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特 别 关 注


高考作文视频讲解(1-10)

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及评析11篇 

历史干货丨 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复习资料

历史干货丨2021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难点突破思维导图

历史干货丨高考必备知识——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

历史干货丨一文搞懂美日俄的发展历程

干货丨高中政治易错点——经济篇!

干货 |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考易错知识点汇总,考试用的到!

 

   

【夯实基础  致胜高考】
 
第2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程标准】
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外历史纲要》: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了解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 义,以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知识梳理】
考点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诞生

(1)条件

①政治:南京国民党政府已被推翻。

②军事: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③思想理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2)组织筹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1949、9  北平

(“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a.区别于1946年召开的政协会议;b.更名后更具有广泛性;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筹建新中国。)

①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

②大会内容:

a.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主专政;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性质: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属于临时宪法,是新民主主义宪法。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c.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

d.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

e.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③意义

a.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了准备。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4)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ƒ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标志: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体现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ƒ职能:1949-1954年,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以后,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该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

a.《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b.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

c.1953年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

‚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北京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五四宪法: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b.以国家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a.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b.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确立:《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制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ƒ实施: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在苏联红军帮助下,中共解放后放了内蒙古东部地区,建立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和西藏自治区(1965年)

„意义

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考点2: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原因

①根本:“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主观:毛泽东错误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危险。

③客观: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④外因:世界局势动荡,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趋向紧张,党对战争危险作了严峻的估计。

(2)表现

①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连续十年未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民族区域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②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制造了在共和国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③各级党政机关被夺权。(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全面夺权”,建立“革命委员会”一元化领导体制)

2.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1)背景

①总结了“文革”的深刻教训。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措施

①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

②制定了1982年宪法。

③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⑤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⑥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考点3: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渊源: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º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2)形成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②1982年初,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③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阐述并通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标志该政策正式确立。

(3)实践——港澳回归

A.条件: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根本原因)。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供了理论条件。

B.经过

①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7、1香港回归

②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12、20澳门回归

C.意义

①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列强占领中国国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②标志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开创了港澳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原因: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2)表现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采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两岸应该立即“通商、通邮、通航”(小三通)。

②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

③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④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º两岸关系历史性突破。

⑤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祖国。

⑥2008年底,大三通基本实现。

⑦2015年,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

 


【真题演练】

1.(2012年广东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将选项中的口号置于题干材料所给的隐形时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背景下进行分析,简言之,就看哪个口号对应的时间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的时间、史实吻合,哪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A项,新民主主义制度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制度,且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空错位,也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为建立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符合题意,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C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由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政策,时空错位,故错误。D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D项错误。

2.(2012年天津卷·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解析】D 本题考查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是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澳门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之所以能够收回港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故符合题意就是D项。A项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为解决港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九二共识说的是大陆和台湾达成的“一个中国”的共识,与港澳没有关系。C项不符合常识,有实力才有魅力,实力才是根本保证,威望是软实力,并不能在解决国际争端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故错误。

3.(2013年江苏卷·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基础知识对题干材料的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中国共产党邀请各界代表就是要商讨筹划建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符合题意就是A项。B项,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逐渐得到了恢复,时间上题干材料不吻合,故错误。C项,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与民主党派相处的方针,故错误。D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是在1953年,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合,故错误。

4.(2014年江苏卷·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的,故错误。C项不符合常识,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错误。

52015年江苏卷·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表示中国愿意与美国谈判解决台湾问题;一个是毛泽东表示愿意与美国谈判解决台湾问题。两个信息综合起来就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关键。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故D项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A项,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B项,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错误。C项,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错误。

62015年安徽卷·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召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等代表济济一堂,商讨筹划建立新中国各项事宜,经过反复讨论最后通过了《共同纲领》,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拥护支持。故符合题意的就是C项。A项,《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的结果,由国民党主持,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没有关系,故错误。B项,《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提出的关于建立新政权的设想,与凝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没有关系,故错误。D项,《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就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7.(2017年浙江卷·1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客观叙述历史事实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不难判断B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史实,澳门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2001年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故错误。

82019年江苏卷·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环境,属于否定式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从逻辑上看,新中国刚刚建立的第三天,国际社会对新中国还有个认知的过程,不可能立刻就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新中国并与之建交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符合题意是D项。新中国建立时,就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就将红旗插在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大楼顶上,标志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已被推翻;新中国建立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曾庄严的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即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属于错误项。
9.(2019年浙江卷·14)请看右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报影“本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平为北京’”,新中国定都于北京,故A项为正确答案。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与北京市人大、政协无关,且根据所学,1954年全国范围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前,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1949年9月中国人民第一次政治协商发会议决定北平为新中国首都,改名为北京,故错误。
102019年北京卷·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由题干材料“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两个信息,可推知中国明确港澳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国掌握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符合题意和逻辑就是B项。A项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香港1997年回归,澳门1999年回归,故错误。
11.(2020年浙江卷·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微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齿轮是工业生产的标志,象征着工人阶级;麦稻穗是农业生产的标志,象征着农民阶级。国徽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带有齿轮和麦稻穗的国徽,象征着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故D项符合题意。新政协的召开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其内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错误。C项叙述是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与国徽上的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什么没有关系,故错误。
122020年江苏卷·12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获得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没有涉及三大改造的内容,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没有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故错误。D项不符常识和史实,建国初期,卫生防疫体系才开始建立,不可能全面建立,故错误。
13.(2013年江苏卷·22)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4分)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3)问政治愿望从材料中“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就可以提炼出作者希望通过国共第三次合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积极因素可从人民愿望、历史传统、两岸交流现实需求等方面归结总结。
【答案要点】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2分)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2分)
142014年北京卷·37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要点】
(3)学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152015年浙江卷·38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10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2分)
【解析】第一小问方针,依据材料三“平等原则”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来回答,依据材料中“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得出“一国两制”;第二小问主张,依据所学从“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影响的角度回答。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依据材料中并结合所学从“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的角度回答。
【答案要点】
(3)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4分)
主张: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2分)
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4分)
(4)主题: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2分)
16.(2018年浙江卷·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6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政治方面,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施;根据材料一“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心由农村转为城市,开放沿海城市;根据材料一“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科技取得重要发展,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要点】
(1)政治:“一国两制”构想进入实践阶段;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科技:空间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7.(2020年浙江卷·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二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这一方案的根本点在哪里?并简述其基本内容。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6分)
【解析】第一小问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国两制”。第二小问根本点,即回答“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第三小问其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一国”“两制”两方面解释。第四小问“一国两制”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当时看,推动了港澳的回归和统一大业;长远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光明前景。
【答案要点】
(2)方案:“一国两制”。根本点在“一国”。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意义: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基础,港澳回归丰富“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光明前景。



往期精彩  

高考英语听力十大场景必备词汇,记住了你也能拿高分!

干货 | 高中英语要考的所有定语从句考点都在这里了! 

书面表达 | 近十年高考英语100个好句,英语作文快速提分就靠它了!

历史干货丨高考历史材料题30个高频考点的答题术语

语文学习方法的精髓!

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高中生必备!

整理 | 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3必背知识点,看这个就够了!

近十年高考100个英语作文金句沉淀(上)

近十年高考100个英语作文金句沉淀(下)

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24个语法梳理(一)

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24个语法梳理(二)

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24个语法梳理(三)

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24个语法梳理(四)

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24个语法梳理(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