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湘西州泸溪县婆落寨跳香节为例

曹大明,陈 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4-02-05

摘要:传统民族村落的节日文化空间承载着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民俗文化,是社群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构成要素的良性运转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全面呈现湘西泸溪县婆落寨“跳香节”的仪式过程,深入探究仪式场景中土、苗、汉三个民族在物质准备、语言互动、文化交融等方面的深层涵义,文章认为加强传统村落节日文化空间的公共属性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层社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跳香节;文化空间;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曹大明,陈  颖,三峡大学 


岁时节日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划分日常生活时间段的特定人文符记,是自然时间过程与人文时间意识的有机结合[1]。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逐步加强岁时节日研究,涌现了大量的论著。这些研究涉及多个领域,主要有节日理论研究、节日应用研究、节日文化交流研究[2]。节日理论研究主要围绕节日特征、节日起源等方面展开。刘开将节日特征归纳为喜庆祭祀性、群体共乐性、广泛社交性、传承革新性[3];金毅认为,民族节日起源于各民族的祭祀活动、农事活动、娱乐活动、纪念活动、性选择活动、宗教信仰活动以及某种行政规定[4]。节日应用研究主要涉及节日的保护与传承、节日表演应用等。王霄冰分析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功能,并提出对节日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创新[5];吴芙蓉以大理白族节日表演艺术为个案,分析了节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性[6]。节日文化交流方面,学界研究的视角相对较窄,主要侧重于民族节日与节日之间的交流与比较[7]。本文拟以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婆落寨的跳香节为例,从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全面、深入探讨节日仪式场景中各民族的互动交融,既有助于深化节日文化空间研究,也可为加强民族团结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作为节日文化空间的跳香节

空间是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作为一种具体的空间类型,仪式空间既是物质的,也是社会的。物质的空间场所是仪式举行的基础,社会的空间则随仪式的举行而出现。为此,维克多·特纳在研究非洲恩登布人仪式符号的基础上,提出了“仪式空间”的概念[8]。仪式空间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关系的呈现,是社会空间,也是文化空间。法国学者列斐伏尔在其1974年出版的《空间与生产》中对此作了阐释。20世纪90年代末,基于文化遗产研究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人类学的视野进一步阐释了作为文化空间的“文化场所”:“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照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由此可见,文化空间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空间和文化内涵的融合体,既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存续与发展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空间作为考察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维度,可以推动节日研究面对当下的时代语境,突破以往对于节日的“时间”特性的关注,将节日研究置于“空间”中重新审视[9]

跳香也叫降香,是一种流布于湖南沅陵、溆浦、辰溪、古丈、泸溪等县交界处祭祀五谷神的报赛。这种报赛一般在村寨中的跳香殿举行,时间大致为农历十月望日。清同治《沅陵县志》载:“是月(十月)望日农家祀五谷神,曰降香,亦古报赛之意也。”[10]光绪《乾州厅志》也载:“(十月)十五日农家祀五谷神,曰降香,亦古报赛之义也。”[11]由此观之,作为报赛的跳香,不仅拥有文化空间所具有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而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同时还按照传统的方式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因此是典型的节日文化空间。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跳香这一习俗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如吴忠军以广西龙胜与湖南城步苗族跳香为例,从祭祀对象的角度分析了跳香与族源之间的关系[12];明跃玲以“武陵民族走廊”梁家坪、八什坪两乡的跳香仪式为实例,分析了跳香仪式在多元文化互动中的传承与变迁[13];刘兴禄通过对湘西用坪“跳香”习俗的调查,对比发现了跳香仪式与还傩愿仪式间的相似性与互补性[14];欧兰春在梳理跳香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的视角探讨了跳香文化传承与延续的路径[15];翟湘周则从民族志角度全面、深入记录了沅陵苗族十月明香大会跳香节的过程[16]。上述研究对了解跳香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跳香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这些研究多聚焦于跳香节本身以及节日引申出来的文化意义,鲜见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全面、深入探讨跳香这一节日文化空间中各民族互动与交融的成果。为此,笔者在2020年11月、2021年6月先后两次前往湘西州泸溪县婆落寨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对田野点、跳香节的仪式过程及土、苗、汉三个民族在节日文化空间中的互动交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

