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的地球,召唤和牵引属于人类未来的孩子

小盐 给孩子 2022-09-14


《流浪地球》热映,刷新了所有人对中国电影的一贯印象,也让2019成为“中国科幻元年”。在此之前,打开电视,看到的不是古装、穿越、宫斗,就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悠久古老的历史给了我们夸口的资本,似乎也将我们的想象力永久地羁绊于已然永久湮灭的历史之中,美国电影已经将地球毁灭了n次,中国人的想象力却一直在历史图景和现实图景中兜兜转转。而这一次,因为《流浪地球》,世人终于看到了中国人面对未来的恢弘想象力。



《流浪地球》的剧情是这样的:近未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

冰封的国贸

木星的引力在捕获地球的大气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备受好评的同时,也吸来了不少黑粉:一万两千个行星发动机,推着地球离开太阳系——这剧情设定是不是太异想天开,太脱离现实?


甚至有网友表示,这不是硬科幻,而是硬要科幻。


这似乎不需要讨论,以人类目前能掌握的化石燃料技术,《流浪地球》里这么疯狂的星际航行完全是异想天开。(《流浪地球》里已经使用了重核聚变技术,但人类至今连可控氢聚变技术都没掌握。可控氢聚变在二战后就开始说了,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无法实现,连可靠的实验室实现都没有。)


但是,所有地球人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太阳作为我们的生命之源,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总有一天,它会步入老年期,到那时,随着太阳能量衰减体积膨胀,如果地球还在现有轨道上运行,它将难逃被彻底吞噬的厄运。

 

尽管这个时限可能长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年,但远未来,也是未来之一种。


所以,作为科幻作家,刘慈欣不会假装岁月静好,未来光明,他告诉我们:不包括星际航行的那种未来,不管地球上多么繁荣,都注定是一个黑暗的未来。人类必须走出太阳系,这样才能获得新的生存空间,避免毁灭,不断进化。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但是,我们首先得具有这种意识,这就是科幻的意义。

 


 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只会越来越真实

 

去年,刘慈欣和另一位华语科幻界大腕韩松一起为孩子们编选了一本《给孩子的科幻》,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刘慈欣说:

在传统的阅读中,孩子们接触比较多的幻想文学应该是童话,但童话的幻想是注定要破灭的幻想,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童话破灭的过程,我们在成长的岁月中渐渐明白,动物不会说话,植物没有灵魂,石头和河流也不会有生命。但科幻却不同,科学幻想走着一条与童话幻想相反的路,如果孩子们读过科幻,随着他们的成长,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变得越来越真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想象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给孩子的科幻》内文插画


将刘慈欣带入科幻世界的是凡尔纳的小说,这位生于1828年的“科幻小说之父”,他的小说如今看来,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预言书,因为其中的许多幻想历经多年,如今已经大多变为现实。

 

1865年,儒勒凡尔纳写了《从地球到月球》,104年后,阿波罗号成功登陆月球。

▲  《从地球到月球》

 

1869年,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里设想了潜水艇“鹦鹉螺号”。后来,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就用了“鹦鹉螺号”这个名字来纪念他。

▲《海底两万里》


1889年,凡尔纳在小说《2889年 一个美国新闻记者的一天》中写到视频通话技术,书中的美国报界企业家到欧洲去旅行,他可以在巴黎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他留在纽约的妻子正在晨妆,进早餐,跟她交谈——这项技术对21世纪的我们来说早已稀松平常,但在他的年代完全是天方夜谭。


被凡尔纳在小说中成功预言的技术还包括直升飞机、电视、火箭、人工降雨……


事实上,成功预言了未来的科幻作家远不止凡尔纳,还包括H.G.威尔斯(预言了原子弹的诞生)、克拉克(预言了智能手表和远程办公)。甚至刘慈欣的某些预言,比如1999年在短篇小说《微纪元》中对基因改造人类的想象,已经在去年底贺建奎团队编辑人类婴儿基因后初阶段变成了现实。

《给孩子科幻》中选录的《微纪元》

2018高考 全国卷III 语文阅读题


所以,我们认为不可能的未来,可能会因为科技的突破而在不久的将来就变成现实。而科幻小说只是描述了这众多可能性中的一小部分。


在现实的蚕食下,科幻正在变得越来越现实,而现实也变得越来越科幻。


宇宙的冷酷真相,要让孩子知道吗?


