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对南宋英杰形象的塑造
摘要:辛弃疾是英雄词人,他爱英雄,想英雄,唱英雄。其词刻画了南宋各类英雄豪杰,是一座英雄人物形象的画廊。词人运用白描写实、想象夸张、场景细节、即事叙景等多种艺术手法塑造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南宋英杰形象,还善于将英雄词人自我与词中英杰互相辉映,发出更绚丽的光芒。
关键词:宋词;辛弃疾;英雄形象;艺术手法
作者: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
王兆鹏先生在其新著《辛稼轩词选》中说:“辛弃疾不仅有张良那样的智慧谋略,又有韩信一般的勇气胆力。依三国时代刘劭《英雄》(《人物志》卷八)的标准,辛弃疾可谓是兼张良之英、韩信之雄的真英雄、大英雄。……英雄人写英雄词。辛弃疾的词作,是其英雄人格、英雄心态、英雄命运的真实写照。”[1]20-22 他更指出:“唐宋词史上,没有第二人像英雄辛弃疾这样爱英雄、想英雄、唱英雄。”[1]77王先生这一观点精辟,笔者由衷赞赏。鉴于辛弃疾词对其自我英雄形象的写照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笔者也撰写过一篇《论稼轩词对历史英雄形象的塑造》,然而迄今未见专门论述稼轩词抒写南宋英杰的文章,笔者乐于填补这一空白。论文题目上用“英杰”而不用“英雄”,乃是表明辛词中抒写的不只是像他这样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英雄,还包括那些坚持抗争、爱国救国且赏识提携辛弃疾的名臣贤相,那些与他志同道合、才华横溢的挚友,那些忠肝义胆、直言相谏的朝堂重臣,那些正直清廉、竭力解除民生疾苦的地方官员,以及那些在当时声名显赫、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学宗师等。笔者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南宋各类英杰的人物画廊
辛弃疾南归后,曾在临安朝廷以及江阴、建康、滁州、赣州、江陵、南昌、鄂州、潭州、福州、绍兴、镇江等地任军政职务。中间曾因被政敌弹劾罢官,隐居上饶近二十年。他因具有英雄气质、宏大志向和远见卓识,为当时的君臣所共知,并得到广泛认可;加上他性格豪爽正直又风趣幽默,嗜好饮酒,待人真诚热情,喜好结交朋友,因此稼轩词中赠别会友、祝寿饮宴遣兴之作尤多,其中就有不少咏赞英雄俊杰的佳篇,大致有下列几类。
一是咏唱那些赏识或荐举过他的爱国名臣。如丞相叶衡、赵汝愚、洪适,尚书韩元吉等人。例如《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时叶衡知建康府兼安抚使,辛弃疾在叶衡幕下任参议官。词的开篇曰:“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2]1205本来是他陪叶衡在赏心亭上看山,他却别出心裁地说青山想来和“高人”谈话,于是化为万马联翩奔腾而来,争先恐后地想跟高人打招呼、献殷勤。作者化静为动,移情于物,展现出一幅新奇、飞动、气势磅礴的画面,又借写山显示出“高人”叶衡的超凡与崇高。下片曰:“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词人怀着敬爱、关切之情,以乐观的口吻和“拍手笑沙鸥”的动作,劝慰年过六旬的恩公叶衡不要以白发为意,无须发愁,因为沙鸥一身白羽白发,却快乐而忘机,与愁无关。作者以风趣语为老师解愁,可见二人的亲密关系。同年十一月,叶衡拜相,即向孝宗皇帝力荐辛弃疾“慷慨有大略”,辛被召至临安任仓部郎官。
淳熙十一年(1184年),辛弃疾闲居上饶,作《水龙吟》,为67岁的吏部尚书韩元吉祝寿。作者先不写祝寿,而是从忧心国事落笔。说自宋室南渡以来,屡与金人和议,没有几个人像韩元吉那样志在恢复江山。以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南宋仍然偏安一隅,中原仍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南宋的国势愈益衰弱。当权的主和派就像晋朝的“夷甫诸人”,尸位素餐,空谈误国。而能出来力挽颓波的,非韩公莫属。下片紧承上文说,儒者本可以平戎万里,为国家建功立业,更何况韩公是士林领袖,文章山斗。韩公是天生将种,必将风云际会,大展身手,如同大唐宰相裴度、李德裕和东晋谢安,在赋闲中东山再起,整顿乾坤。在辛弃疾笔下,作为日常应酬的祝寿词,写成了激励名臣去完成统一神州大业的爱国词、励志词,大大地提高了祝寿词的思想境界。