婆落寨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镇南部,现属于潭溪社区,全寨共72户、412人,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数占比分别为76%、13%、11%。其中,土家族为土生土长的向姓村民,苗族与汉族多是婚嫁而来的妇女。三个民族交往密切,不分彼此。据村中耆老口耳相传并结合族谱推算,村寨建立距今至少已有二百余年。婆落寨地处吉首、古丈、泸溪三县(市)交界地带,是土家族、苗族、汉族文化互相交融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寨内通行土家语南部方言,同时交替使用苗语和汉语。婆落寨民间宗教文化浓厚,庙宇众多,祭祀的神明主要有玉皇大帝、杨文广、土地神、飞山公、观音菩萨等。作为土家族、苗族人民共同举办,同时也有汉民族参与的集体性狂欢节日,婆落寨的跳香节尽管在时间、流程等方面与其他湘西村寨的节日有着共性,但其呈现出的多民族互动交融的特征格外明显。这也是本论文选择其作为田野调查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节日仪程:婆落寨跳香节的仪式过程

跳香是祭祀五谷神的报赛,举办时间多在农历十月的望日。不过,具体的时间则根据老司的安排确定。一般情况下,所有村寨都会在农历九月下旬至十月下旬完成跳香。婆落寨2020年度的跳香于农历十月初一开始至初三结束。整个节日分为铺堂、正式的仪式、遣送三个部分。跳香的老司分为武教派和文教派,武教派跳香节的仪式共有九场法事,时间一般持续到当天晚上十二点结束;文教派需做二十四或二十五堂法事,时间持续到第二天遣送完成才结束。婆落寨延请的老司宋育喜属于文教派,是第十八代跳香传承人,又因2020年是闰年,故其跳香节仪程除了铺堂、遣送,还需做二十五堂法事。

1.铺堂。铺堂自农历十月初一开始,是跳香仪式正式启动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布置跳香殿、采购物资、准备法器用具等。铺堂前,村寨耆老根据旧习,选出年度责任香头,并做好香头的分工。婆落寨的跳香殿是寨子里的玉皇殿,也称为香堂、斋堂,其布置是铺堂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因玉皇殿是斋堂,从初一铺堂开始,在玉皇殿从事仪式准备工作的村民为进入方便就不再食用荤食。责任香头提前将跳香殿打扫干净,摆放好桌椅和香纸,点上香火,把老司写好的对联、横幅等在殿内贴好;负责采购的香头把购买的食物、香纸、香烛等搬到跳香殿;负责饮食的香头召集村民准备豆腐、香糯米粑粑、香菜、糖果等食物和各种碗筷桌椅;负责跳香工具的香头提前编制干龙船、香竹旗等;老司则在跳香殿内准备晚上仪式所需要的各种法器、对联、横幅等。

2.正式的仪式。铺堂完成后,跳香节于初二晚六点进入正式的仪程,整个祭祀仪式由请神、收瘟神、谢神、娱神、送神五个环节组成,共有二十五堂法事,具体如下所述。

请神环节包括五堂法事,分别为“起师”“请神”“发功曹”“点酒敬神”“迎神接驾”。该环节为老司通过念咒、起舞的方式将神明请入跳香殿参加跳香节。跳香殿以摆放好的祭台为中心,四周围满稻草把子,老司身披红衣道袍,头戴特制五佛冠。随着牛角号、炮声响起,老司左右手分持绺旗和司刀开坛请神,边唱请神之词边起舞,用沙哑的腔调念咒请神。“起师”“请神”“发功曹”三堂法事中,所请神明包括跳香殿内的主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大哥顶天、二哥顶地、三哥拿龙、四哥降虎,参与神十八罗汉、守门神天门土地、观音老母、送子娘娘、天兵天将等。每堂法事完成后,老司都会为神灵奉酒、奉茶,众村民则跟随老司指示向神明鞠躬、跪拜。通过三堂法事将神明请来参加跳香节后,老司倒上一小杯酒,奉上水果、糍粑一起敬神,最后再烧纸钱。相当于感谢所有神明来参加节日,表达婆落寨各村民对神明的敬佩、感恩之情。

