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人精神”打造的日本国宝级绘本 | 《竹林里的青蛙公主》
由唐亚明老师领衔的“小活字世界优秀图话书”,一直致力于以编辑视角、儿童之心,原汁原味的将世界绘本精华带给中国儿童。
继《小图雅搬家》、《彼得去花市》、《古仑巴幼儿园》、《在黑煤山上玩的时候》等优秀图话书之后,“小活字世界优秀图话书”系列又引进了日本的国宝级文艺美学绘本:《竹林里的青蛙公主》。
之所以有资格称为“国宝级”,是因为这本绘本凝聚了三件日本国宝的精髓:艺术构图上,对日本霸主级故事连环画《源氏物语绘卷》的继承发扬;文学上,对日本物语文学鼻祖《竹取物语》的改编升华;造型上,对日本国宝级漫画《鸟兽人物戏画》的吸收传承。
下面,一起看看这几样国宝是怎样熔铸于《竹林里的青蛙公主》一书之中的。喜爱浮世绘和日本物语文学的读者,就不用我们多安利了。不熟悉日本文化的读者,相信你也能从介绍中领略到独特的东瀛之美。
《竹林里的青蛙公主》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有一对贫苦的老夫妇,靠着伐竹为生。一天,老爷爷从砍开的竹筒里竟然发现了一个可爱的女婴。老两口给她起名“竹林公主”。
一百天就长成大姑娘的竹林公主容貌美丽,倾国倾城,引来无数男性求婚。其中有三位最优秀,在老爷爷的劝说下,竹林公主答应嫁给能寻得她喜爱的宝物的人。结果三个人都失败了。
后来,皇帝也想凭借权势强娶,但也遭到竹林公主的拒绝。
最后,竹林公主在这群茫然失措的凡人面前突然升天返回了月宫。
总之,这是一个聪颖、孤高、脱俗、孝顺的姑娘,抛弃世俗,重返月宫的故事。
这个故事脱胎于日本最早的物语作品《竹取物语》。
所谓“物语”,指的是用汉字、日本假名写成的传说、故事、传奇之类的小说。
“物语文学”产生于日本的平安时期。古代中日政治、文化的交往始于七世纪。中国的思想和文化随着交流大量地传进了日本,在文化方面,形成了所谓的“唐风文化”。
在那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日本的学者们创造了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学。从此,这种文体的文学逐渐取代了汉文文体的文学,为“物语文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竹取物语》便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绘本《竹林里的青蛙公主》由日本当代著名的和歌诗人俵万智担纲文字编写。这位日本最受欢迎的文字魔法师,用她精彩凝练、道尽人情曲折的优美语言,让属于图话书的语言点亮了这个古老的故事,将这个日本经典的物语故事变成了绘本。
俵万智(たわら まち)
(1962年12月31日 - ),日本和歌诗人,也是当代影响力最大的和歌诗人。24岁时,她出版的第一本歌集《沙拉纪念日》畅销全日本,销售超过将近280万册。一度成为社会现象,引起日本上至80岁的老翁,下至十六七岁的少女,都拿起笔来写起短歌。
代表作有《沙拉纪念日》、《巧克力革命》、《小熊维尼的鼻子》等等,在日本极受欢迎。
据说俵万智两岁时就表现出了文学天赋,每天都让妈妈给她读图画书,几乎是反复读同一本民间故事的图画书,大约听了几百遍。三岁时的某一天,俵万智虽然不识字,却看着画儿把整本书的一字不差地复述了下来。
《源氏物语绘卷》是日本12世纪著名的故事连环画,虽然流传至今仅存19幅,但它在日本大和绘史上仍不失霸主地位。
《源氏物语绘卷》局部
《竹林里的青蛙公主》精湛的绘画技巧继承了《源氏物语绘卷》的特点,每幅画都以工笔画法精心绘制,构图上采用了从上向下斜视的透视方法,可以透过画面看见屋内的情景。
《竹林里的青蛙公主》内页
每幅画的主色调是依照主题而设计,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及场面采用了不同的色彩。将日本千年来的审美精髓,凝聚于方寸之中,翻页间即可尽览东瀛之美。
《竹林里的青蛙公主》里的青蛙形象,来源于日本国宝级漫画《鸟兽人物戏画》。
《鸟兽人物戏画》创作于日本11世纪,是日本有最古老漫画之称的国宝级作品。现收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被认为是日本漫画的起源。
《竹林里的青蛙公主》在人物形象上吸收《鸟兽人物戏画》的幽默精华,继承了戏画中以青蛙作为主人公的创作思路,整本绘本由青蛙扮演各种角色,表情嬉笑怒骂,动作惟妙惟肖,是一部看了就会笑的幽默杰作。
《竹林里的青蛙公主》是画家斋藤隆夫历经五年时间绘制而成。二十四幅画面细致生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
比如这幅月宫里的人乘云而降,与两千名士兵对峙的画面中,屋顶上密密麻麻的青蛙,是斋藤隆夫戴着修钟表的放大镜,一笔一笔描画而成。如果仔细看,会发现每一只青蛙的体态、表情都各不相同。
看着这些恢弘的画面,感叹五年时间画成已经算快的了好吗。
《竹林里的青蛙》里的许多情节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一脉相承,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佛教故事的基础上加工组织而成的。
比如,竹林公主升天回到月宫,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我国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相通之处。
西汉古墓马王堆墓出土的帛画里就有嫦娥奔月的图案,可见这个故事在西汉时期就已盛传。这些神话故事随着记载它们的典籍传入日本后,为当时的日本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竹林公主让车持皇子找来蓬莱的玉枝。蓬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在渤海上的仙境。车持皇子编造去找“蓬莱玉枝”时的惊险过程,早在《列子•汤问》中就有记载:
蓬莱山“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
作者自如地运用了有关蓬莱山的传说。
大伴御行取来龙王头上的珠子。龙王头上的宝珠。
《庄子•杂篇》列御寇曰:“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这些情节的描绘,可以在孩子们脑海中确立起基本的“比较文化”的概念,激发他们探求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共性的兴趣。
🔚
2016-10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让孩子在优质阅读中感发身心,
亲近、探索、进入人文的世界,
成为终身阅读受益者。
长按2秒,即可关注
商业合作或投稿:1480368982@qq.com
转载:联系后台 | QQ群:550728035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