二是咏唱以陈亮为代表,包括赵昌甫、徐斯远、韩仲止、吴子似、杨民瞻、杜仲高等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英才挚友。例如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永康(今属浙江)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下笔数千言立就。屡向孝宗上书言时政,不获用,一生潦倒失意,五十一岁状元及第,未至官而卒。辛弃疾有与陈亮唱和的《贺新郎》二首,为陈亮赋壮词《破阵子》一首,词中爱国激情充沛,豪迈慷慨,是英雄人唱英雄的杰作,下文再论。这里先举一首《满江红》(汉水东流)。据王兆鹏考证,此词是淳熙六年(1179年)辛弃疾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兼湖南安抚使时为送一位王姓友人从军而作。词一起笔就写眼前滚滚东流的汉水要洗尽胡人的尸污血腥,点出了抗金复国的主题,接着写王姓友人家族本有从戎杀敌的传统,祖上有英烈飞将,曾有过“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的传奇战斗经历: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就像迅雷过耳一样快捷威猛;在主将的营帐里谈论兵事,严肃冷峻,脸颊如带冰霜。而王郎投笔从戎,就是要传承其祖先的英业雄风。下片写送别,勉励友人英勇杀敌,早日登坛拜将,“马革裹尸当自誓”,要勇于为国牺牲。日后立功归来,再一同沐浴这长沙城头的楚楼风与裴台月。全篇表达出英雄人期望从军友人为国建功的慷慨豪情。词的格调高昂,直中见奇,对仗工整又笔墨酣畅,读后令人气壮神旺。王兆鹏特别指出:“飞将、英烈、破敌、谈兵玉帐、从戎、马革裹尸等密集的军事意象群,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别样风景。” [1]31
三是咏唱那些为国为民平定叛乱、排难解忧、扶危济困、清廉正直的官员友人,如敢于直言进谏和善于劝谏皇上改变旨意的谏官友人汤朝美,壮志才高却落第失意的友人徐斯远,以及王佐、赵茂嘉、赵彦端等。写给汤朝美的词有《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和《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金坛》。这两首词都写于淳熙十年(1183年)前后,辛弃疾刚罢官闲居上饶不久。汤朝美,名邦彦,金坛(今属江苏)人。据《京口耆旧传》卷八,谓其任左司谏时,“论事风生,权幸侧目”。后使金不利,有辱气节,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又被酌情移近信州(今江西上饶),遂和稼轩相识。《水调歌头》上片云:“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首句用神话传说,以白日照耀着仙人或天帝所居黄金阙形容皇宫的壮丽。次句化用屈原《招魂》中“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之句,借喻宫门森严,见君不易;权奸在场,为谏艰险。三、四句描写汤朝美频频向皇帝上谏书,在谈笑间挽回皇帝的旨意,显出了过人的勇气和出色的讽谏能力。“千古忠肝义胆”是对汤朝美忠义品格的赞誉,也是对他的激励。“万里蛮烟瘴雨”写汤朝美因过失而被贬谪到蛮烟瘴雨的荒凉僻远之地,在写景中蕴含对他的深切同情。“往事莫惊猜”劝慰汤氏,被贬谪的痛苦已经过去,如今不要再担心和猜疑了。歇拍两句说,终有一天从天子身边会传来好消息,友人会重新起用。这里用谢安的典故,含蓄地称赞友人本无意于做官,是他的德行才能深孚朝野之望而再获重用。全篇是失意英雄激励被贬豪杰,可谓心灵相通,意气铮铮,情深意重。
《满江红》(笳鼓归来)则是祝贺知潭州兼湖南路安抚使王佐平定陈峒叛乱而作。作者把王佐比为用兵如神的卧龙诸葛亮。他于五月初一率兵深入寇巢,经过“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鼪鼯泣”的战斗,不日就取得大捷。上片歇拍“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两句,展现一匹战马在平冈上飞驰,传送捷报,扬起阵阵尘土,画面生动、壮美。过片再补写王佐本是饱读诗书的状元,却“诗书马上”,谈笑击贼,建立军功,日后拜相封侯,其英雄伟业,一定像《大唐中兴颂》那样被铭刻于浯溪的崖石上,千载流芳。全词气势雄放,节奏明快,用典生动,形象鲜明。作者写来如虎啸生风,读者诵之似心擂战鼓。
辛弃疾还与他所敬佩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有深交。据《宋史·辛弃疾传》载,他曾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呈晦翁十首》。朱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辛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祭文全篇已佚,今存此四句。稼轩词中,有一首《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作者正在写读《庄子》的感受,忽闻朱熹辞世,所以下片悲叹白发多时,故人愈少,并以扬雄比况朱熹,其人虽仙逝,但其思想与著作不朽,将垂名万世,犹如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此词语言精炼朴素而情深意长。明代李濂《批点稼轩长短句》:“千载高情,宛然在目。”[2]1404笔者还感到稼轩此词与其晚年所作怀念大禹伟绩的《生查子》下片“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一样气象宏阔,含蕴深厚。
二、传神写照艺术手法多样
