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辅导 | 2020年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考前梳理及热点预测
特 别 关 注
高中历史资料汇总(11.16)
高考作文视频讲解(1-10)
2020年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考前梳理及热点预测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 吴摩霄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按专题史梳理(自查笔记)
(1)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 (2)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及内涵把握(3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评价。(4)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演变(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时间、地位、内容、原因。(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特点 (关注四大发明、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7)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分析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按通史及高考题号梳理。
24题(先秦时期)
(1)夏商西周: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初步奠定,呈现出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的特征。
2、国家组织形式:由松散的众邦的不平等联合走向日益紧密的家国同构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具有鲜明的精神文化特色:①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原始宗教和神权支配,如祭祀、占卜、天命观、敬天与保民的关系、祖先崇拜、舞蹈与青铜器的神秘化。②强调伦理道德,注重宗族的整体利益③强调礼制,用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礼”并不是周公首倡,周公只是按周代的社会秩序对礼制进行了适合于西周统治者需要的调整,在此之前有“夏礼”“殷礼”,并“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举行的各种集体活动的仪式上。 ④民本思想。重视民情、民为邦本不是孔子的发明,亦不是周初才有。夏商周三代典籍中有许多重视民众的主张。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是三代政治格局维持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由“敬天保民”到春秋时的“重民轻天”到战国的“仁政”“王道”“载舟覆舟”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轨迹。⑤崇尚实际,具有现实功利色彩。
4、甲骨文与青铜文明。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十分发达和成熟的文字,但不是最早的文字;青铜器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化学知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2)春秋战国时明:
1、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郡县制最早开始出现。士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出现,小农经济兴起。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文化: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中国早期(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制度之间相对稳定并具有传承性⑤地方分权、君权有限、贵族政治⑥商之方国,周之封国,皆有较大独立性。三代王权亦有一个逐渐加强的趋势,春秋战国才逐渐走向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25题:(秦汉、魏晋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时期,突出特征是“大一统”,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的战乱分裂时期,其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重点关注:
1、汉初的统治体现出以下特点:
①“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刘邦虽然继承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但却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
②庶民皇帝,布衣将相。③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系列措施:削弱诸侯的势力(推恩令等);打击地方豪强和十三部刺史的设置;建立中朝制度;察举制度;取消郡国和地方铸钱的权利,统一币制;算缗和告缗;平准与均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西汉的治国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表法里,霸王道杂之。
4、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背景及实质) 5、魏晋门阀制度(原因、评价) 6、寒人掌机要概念。7、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 8、魏晋玄学。
26题:(唐宋时期)
唐宋变革:政治上: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转变;三省制向一省制发展;科举制发展,门阀士族衰落,文官体制日益完善,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经济上:“不抑兼并”;“商业革命”;经济重心南移;富民阶层兴起;租佃关系发展。
思想:儒学复兴;宋明理学;“重利”“功利”价值观;市民文化;四大发明。
重点关注:理学兴起的原因及其与先秦儒学的关系;理学体现的时代精神:求理精神、主体精神、忧患精神、力行精神、求实精神、道德精神、兼容精神。
宋代的文官政治 (学术热点)
台谏制度: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历史久远,从广义上可分为台官和谏官两大系统。到了宋代台谏合二为一。宋代台谏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完全脱离了相权的控制,成为皇帝直接控制下监视百官的耳目,且以宰执为主要对象。宋代独特的台谏制度 ,对于巩固皇权 ,防止权移臣下起到了独特作用。但物极必反,由于宋代“不杀士大夫”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台谏官肆无忌惮,闻风滥劾 ,致使许多官吏忧谗畏讥,求全苟且,败坏了官场作风因,甚至给皇权造成了极大地制约,违背了皇帝的初衷。
27题(明清时期)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阶段特征:
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明太祖废中书省设三司,权分六部,后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内阁正式出现。清初机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康熙设南书房,实行密折制度,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经济: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 商帮出现,农产品商品化、区域特色,美洲新作物引进,白银货币。
思想:承古萌新;在思想领域,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思想,但也产生了反封建进步思想;(李贽——离经叛道、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在科技领域,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 后于西方;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图书编撰成就突出;西学东渐一度出现;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
外交:西方殖民势力侵略,西学东渐,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中西差距逐步扩大。
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及首辅的权力问题、以及司礼太监与内阁的制约。
2、经筵制度: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元、明、清三代沿袭。经筵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帝王教育制度,最终目的是革君心、正君心,是一种道德教育,是对皇权的制约。清朝的经筵制度既是其主动儒化、汉化的重要表现,强化了统治阶层对儒学、汉文化的高度认同,也赢得了汉族儒士大夫们的文化认同,实现了文化上的大一统,扩大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及其文明影响。
3、了解清朝的边疆治理举措(国家统一问题)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
28题:晚清(1840-1912)
1、千年变局下的晚清(时政热点)
(1)社会性质(2)斗争性质(3)国内政局 (4)军事斗争(5)中央集权的弱化
(6)经济结构的变动(7)朝贡体系的解体及“条约体系”(8)华夷观念的变化及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萌芽。
2、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3、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4、甲午战争125周年(资本输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民族意识、政治变革)
5、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热点) 清末新政1901-1912:
背景:遏制革命。目的:树立革新形象,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奖励实业、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预备立宪。
影响: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学传播;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矛盾;造成立宪派投向革命;离心加速、自掘坟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29、30题:民国(1912-1949)
1、民国前期(1912-1928北洋军阀统治)的阶段特征(自查笔记)
2、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①“沉沦”与“进步”共生: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继续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进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的崛起,民族共和观念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②传统与现代并存: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出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特点。③中央权威的弱化,军阀混战、拥兵自重,各自为政,民国中央政权徒具空名。