收瘟神环节包括四堂法事,分别为 “吹角请兵”“斩五方”“封洞竹”“杀乌龟和封乌龟”。此环节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法事收服婆落寨内的瘟神。“吹角请兵”法事中老司首先吹响牛角请十二龙虎、斩邪星君收瘟神,吹响牛角的同时画符、斟酒、烧香、烧纸钱,随后打筶问其是否收到瘟神。十二龙虎、斩邪星君通过打筶告诉老司收瘟神的情况。筶子由牛角制成,将一只牛角最尖锐的部分取下约十厘米,并从中拆分为两半,分为平面(正面)和曲面(反面)。当老司打筶时,牛角呈现一正一反即为神筶,两正即为阴筶,两反即为阳筶。老司打筶的结果是神筶、阴筶,意即已收瘟神。反之,则未收到瘟神。“斩五方”法事也是通过占卜来收瘟神。“封洞竹”法事则有所不同,首先由老司念咒将婆落寨内的小鬼邪神收进竹棍中,然后把茶叶、大米放入其中将其压住,最后解开系在竹棍上的红布,盖于上面,意为寨内的小鬼邪神已被封住,无法出逃。“杀乌龟和封乌龟”法事中所用的“乌龟”,即为乌龟形状的糍粑,它代表了婆落寨的邪鬼邪神,其存在会扰乱婆落寨村民的生活,因此,老司将其斩杀并“送”桃源洞(老司祖先住的地方)封存。

娱神环节包括六堂法事,分别为 “舞土地”“踩瓶子”“跳童子”“唱山歌”“唱阳春歌”“唱喜乐歌”。娱神环节是整个跳香仪式中最能凸显节日氛围、展现土家族和苗族节日歌舞文化的部分。该环节舞蹈部分包括三场法事,“舞土地”法事中老司独自一人起舞,与土地神通灵,实现“共舞”娱乐。接着,老司为神明和在场众人表演“踩瓶子”技艺。“跳童子”法事为跳香舞中的高潮舞段,意为喜乐神到达跳香殿参加节日,众人一起跳舞,与喜乐神共同娱乐,在场众人都可参与其中。唱歌部分包括三场法事,首先是 “唱山歌”,在场的土家族、苗族村民带领众人一起唱土家语山歌,形式多样,既可单唱,也可合唱、男女对唱。其次为“唱喜乐歌”,唱喜乐歌比唱山歌更加随意,主要是独唱,每个人都可唱自己喜欢的歌曲,语言不局限于土家语、苗语。最后为“唱阳春歌”,阳春歌主要演唱种庄稼、收稻谷、种玉米等与劳动有关的歌曲。

谢神环节包括七堂法事,分别是“开坛”“谢五谷神”“打筶问神”“封坛”“天门土地谢恩”“高斋”“禀天烛”。该环节主要感谢五谷神,并祈求五谷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开坛”法事中,老司首先打开过去一年封坛时放下的种子,查看其是否发芽,接着起舞念词“谢五谷神”。随后则为“打筶问神”法事,老司为每家每户打筶,询问来年运势。之后进行“封坛”法事,即将稻谷种、玉米种、麦种、糍粑、蜡烛等放入坛洞,以便来年开坛查看种子。“天门土地谢恩”法事中,老司在跳香殿外摆好祭台,口念感谢天门土地神之语旋舞。此堂法事主要是感谢天门土地神守护南天门、保佑婆落寨四季平安。“高斋”指的是把香米酒、豆腐、香菜敬献给吃斋食的神灵,以感谢神灵庇佑。敬献完神灵后,参加节日的人们可一起共享斋食。每个人既要吃香菜、豆腐,也要喝消灾挡邪的香米酒。“禀天烛”法事在跳香殿外空地上举行。祭台准备完毕之后,婆落寨众村民对着禀天烛的方向跪拜忏悔。众人可将自己所犯过的错误、做过的坏事禀告神灵,祈求获得原谅。

送神环节包括三堂法事,分别是“送神”“到将”“五龙谢恩”。此环节主要是老司遣送请来的神仙,让众神各自归位。“五龙谢恩”是闰年才有的法事。老司先念五方龙王归位之语,然后烧纸钱、放炮,感谢五方龙王之庇佑。此法事完毕,标志着跳香节正式仪式全部结束。

3.遣送。跳香节遣送环节正式开始时间为农历十月初三早上七点整。首先由香头们准备遣送瘟神需要的东西,分别有公鸡、锣鼓、老司的天兵天将图、一碗米、一杯酒、香、干龙船。每个香头拿不同的东西配合老司完成此环节。然后老司从跳香殿出来,带上公鸡,端着放有酒、香、天兵天将图、米的托盘到婆落寨的土地堂敬献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邀请他们一起为婆落寨收瘟神。随后,抬干龙船的两个香头与收瘟神的队伍汇合,挨家挨户收瘟神。老司到达一家,先为其打筶,占卜一家来年之运势,然后收躲藏在家的瘟神。家户则把准备好的香纸钱、茶叶、五谷杂粮、柴火放在干龙船里,待全村每家都收完后再将其抬到晒谷坪烧尽。