辛弃疾在这些咏赞当代英杰挚友的词篇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他们的感人事迹与精神风貌。其中不少篇章,成功地塑造出形神兼具、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上文所论气度从容的士林领袖韩元吉、“谈笑挽天回”的汤朝美、“诗书马上”平叛立功的王佐,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下面再看辛稼轩是怎样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为他的英杰友人们写照传神的。
乾道四年(1168年),稼轩29岁,通判建康府,作《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为同在建康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的赵介庵即赵彦端祝寿。词云: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这首祝寿词通篇采用神话故事巧妙比拟并融入抗金复国的激情,鲜明展示出青年英雄词人奇特的构思、奇妙的想象和奇丽的文采。词的起笔就把寿主比为天子喜爱的一匹神马,继而写他在金銮殿起草奏章,笔下龙蛇飞舞。“带得无边春下”句,辞丽意深,既含蓄表现赵彦端能把天上春色即孝宗对民情的体恤带到人间,又富于诗意地赞美他温厚待人,使人如沐春风。“等待”二句说,即使江山都老,这位寿星仍满头乌发,可见其身体强健,青春永驻。过片描绘寿宴歌舞繁盛与酒宴热烈之情景。作者用几个节奏急促的短句造成令人应接不暇的景象。“一觞”与“江海”两句以极度夸张的壮观场面,把眼前景象引向以神话比拟北伐中原光复河山的主旨。由江海流霞自然过渡到清都帝所,祝福寿主能回到天子身边,乘飞车在云间飞腾,以银河仙浪去清洗西北的胡沙。全篇充满浓郁的浪漫色彩,展现寿主非凡的风度才干,尤其是作者将勉励其“清洗胡沙”的情境都表达得诗意盎然。另一首寿词《满江红·寿赵茂嘉郎中,前章记兼济仓事》,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词云:
我对君侯,怪长见、两眉阴德。还梦见、玉皇金阙,姓名仙籍。旧岁炊烟浑欲断,被公扶起千人活。算胸中、除却五车书,都无物。
山左右,溪南北。花远近,云朝夕。看风流杖履,苍髯如戟。种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满维摩室。劝人间、且住五千年,如金石。
庆元五年(1199年),稼轩60岁,家居铅山时作此词。赵茂嘉,铅山人。登隆兴元年进士,历仕清湘令、江西提刑等职。他在铅山兼济仓,冬籴夏粜,使穷民无缺粮之忧,里闾德之,绘像勒石祠焉。作者在词的上片赞美赵氏两眉之间显出阴德,又说梦中见他的姓名能列入天上玉帝金阙中,暗写他在铅山地区缺粮民家炊烟欲断之际,平价粜粮,使上千人能活下来,州里状其事于朝廷,诏除直秘阁。歇拍处赞叹他“腹有诗书气自华”。词的下片写他致仕后,游山玩水,赏花观云。“看风流杖履,苍髯如戟”勾勒他的形貌身姿与风流闲适之态,颇为生动。尾联更写他像陶渊明一样于宅旁种柳,拜佛念经。与前一首浓郁的浪漫色彩不同,此首写得朴实洒脱,自然流畅,将赵茂嘉这位品德高尚为民扶危济困的清官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下面再举二例,看稼轩词刻画南宋英杰形象的艺术手法之灵活多变。先看《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韵》:
逸气轩眉宇。似王良、轻车熟路,骅骝欲舞。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时与命、犹须天付。兰佩芳菲无人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空壹郁,共谁语。
儿曹不料扬雄赋。怪当年、甘泉误说,青葱玉树。风引船回沧溟阔,目断三山伊阻。但笑指、吾庐何许。门外苍官三百辈,尽堂堂、八尺须髯古。谁载酒,带湖去。
徐斯远,名文卿,字斯远,玉山(今属江西)人,朱熹弟子,喜游山水,工诗,与赵蕃、韩淲齐名,互相唱和。庆元二年(1196年)应进士试,落第。斯远有词,稼轩和韵而作。首韵“逸气轩眉宇”,已将徐斯远不凡气度、轩昂气宇、风神笑貌,如画之绘出。尤其是“轩”字,名词作形容词用,新颖美妙。接以“似王良、轻车熟路,骅骝欲舞”二句,把斯远比为古代驾轻车而骋熟路的善御马者王良,再加上“骅骝欲舞”的生动描写,斯远志在必得的豪迈自信跃然纸上。“我觉君非池中物”二句,更视其为得云雨而飞腾九天的蛟龙,赞其情思才调超凡绝俗,必然一试及第。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才华横溢的徐斯远竟然名落孙山。其后即转以“时与命、犹须天付”宽慰他,借《离骚》之语慨有司之昏聩,借“青葱玉树”之典斥衡文者之无学。更妙想奇思,写出“风引船回沧溟阔,目断三山伊阻”之句,表明欲求高第,正如往游海上三神山,倘不遇顺风则船回,难以抵达。词至此,波澜叠出,新境连开。李濂《批点稼轩长短句》评曰:“意气峥嵘,非琐琐者。” [3]吴则夷先生说:“‘但笑指’以下……又开一境,殊有滩起涡旋之势。全首皆说失意事,不着一衰煞语,亦不作激愤语,词境高下于此分焉。” [4]评得中肯。再看另一首《贺新郎·用前韵赠金华杜仲高》,词云:
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用前韵,之前两首《贺新郎·寄陈同甫》词所用之韵。杜仲高,即杜旃,金华兰溪人,善诗词,兄弟五人字伯高、仲高、叔高、季高、幼高,皆博学能文,时人称为“杜氏五高”或“金华五高”,与叶适、陈亮、辛弃疾交游。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仲高继陈亮之后,携诗歌来上饶访辛,临别,稼轩赋词以赠。此词对英杰的抒写,独辟蹊径,不是直接咏赞其人,而是落笔先写对其诗词细心品赏的感受,说读杜仲高的诗词像聆听天上仙乐,在空旷深远的洞庭之野悠扬荡漾又余音绕袅,美妙无比;又像见到千丈北向的悬崖,那里纤尘不染,只有白皑皑的层冰积雪,使人寒生毛发,神清气爽。作者用奇丽、多层的喻象,赞美杜旃诗词超尘脱俗的意象与意境之美,从而饶有诗情画意地表现了杜旃高洁的志趣和人品。在稼轩写南宋英杰的词中,这种写法可谓别开生面。接着,作者采用屈原所开创的美人香草比兴手法,以佳人对月伤心、金屋寒夜孤独调瑟,表达对仲高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也感慨了自古才士沦落不遇的命运。词的下片,下文再论。总之,辛弃疾为了塑造出生动感人的南宋英杰形象运用了丰富多样、灵活变化的艺术表现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英雄词人与词中英杰互相辉映
抒情言志是诗的天职。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宋以来的长短句歌词,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诗共有抒情、绘景(包括咏物)、叙事、写人、议论五种表达方式,中国古典诗歌以写景抒情诗最多。在一首诗中,必须有“我”,“我”的抒情,“我”的发现,“我”的感受,“我”的追求和理想,“我”的人格与个性。黑格尔说:“抒情诗是抒情主体(诗人)的自我表现。” [5]雨果说:“诗是(诗人)内心隐秘的回音。” [6]说得精辟。伯格森说:“诗人所歌唱的总是他自己。” [7]如果把“总是”改成“总有”,笔者认为更中肯。在此文所引述的辛弃疾词中,每一首都有咏唱、赞扬、同情、勉励的南宋杰出英豪,同时也都有作为抒情主体或隐或显的自我表现,都是词人内心隐秘的或公开的声音。
上文所论《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既写了叶衡的非凡才略与崇高品格,也写了作者渴望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为国杀敌的热情,还表达了他对叶衡的关切劝慰与两人的深厚情谊。而《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刻画了韩元吉兼为士林领袖、文章山斗、天生将种的才能威望。同时,也表现作者对宋室南渡以来掌权的主和派尸位素餐、空谈误国的抨击,表达了他要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的宏伟抱负。《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前文只引述了上片,词的下片是: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如果说,此词上片热烈赞美友人汤朝美当年任谏官时的忠肝义胆与大智大勇,那么下片则是作者为了劝慰被远谪多年归来的汤朝美而抒写自己的境况。辛弃疾自嘲蜗居的柴门被荒草掩盖,门前小路长满了青苔,可见他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双手还有点用处,可以拿螃蟹、端酒杯,在醉舞狂歌中摇摇欲倒,真像东汉马援所说:“老子颇堪哀!”结尾还幽默地说,白发也像是有种子,偏偏在酒醒后一根根地栽在他头上。这首词,可谓失意英雄词人劝慰被贬豪杰友人之作。前文也只是论述了《贺新郎·用前韵赠金华杜仲高》的上片,根据王兆鹏的考证,此词下片隐秘地表现了辛弃疾对淳熙十六年(1189年)南宋朝廷政局变化的担忧与失望[1]38-39。词的结尾写他夜半狂歌,歌声、悲风声与檐下铁马声交响共鸣。于是,渴望跃马挥戈杀敌的英雄词人,与上片所写那位诗风清奇的俊杰杜仲高,一虚一实,前后照应。
在辛弃疾写给挚友陈亮的三首词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所写那位“醉里挑灯看剑”的将军,是辛氏虚构的人物形象,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另外两首都是《贺新郎》。前一首题目很长,叙述了辛弃疾与陈亮这次同游鹅湖相聚十天的经过。清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8]可谓慧眼识珠。这首开篇为“把酒长亭说”的《贺新郎》,写了长达120个字的题目来叙事,而词以情为中心,就景叙情,叙事的笔墨很少,无法刻画出形神兼备,有行为动作和场景细节的人物形象。