3、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特点: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近代西方社会学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进步思想,具有中国化的资产阶级建国理论体系。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种族主义,其特点是:第一,民族主义只“反满”,不反帝国主义;第二,开始有意识地将“满洲政府”和“满洲人”作了区分,主张恢复汉人的国;第三,反满革命和推翻君主革命并存,“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第二个阶段是从五族共和到反对帝国主义。第三个阶段是国族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明确地提出了民族主义对内和对外的两重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虽然有大汉族主义的缺陷,但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完整的发展的进行理解。
4、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激烈西化”思潮,树立正确的中西文化观;从“道路自信”的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学术热点、对照笔记与试题)。
5、完整梳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时间、特征、原因),记忆理解民族工业的典型特征。
6、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①1921-1927:建党,制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②1927-1937: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时间(活动中心:江西)③1937-1945:国共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活动中西: 延安)
④1945-1949解放战争,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5、共产党各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自查笔记)
6、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一、打断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细节略,梳理抗日战争三大战场、客观评价国民党的抗战、认识中国抗战的国际国内意义。)
7、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含义、特点、兴起原因、发展历程(要求史论结合进行论证)、评价)
8、民主政体的探索:
君主立宪制的设想: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民族共和制的设想:辛亥革命;人民民主的设想:共产党一大、二大纲领,国共对峙时期的民主政权建设,抗战时“三三制”、建立联合政府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4宪法。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31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阶段特征:1949 年~1956 年:过渡时期
政治:新中国成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1)政权巩固:全国大陆基本解放;1950-1952土改;19050-1953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 “五反”。(2)民主法制: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起步。
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外交: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6 年~1966 年: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经济: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提出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思想文化: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4、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催动经济发展;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旧体制;在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向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到21 世纪初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WTO,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外交:推行“不结盟”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并取得重大成就,提出并运用“一国两制” 方针,香港、澳门分别顺利回归。
科教:重视人才、科教兴国。
1、本时段热点较多: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外交思想;西迁精神;中美苏关系;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科教兴国与创新。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一化三改与三线建设
3、用时间轴梳理重大历史事件
4、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中心是增强企业活力,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0年第一批经济特区深、珠、汕、厦,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成立,90年代上海浦东成为重点,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1949-1956: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1978-1992: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1992以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6、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自查笔记)
7、科教兴国:1949-1956: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借鉴苏联经验;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95年正式提出科教兴国。科技成就“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工程。
8、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中美、中苏的外交演变。
新中国的外交:
第四部分 古代希腊、罗马
32题:古代希腊、罗马
1、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时空
奠基: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废除债务奴隶、建立财产等级制度)。
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进一步扩大,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用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
顶峰: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2、雅典民主的悖论与反思:大众与精英的矛盾;群体决策与“民主暴政”;有民主无自由;“民主”与“特权”;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泛滥的直接民主。
3、核心概念:公民---凡父母祖籍均属于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公民”(polites)意为“属于城邦的人”,是一个集合名词,体现一个整体的公民群体,个人完全被隐去了。公民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他的价值依赖于城邦。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个人的自由权利。
4、罗马法的发展历程:起源:共和国时期(前509-前27),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发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发展:帝国时期(前27-公元476年),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3世纪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本土公民,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公元3世纪后,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完善:东罗帝国时期(395-1453年),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5、罗马法的特征:与时俱进、注重调整财产关系、贯穿公平正义的原则,具有自然法的理性特征、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私法发达、注重契约。
第五部分 近代西方
33题,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的背景及实质、借助罗马外衣的原因:①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许其他思想和学说传播②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建立在古希腊罗马的科技、思想文化基础之上。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无力与封建神学正面冲突,所以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而行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之实。(与康梁托古改制相比较)
(2)人文主义的内涵: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现实,追求现世幸福,提倡理性与科学……
(3)黑死病与文艺复兴()1、动摇了教会的权威(上帝没有拯救人类);2瓦解了禁欲观念,及时行乐的现世主要盛行;3动摇传统的社会秩序,自我救赎的自主意识进一步确立;4.劳动人口的匮乏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5、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医学的发展;6.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辩证看待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除了宗教迫害、审判异端等“黑暗”的一面外也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大学创立、城市扩张、建筑雕刻、图画艺术、 行会商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等,成为向近代过度的关键一环。