与此同时,另一些香头则安排村民杀猪,做猪血糯米粥,在场众人都可与婆落寨村民一起共享猪血粥。杀好猪后,由村民将其抬到飞山庙供奉,随后分肉。分肉时,先分送给老司,然后再按参与跳香节的户数平分剩下的猪肉,并将猪肉标上编号,由村民到飞山庙抓阄分肉。如此,可避免分肉不均而引发村民不满。当所有猪肉分发完后,跳香节宣告结束。

三、共享的节日文化空间:跳香节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跳香节形成的节日文化空间,不仅加深了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从空间的角度消减了族群区隔,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平台,从而实现各民族之间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文化交融。

1.共商共筹的跳香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可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基础地理空间,被赋予社会属性的节日文化空间则为各族人民交流互动提供了共同的场域。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族际通婚是构建民族互嵌关系的重要方式,节日文化空间则是加强这种关系的重要平台。不同民族成员间的通婚能够促进族群在各个层面的互动交融。在婆落寨,族际通婚主要有土-汉、土-苗两种组合形式,并且还有一个家庭存在三个民族的情况。通过族际通婚建立起的良好的互嵌式民族关系为节日的举行提供一定的保障,土、苗、汉三个民族在节日的筹备工作中互相接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家庭到邻里再到村落社会空间的文化共享。

作为婆落寨全体村民参与、共同商讨筹办的集体性重大节日,跳香节需要耗费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才能保证节日的圆满举行。在节日开始前一周左右,寨老先与老司联系,商议确定本年跳香的时间,然后挑选十位香头。每年的香头都是不确定的,以前家家户户都在村寨里,香头的推举方式就是轮换,一年10户,每四年可轮一次。在财物使用方面,推选的香头需在村寨收集每家每户捐献的物资,每户要出两斤米、半斤糯米、一斤黄豆、四两油、一捆柴火及20元钱。近年来,随着寨内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轮换推选香头的方式已不适用,于是改为自愿制。当年有意当香头的村民先与寨老联系,然后由寨老协调处理香头人数,并从十位香头中推选一位大香头,由其安排各位香头负责管理钱财账本、跑堂、守夜、采购、饮食等工作。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婆落寨跳香节已不收集物资,而是改交现金购买。在人力方面,村寨内的各族村民也是人尽其力、各司其职。年轻的土家男人负责搭建祭台、舂糍粑、运输食材、搬运工具等,年龄稍大者则制作跳香仪式上使用的“干龙船”“八百铜锤”及香火香纸等,苗族妇女则负责做糍粑、准备食材、烧香烛香纸等。不同民族的村民们明确分工,通力合作,这种合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准备过程,更是心理、情感、思想的交流和族群间的互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婆落寨长期延请的“红衣老司”是汉族,其祖辈、父辈的跳香技艺是跟随苗族老司所学,一直相传至今。通过跳香节这一节日文化空间,各个民族参与筹备,深度协作。个人的力量虽有限,但在跳香节中融合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是无限的。各民族在节日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快速且高效地完成节日的筹备工作。只有在这种共同的物质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关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

2.多语互动的跳香节。语言是民族互动交流的粘合剂,它在不同文化相遇产生碰撞时起到信息粘合的作用,同时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透过其语言,人们可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各民族的语言必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民族交融首先从交往交流开始,而交往交流必然离不开语言的支撑。婆落寨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村落,村内多种语言并存。湘西州土家语分为北部方言区和南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主要包括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地;南部方言区则集中于泸溪县潭溪镇[17],使用人口仅为600余人。婆落寨就是典型的土家语南部方言区。湘西州苗语属苗语湘西方言,又分为东西部两个次方言[18]。婆落寨通过婚嫁而来的苗族妇女有来自凤凰县排吼乡主操西部次方言的,也有来自吉首市丹青镇、古丈县白洋溪村主操东部次方言的。湘西州汉语方言主要有湘语、西南官话和乡话[18]。婚嫁而来的汉族妇女主要来自泸溪县内马王溪村、楠木冲村、虎食溪村以及凤凰、花垣等地,其出生地不同则操不同的汉语方言。这些不同语族的语言虽有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语言特征,这正是该区域内不同语言词汇、语法双向借用的结果,其背后隐匿的是各民族频繁交流与互动的社会本质。

