业,实现清水塘老工业区所有企业关停搬迁目标,老旧产能全面退出。

“三年腾出空间、十年建成新城”。在清水塘新城建设中,曾经见证着老工业基地文明的厂房和烟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约1000亩厂区将被改造成科技乐园、电竞馆等文旅场所,未拆除的烟囱将变身为灯光秀的载体,众多工业遗迹得以保留,讲述昔日辉煌。

作者 :沙兆华 视频 周林熙 杨思 视觉 叶艳娜

来源:新湖南


编辑:陈凤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关于科学绿化,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要求

习近平: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

生态环境部:制定实施“双碳”方案 推动绿色发展

筑生态屏障 护长江清流 ——湖南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投诉举报案例曝光】(二) 衡阳县依托群众举报破获违法处置危险废物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