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特 别 关 注
高考作文视频讲解(1-10)
1.新中国的诞生
(1)条件
①政治:南京国民党政府已被推翻。
②军事: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③思想理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2)组织筹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1949、9 北平
(“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a.区别于1946年召开的政协会议;b.更名后更具有广泛性;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筹建新中国。)
①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
②大会内容:
a.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主专政;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性质: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属于临时宪法,是新民主主义宪法。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c.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
d.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
e.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③意义
a.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了准备。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4)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标志: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体现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职能:1949-1954年,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以后,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该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
a.《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b.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
c.1953年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
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北京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五四宪法: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b.以国家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a.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b.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确立:《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制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施: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在苏联红军帮助下,中共解放后放了内蒙古东部地区,建立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和西藏自治区(1965年)
意义
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考点2: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原因
①根本:“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主观:毛泽东错误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危险。
③客观: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④外因:世界局势动荡,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趋向紧张,党对战争危险作了严峻的估计。
(2)表现
①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连续十年未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民族区域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②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制造了在共和国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③各级党政机关被夺权。(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全面夺权”,建立“革命委员会”一元化领导体制)
2.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1)背景
①总结了“文革”的深刻教训。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措施
①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
②制定了1982年宪法。
③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⑤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⑥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考点3: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渊源: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º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2)形成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②1982年初,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③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阐述并通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标志该政策正式确立。
(3)实践——港澳回归
A.条件: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根本原因)。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供了理论条件。
B.经过
①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7、1香港回归
②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12、20澳门回归
C.意义
①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列强占领中国国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②标志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开创了港澳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原因: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2)表现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采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两岸应该立即“通商、通邮、通航”(小三通)。
②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
③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④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º两岸关系历史性突破。
⑤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祖国。
⑥2008年底,大三通基本实现。
⑦2015年,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
【真题演练】
1.(2012年广东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将选项中的口号置于题干材料所给的隐形时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背景下进行分析,简言之,就看哪个口号对应的时间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的时间、史实吻合,哪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A项,新民主主义制度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制度,且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空错位,也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为建立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符合题意,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C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由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政策,时空错位,故错误。D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D项错误。
2.(2012年天津卷·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解析】D 本题考查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是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澳门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之所以能够收回港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故符合题意就是D项。A项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为解决港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九二共识说的是大陆和台湾达成的“一个中国”的共识,与港澳没有关系。C项不符合常识,有实力才有魅力,实力才是根本保证,威望是软实力,并不能在解决国际争端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故错误。
3.(2013年江苏卷·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基础知识对题干材料的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中国共产党邀请各界代表就是要商讨筹划建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符合题意就是A项。B项,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逐渐得到了恢复,时间上题干材料不吻合,故错误。C项,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与民主党派相处的方针,故错误。D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是在1953年,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合,故错误。
4.(2014年江苏卷·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的,故错误。C项不符合常识,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错误。
5.(2015年江苏卷·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表示中国愿意与美国谈判解决台湾问题;一个是毛泽东表示愿意与美国谈判解决台湾问题。两个信息综合起来就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关键。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故D项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A项,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B项,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错误。C项,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错误。
6.(2015年安徽卷·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召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等代表济济一堂,商讨筹划建立新中国各项事宜,经过反复讨论最后通过了《共同纲领》,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拥护支持。故符合题意的就是C项。A项,《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的结果,由国民党主持,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没有关系,故错误。B项,《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提出的关于建立新政权的设想,与凝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没有关系,故错误。D项,《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就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7.(2017年浙江卷·1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客观叙述历史事实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不难判断B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史实,澳门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2001年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故错误。
8.(2019年江苏卷·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