婆落寨是一个多种语言并存且互动频繁的特色村寨,该村寨跳香节的多语言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替使用多种语言。婆落寨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交叉使用土家语、苗语,除此之外还通用泸溪客话(瓦乡人对汉语方言的称呼)。近年来,随着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还加入了普通话的使用。在跳香节这一节日文化空间中,参与其中的各族村民,交替使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土家人之间用土家语交流,土家人与嫁入的汉族女人和苗族女人用土家语交流;苗族女人与苗族女人用苗语交流;苗族女人与汉族女人用土家语交流;外来参加跳香的汉族人用汉语交流;接受过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年轻人则交叉使用土家语、苗语、汉语。二是跳香仪式中的唱歌环节以土家语为主,苗语和汉语为辅。如前所述,正式仪式中的第十七堂“唱山歌”、十八堂“唱喜乐歌”、第十九堂“唱阳春歌”都是先由老司起头,然后由老司与村民以对唱的形式完成。在唱歌这一环节,他们因“跳香”聚集在一起,共享“跳香”这一多民族的节日活动,并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包容、互信、互助。同时,在这种多语言环境的背景下,跳香节作为大家共同的节日文化空间,各民族的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通过语言得以实现。

3.文化交融的跳香节。节日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各民族对彼此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民族性格等认知不断增强,获得切身感受,滋生民族交往情感,形成民族交往态度,引导民族交往行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层级递进的关系结构,民族交往是基础,民族交流是深层次的交往,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和根本指向,居于交际理论中高阶位的心态文化空间层级[19]。婆落寨跳香节作为当地的盛大节日,既是土家、苗、汉等民族交往互动的历史文化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对先祖的追念以及对五谷丰登、生活美满的祈盼。在这一节日文化空间中,一系列文化活动突破了语言和文化的制约,多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得到充分表达,相互间交往交融、不断发展。

在信仰方面,婆落寨跳香节主要祭祀的是五谷神,但也存在多神信仰的情况。老司在正式仪式中祭祀的20位神灵,并无民族区分,而是由各族村民共同祭祀。第二十二堂法事“秉天烛”通过祭祀天神为自己赎罪,该法事不仅寨内土家族、苗族、汉族村民可跪拜祭祀,而且参加跳香节的外地人都可参与。除此之外,铺堂仪式、遣送仪式敬奉的飞山公等,也不是某一民族的神灵,而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共同信奉的神明。飞山庙广布于湘黔桂渝鄂各地,其供奉的飞山神自宋代以来就受到该地区土家、苗、侗等族群的顶礼膜拜。婆落寨的飞山庙供奉的飞山神是杨文广将军,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为飞山庙庙会,无论是土家族还是苗族、汉族,全寨村民都会参加。与此同时,汉族神灵体系中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也被老司请到跳香仪式中,与其他神灵一起,共同护佑一方平安,并接受土家族、苗族等民众供奉。

在艺术表达方面,舞蹈是跳香节中最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跳香舞”是跳香节的主体活动,整个跳香仪式中的每场法事均有不同的舞段,并且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土家族、苗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一种表现土家族、苗族宗教心理和审美需求的原始文化艺术。婆落寨跳香舞主要有红衣老司独舞、“跳童子”仪式中的群舞两种形式。独舞主要表现为红衣老司请神灵到场、敬神、谢神、送神等情境。红衣老司左手拿绺旗或牛角,右手持司刀,身穿红袍,头戴五佛冠,脚下步伐以正反三角行走、转踏步连续反复,同时根据不同法事仪式,手上所持法事道具也交替使用,上身肢体动作随之变化多样[20]。老司是独舞中的核心人物,通过无声肢体语言“请神”,实现与神灵之间的沟通,营造了仪式神圣之感。不仅让各族群众产生敬畏之心,而且通过艺术形式强化个人的集体意识,体现了节日文化空间对族群整合具有的积极作用。