而那首《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词云: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稼轩此词即运用了周济所说“即事叙景”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境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如词中“我病君来高歌饮”仅七字,就追叙出不久前陈亮来探访欢聚,两人肝胆相照、极论世事、高歌痛饮的情境。“惊散楼头飞雪”句,以当时当地最有特征之景物作烘染,灵心独运地用“惊散”二字移知觉感情于“楼头积雪”,又加以艺术夸张,表现出两人的歌声非常洪亮,竟使楼头积雪也为之惊散飞舞。叙事与写景天然凑泊,真是神来之笔。“惊”,平字见奇,力透纸背。“笑富贵、千钧如发”句,写两人笑谈人生,把在一般人心中重若千钧的“富贵”视若毛发之轻,显示二人品格之高洁。接下去,写他们白日痛饮后,尤未尽兴,晚上再举杯挑灯“重进酒”。他们不合时宜的“盘空硬语”即英雄语,虽无人爱听,却有窗外的明月相伴。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接抒发悲愤,但结尾两韵,作者以渡江北伐的东晋名将祖逖推许陈亮,写他中宵起舞,高唱“男儿到死心如铁”。最后二人相互勉励,共同发誓要像女娲补天那样重整山河,统一神州。英雄誓言,掷地有声,气贯长虹。此词不像作者其他作品上片写友人、下片或结尾写自我,而是从开篇到收尾,自我与友人两位英雄一起描绘,他们犹如两座雄峰,在历代读者眼前心上,巍然并肩,屹立千秋!
辛弃疾在词中塑造人物形象,并非一时兴会,偶尔为之,而是胸怀英雄虎胆,有意在词作中开拓创新。辛弃疾之前,词史上只有苏轼曾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生动刻画了赤壁大战中东吴主帅周瑜风流潇洒、谈笑破敌的英雄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跃然纸上,近千年来扣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辛弃疾有意继承与发扬苏轼刻画历史英雄形象的创新精神,在其长调、中调、小令词中努力刻画古代和当代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刻画歌伎舞女侍儿尤其是农村英姿飒爽的劳动妇女形象。在千年词史上,建造了一座光彩夺目的人物画廊。
辛弃疾之所以能创造出那么多栩栩传神、生气勃勃的人物形象,除了他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广博的学识、对所要描写的人物有深入研究与细致观察之外,还同他创造性地把北宋词“就景叙情”一变而为“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有密切关系。为了成功地即事叙景,把抒情、叙事、写景、议论融于一炉,并能描写人物,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以文为词,努力从散文、骚赋、小说、戏曲等文体中汲取艺术营养,学到了表现人物言语行为、神情意态、内心活动的艺术手段,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力。
然而,笔者不无遗憾地观察到,辛弃疾在词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杰出成就和艺术经验,从南宋到明清词坛上基本上无人继承与发扬,甚至无人予以关注。笔者撰写系列论文,挖掘辛弃疾词塑造人物形象的精妙艺术,是想让更多人的认识、学习进而开拓创新,提升当代诗词创作的水平,涌现更多刻画人物形象的精品佳作,也期待当代词学研究能出现更多探索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的高水平论著。
参考文献:
[1] 王兆鹏.辛弃疾词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 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 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3] 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 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17.
[4] 吴则夷.辛弃疾词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3.
[5] 黑格尔.美学: 第3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9.
[6] 雨果.雨果论文学[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14.
[7] 伯格森.笑的研究[M]//蒋孔阳,译.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81.
[8]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4.
(责任编辑 丁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