好的科幻,能让人不受限于空间,畅游在无限的广度,看到宇宙的浩瀚,个体的渺小,敬畏头顶灿烂的星空。但因为探讨的是宇宙和人类的终极问题,所以免不了谈论死亡、人性、残酷、真相等。所以,很多家长会担心,这样的故事是否适合给孩子看。


对此,刘慈欣的回答是,儿童文学不意味着只把温情的、美的东西展现给孩子,也要用儿童文学的角度去给孩子展示生活的真相。像《给孩子的科幻》中的第一篇《冷酷的等式》,虽然残酷,但展示的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宇宙中的真相。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未来世界,一个宇航员驾驶急遣飞船,向沃登星球上的探险队送出高热血清,如果药物不能及时送到,星球上的六个探险者都会没命。


在飞行途中,宇航员发现了偷渡者——一个只有十八岁、对宇宙规则一无所知的小女孩,她想搭便车去那个星球看她的哥哥。


不幸的是,小飞船的燃料只能支持飞船到达目的地,而女孩的存在使得飞船超重,燃料过分消耗。如果不及时解决,飞船就没有足够的燃料在飞到沃登星球时进行减速,到时飞船会坠毁,所有的人包括飞行员、小女孩,以及六位探险者都会死。


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两个选择:

1、把小女孩扔出飞船,这样小女孩一人死,宇航员和六位探险者活。

2、带着小女孩,但结果是八个人都会死。


最后,宇航员做出了第一个选择。

作者也知道我们会困惑故事为什么要这么残酷,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他写道:

这女孩不懂得,自然力不带仇恨,也没有恶意,却能够残杀一切。

死亡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件可能无法和孩子开口的大事,是悲剧,但在科幻里不是。

不管时间跨度有多长,人类也好,地球也好,都会有灭亡的一天,这不是悲剧,是自然规律。在所有文学体裁中,只有科幻文学能描写这个规律,别的文学做不到。科幻文学描写末日的时候不是以悲剧的心态描述的,它描写的只是一个必然要到来的时刻。

而引导孩子通过这些故事去思考这些哲学命题,对提升思维力有着极大的裨益。


硬核科幻,孩子看得懂吗?


在科幻文学中,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科技新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都可以成为小说的内容,像三体,光涉及的物理前沿理论就有量子力学、相对论、弦论等,有时成人也需要一定的理解力才能读懂,孩子真的能理解吗? 


作为硬核科幻的代表,刘慈欣在编选《给孩子的科幻》时,选入的篇目也多侧重于描述科技创造新世界的作品。在序言中他对此回应说:

以往有一种误解,认为科幻小说中的科技内容可能构成小读者的阅读障碍,有时候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另一方面,由于孩子们的思想未受到成人的种种僵化经验和教条的束缚,反而更容易接受一些有悖于常识的科学理论,而超越常识正是现代前沿科学的一大特点。

这就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越是现代的和前沿的科学理论,如量子力学中微观世界的诡异现象等,孩子们反而比成人更容易接受。


认识到未来的无限广阔,并借助科技的进步去开拓出意想不到的未来,这种科幻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孩子们的世界观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让创新成为他们思维的常态。

HOT RECOMMEND

/荐/读/

《给孩子的科幻》

刘慈欣 韩松 编选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8-10-31

🔚

北岛 x 刘慈欣 x 韩松 x 戴锦华:“未来”迫在眉睫,科幻已成为应用文
刘慈欣: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会越来越真实

刘慈欣获克拉克奖致辞:想象力是人类之于AI的唯一优势

韩松: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有科幻相伴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给孩子的科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