“跳童子”仪式中的群舞是“跳香舞”的高潮,主要叙述土家族、苗族祖先生活劳作之景象。以红衣老司带头领舞、村民共舞的形式,反映各民族共庆丰收、与神同乐的情境。“跳童子”仪式中的舞蹈,以一人为中心,此人高举竹筒单脚站立,众人也单脚站立随之绕圈而舞,直到最后有“童子”筋疲力尽倒地为止。锣鼓声响与“童子”们的舞蹈节奏完美配合,众人在欢呼声中观看舞蹈表演。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在此情景下真正融为一体,在舞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除了舞蹈,音乐也是跳香节中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跳香祭仪音乐具有鲜明的湘西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演唱风格,主要有独唱、合唱、男女对唱三种形式,其旋律以流畅、对仗、欢快为特征,常用乐器有牛角、大鼓、大锣等。跳香节中的演唱可被看作是现场众人间的“互动仪式”。首先,演唱者与乐器间的互动。在仪程中的独唱环节,老司需将舞蹈、乐器、唱词三者完美结合,所唱歌曲与鼓点、锣声旋律相契合。通过表演与众人达成心理上与情感上的契合。其次,表演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合唱、对唱形式来完成。祭仪音乐作为一种凝聚族群成员和强化其文化归属感的文化符号,是节日活动参与者较为关注的焦点。在跳香节这一文化空间中,参与者通过歌曲合唱、对唱,增进彼此间的交往互动,将个体性情感转变为群体性情感,充分发挥音乐作为民族团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以地方性、族群性为表征的民族节庆仪式是传统民族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套相对完整的仪式规程在仪式场域中强化着地方群体的节日文化空间,从而将个体与社会紧密关联,并唤起人们对于集体的记忆,以此实现社会凝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生需要有一种基于情感的内在联系,它既观照历史传统,又依托心理认同。民族意识、思想、情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动因,往往发挥着微妙而不可替代的作用[21]。节日文化空间作为民族文化的积淀场,既可从空间的角度消减族群区隔,也可拉近族群距离,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架起互通的桥梁。婆落寨跳香节是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等民族在物质、文化、艺术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集中体现。这个由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空间,既是各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融合的呈现,也是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其一系列的仪式活动,是沟通各族群之间文化的实际载体,也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在多元文化互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婆落寨利用跳香节这一节日文化空间,既展演了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还增加了各族人民交流接触的机会,对推动我国基层社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以及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萧放.传统节日: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50-56.

[2] 萧放.中国近十年岁时节日研究综述[J].民俗研究,2014(2):75-89.

[3] 刘开.传统节日文化特征探索[J].社会科学探索,1991(1):72-75.

[4] 金毅.试论民族节日文化的起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4):99-103.

[5]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41-48.

[6] 吴芙蓉.民俗旅游语境中的民族节日表演艺术——以大理白族节日表演艺术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1(6):81-84.

[7] 李晓斌,段红云,王燕.节日建构与民族身份表达——基于德昂族浇花节与傣族泼水节的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64-69.

[8]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 :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37.

[9] 宋颖.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 [J].民俗研究,2017(5):15-20.

[10] 守忠,许光曙,等.沅陵县志:卷37·风俗[M].重印本.1902(清光绪二十八年).

[11] 蒋琦溥,林书勋,张先达.乾州厅志:卷5·风俗志[M].续修本.1877(清光绪三年).

[12] 吴忠军.苗族的“跳香”与族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6):54-56.

[13] 明跃玲.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27-31.

[14] 刘兴禄.“跳香”:还愿仪式的别样展演——湘西用坪“跳香”习俗调查[J].文化遗产,2011(2) :112-116.

[15] 欧兰春.“跳香”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13(8):6-8.

[16] 翟湘周.沅陵苗族十月明香大会记实[J].怀化师专学报,1996(4):379-386.

[17] 李启群.湘西州汉语与土家语、苗语的相互影响[J].方言,2002(1) :71-81.

[18] 翟建慧.湘西土家语、苗语与汉语方言浊声母演变[J].民族语文,2012(3) :53-58.

[19] 马瑞雪,李建军,等.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35-46.

[20] 陈蕊.艺术人类学视野中湘西苗族“跳香舞”的叙述与解析[J].艺术研究,2020(2):72-73.

[21] 李丽萍,丁龙召.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关系——基于对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分析[J].民族论坛,2020(2) :42-47.


(责任编辑  程  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湘西州泸溪县婆落寨跳香节为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