(5)宗教改革的背景、基本主张及其与西欧的社会转型: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1、宗教改革使基督教意识形态从中古向近代的转变。“因信称义”原则动摇了教会的理论基础。2、“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促进了人格的独立,禁欲主义被冲破,人文主义得以发展。这些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最初、最理想的世界观。3、宗教改革实现了政治、经济权力的大转变,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君主权力高于教皇、教随国定原则等)。4、宗教改革为近代欧洲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新教为了使每个信徒都能阅读《圣经》,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
(6)启蒙运动的基本主张、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的原因及影响(扩展思考,唐朝儒家文化圈形成及其影响,明清西学东渐东学西传,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新文化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着重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大国崛起:17世纪荷兰成为商业殖民帝国“海上马车夫”
英国崛起:地理:地处大西洋沿岸,新航道中心,地理环境优越;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民族国家和王权专制国家的形成;经济:圈地运动和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外交:建立东印度公司,通过三角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和商品倾销;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权;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科技: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世界工厂”。
衰落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重视技术和设备的更新,而且把大量资金投向国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逐渐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一战的削弱;战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及自治领分离运动的打击;美国的崛起及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削弱;殖民帝国的瓦解;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
美国崛起: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787年宪法为美国稳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1861-1865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注重科技创新发展,确立工业强国地位;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华盛顿会议使美国使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二战后政治经济实力空前加强,主导成立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现,关税与外贸总协定等,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推行霸权政策;两极格局瓦解后成为“一超”,推行单边主义,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
德国崛起: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政治:1871年完成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建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政体,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思想:重视教育、科技和思想文化。
(3) 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主要创新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主要发明、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
3.欧洲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丰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势力的妥协,此后权力开始从国王转移到议会,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议会权力扩大,国王虽然保留有部分权力,但逐渐统而不治;18世纪中叶(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和议会的权力扩大;英国民主政治的演进体现出渐进性、温和性、妥协性和尊重传统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的背景及其确立的六对分权原则。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的主要特点。
4、拿破仑战争:在初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解除了法国的外来威胁,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并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后期演变成为非正义的军事侵略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
a.对法国: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对世界: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永恒意义在于其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承载着人类的美好理想
②巴黎公社的背景,失败原因。
6、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不拘泥于琐碎知识,能把握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特点比较及成因分析即可。
第六部分 现代世界
34、35题: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学与艺术
1、苏联的社会主义化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4--1928年),“斯大林模式”(1928--1985)(关注新经济政策中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做法及其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借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我国建国初期对其模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侧重点及评价。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与罗斯福新政对当今应对危机的启示。
3、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14C—18C中叶 ,重商主义: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多储备金银。18C中—20C30,自由主义: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实行自由放任政策。20C30-70年代,凯恩斯主义: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成为治病良方。
4、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重点把握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及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理解多极化、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欧洲联合的原因。
5、能从时间、背景、特征、代表作品等方面入手判断文学艺术作品的流派。
6、记住下列大事;
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准美苏冷战开始、马尔计划出台, 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9年 《北大西洋联合公约》 北约成立,1955年 华约成立,欧洲出现对峙的政治军事集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50--1953朝鲜战争,1961 ----1973 越南战争, 196古巴导弹危机。1967欧共体成立,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通胀严重,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1993 欧盟成立,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1999年 欧元问世 年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
第七部分 主观题部分
1、习近平“百年变局”论断:关注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尤其是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中西对比,明清时期(明清变局)、1500年前后的西欧、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晚清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
2、五四运动100周年: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圈、明清中西文化交流、近代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点及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文明的冲突及如何具备正确的中西文化观。
3、生态环保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生态的思想,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及环境治理。
4、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精神。夯实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外交领域的成就,注重阶段特征的把握。
5、国家统一问题:关注清朝统一边疆的措施,德国统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6、民主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的兴起,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7、大国崛起(英美德)与国际格局的变动,大国担当(一战二战及战后秩序的重建)
8、清末新政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张之洞湖北新政。
9、国家治理与社会保障,城市化与工业化,科技发展与生活变迁。
10、开放性试题与人物评价题注意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挖掘。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