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是为了让人们摆脱奴役,而非向现实低头

给孩子 2022-06-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季风书园 Author JiFeng Bookstore

九月又逢开学季。


而今年的开学颇不平静。前有“开学第一课”的争论,后有菜小贵小、民办公办之争;功利取向的应试教育沉疴犹在,教育公平的问题又浮出水面。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


或许如西塞罗所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好的教育,应该带着一种人文主义的价值和理想,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下面的几本图书,愿与你一起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


文章来自“季风书店”(ID:jifengbookstore)


Part 1 何为教育


01

《爱弥儿》

[法] 卢梭 / 李平沤 / 商务印书馆 /  2011-7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让·雅克·卢梭前后构思二十年、撰写了三年才最终完成。这部著作首次出版不久即被法国议会宣布为禁书而加以焚毁,作者也被法国政府通缉。但是,这部著作经受住了严酷的检验,也得到了更高的荣誉。更有人说《爱弥儿》是西方世界在柏拉图《理想国》之后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此书对后世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教育理论都可以在这《爱弥儿》中找到根源。例如,关于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革命的,近年来在中国盛行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亦发端于这本《爱弥儿》。


02

《民主与教育》

[美] 约翰·杜威 / 薛绚 / 译林出版社 / 2012-11


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03

给教育燃灯》

傅国涌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3-3


本书旨在介绍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这还是国内第一次系统的研读、回望民国教育。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多元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观,细致再现了民国教育思想的美丽景观,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民国教育的整体风貌,澄清我们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而且有助于我们思考许多当下教育的症结。


Part 2 我们的教育会好吗?


01

功利教育批判》

[美]玛莎·努斯鲍姆 / 肖聿 / 新华出版社 / 2017-5


在这本书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和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指出,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在世界很多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地想推动经济发展,许多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这种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已经腐蚀了青年人质疑权威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他们处理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缺失对社会和世界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抵制将教育降格为赢利的工具。相反,我们应该将教育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成为对他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有责任心的公民。


02

统治与教育 : 从国民到公民》

徐贲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16-1 


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人类一种饮食一样自然的需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不是为了让统治者能更方便、更随心所欲地统治他们。


现代的国民教育,当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时,可以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当它是专制统治的臣民教育或党民教育时,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我们关注国民教育,期待的是第一种,警惕的是第二种。


本书关注三种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基本“政体原型”:古典共和、现代民主共和、现代专制或极权。我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政体区别,如何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国民教育。


03

《吾国教育病理》

郑也夫 / 中信出版社 / 2013-9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04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邓康延 / 新星出版社 / 2014-11


邓康延先生及其团队的几位编导,在纪录片《盗火者》拍摄之后,用文字的形式沉淀充实了这一话题,编写了这部书稿,书中使用大量照片并借用记录影像语言,直面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希望,对纪录片中未能尽现的故事情节、嘉宾访谈及制作者的亲历感受拾漏补遗,使本书兼具文字的厚重和影像的生动。


书中重点涉及教材改革、在家上学、农村职业教育、华德福教育、课堂改革、公民教育、大学改革等社会极度关切的教育话题。不仅给出现况的真实描述与专家学者的观察和意见,更关注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盗火者”,试图让读者了解那些奋斗在教育改革第一线的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理念、实践和困惑。



Part 3 如何与他们平等的交谈?



0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12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本次重版,“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02

《亲爱的安德烈 :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龙应台 / 安德烈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3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那一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03

关于《纳尼亚传奇》的那些事

给孩子们的信

[英]C.S.路易斯 / 余冲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12

这是一位老人写给孩子们的信札。


这位老人因为写了童话《纳尼亚传奇》,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孩子,不分地域,不分种族……雪片一样的书信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位老人。他的名字叫:C. S. 路易斯。就这样,路易斯开始了与无数个小读者的漫长通信。


《关于<纳尼亚传奇>的那些事》收集了97封C. S. 路易斯给孩子们的信,这些书信大都围绕《纳尼亚传奇》的话题展开,时间跨度20余年,直到路易斯去世的前一天,这些信未曾中断。路易斯以他纤敏柔细的心,默默地搭建着一道道通往孩子们心灵的桥,也让孩子们走进自己的心灵。


04

《季风青少年哲学课》

刘擎 / 蔡文菁 / 钱立卿 / 陈勇 / 武云 / 施璇 / 冷欣 / 高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7


教育原本是要释放心性、更新观念、追寻真理,赋予人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但是我们被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填塞得满满的,这些有形的东西形成一个无形的幕布,我们很难突破它去探求未知的领域,因为幕布下的我们已经渐渐失去了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力,而哲学就是引导我们以思辨的态度对待习以为常的正确,这是哲学的价值,更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 上海季风书园总经理 于淼


来自上海季风书园的青少年公开课,不提供哲学入门,而是把哲学还给孩子。本书共分为八讲,主题涉及自我、生命、心灵、爱和科学等,由上海季风书园邀请的八位来自上海高校的哲学教师担任主讲。他们结合当下的中国语境,针对青少年的知识和心理背景,将经典的哲学命题循循善诱地展开,开启一趟趟有趣的智慧之旅。

🔚

这三十本书,改变了我的教育观
台湾作家张大春:两岸三地的语文教育都有问题

关于教育,这6个TED演讲不可不看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