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者才能爱人 | 给孩子的哲理
不知从何时开始,因为“520”“521”可以谐音为“我爱你”,5月20日和21日成为了“网络情人节”(又名“表白日”“求爱节”)。在这样一个人造的节日,不妨去看看哲学家们如何看待“爱”。
©Saul Steinberg
爱情是上苍给人的最高恩赐
| 柏拉图 |
柏拉图
(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
生于雅典,希腊大哲学家,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奠基者,他建立的世界二分模式支配了西方哲学两千年之久。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二十岁时改变志向,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他离开雅典,去麦加拉、意大利、埃及等地游学。四十岁回到雅典,创立学园,自己担任园长,同时从事写作,直到八十岁去世。他的主要哲学学说是理念论,认为由抽象概念构成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影子。
——周国平
✨ 爱是最古老的神,是诸神中最光荣的神,是人类一切善行和幸福的赐予者。
✨ 我们不要害怕迷狂,不要被那种论证吓倒,认为神智清醒就一定比充满激情好。这种论证要想说服我们就还得证明另一点,这就是爱情并不是上苍为了爱者和被爱者双方的利益而恩赐的。我们要证明的正好相反,这种迷狂是诸神的馈赠,是上苍给人的最高恩赐。
✨ 一切行为就其本身来说并无好坏之分。行为的方式正确,做得好,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好的,但若做得不好,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坏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爱,因为值得敬重的或高尚的并不是爱这个行为本身,而只有在爱神的推动下,我们高尚地去爱,这个时候爱才是值得敬重的或者是高尚的。
✨ 雅典的法律规定,过分迅速地接受情人是不道德的,在此之前应当有一段时间间隔,人们一般认为这是最有效的考验。第二条规定是,出于金钱或政治上的考虑,或者害怕受到威胁而委身于人是不道德的,简言之,年轻人在各种好处的诱惑下接受爱情是不道德的。
✨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寻求与自己相合的那一半。男人作为切开的阴阳人的一半当然就会受到女人的吸引,而作为切开的阴阳人的一半的女人也一样,也会追求男人。凡是由原始女人切开而来的女人对男人则没有多大兴趣,只眷恋和自己同性的女人,这就是所谓女同性恋者。凡是由原始男人切开而来的男人是男人的追随者,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和男人交朋友。我们本来是完整的,而我们现在正在企盼和追随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全体人类的幸福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实现爱情,通过找到自己的伴侣来医治我们被分割了的本性。
✨ 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中,又在灵魂中。
✨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育能力,既在身体方面,又在灵魂方面,我们长到一定年纪,我们的天性就会催促我们生育。丑不能加速这种生育,只有美能够。人的生育是神圣的,可朽的人具有不朽的性质,靠的就是生育,但它不能在不和谐的事物中实现。丑与神圣不能和谐,而美与神圣完全相配。所以在生育过程中,美是主宰交媾和分娩的女神。
©Saul Steinberg
家庭、亲情和爱情
| 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年,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他曾经担任亚力山大大帝少年时代的老师,共三年。从四十九岁开始,他在雅典创立自己的学园,主持十三年,直到受控告逃离雅典,不久后去世。因为他喜欢一边散步一边教学,他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关于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有两点比较重要。其一,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讨论了他之前几乎所有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并且对自己的老师柏拉图思想进行了批判。其二,他是第一个用学者的方式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分门别类的学科体系。
——周国平
🌟 丈夫和妻子间的爱似乎是自然所予的,与需要政治相丈夫和妻子间的爱似乎是自然所予的,与需要政治相比,人自然更需要配偶。因为家庭先于城邦并且更加必需,而繁殖后代为各种动物所共有。
🌟 爱是某种活动,除了爱的活动外,没有其他目的,相反,它就是目的。在某种意义上,父亲总是更主动地活动,因为儿子是他的某种创造物。我们看到,这种情形在其他方面也如此;因为一切人对自己的创造物都有某种亲缘感。所以,父亲对儿子有如对自己的创造物一样,有某种亲缘感,这种情感被追忆和期盼引导。因此,父亲爱儿子甚于儿子爱父亲。
🌟 生育者把后代当作自身来爱,孩子是出于自身,而与自身相分离的自身。孩子爱双亲,则把他们当作自身的来源。
🌟 爱就是愉悦,但被爱则不是;因为被爱不是被爱者的活动,爱则是爱者的活动,而且,爱只存在于生物中,被爱还存在于非生物中;因为非生物也被爱。
🌟 视觉上的快乐是恋爱的起点,没有形象上的诱惑就不会有恋爱。不过,有时候有了形象上的快乐,也不见得会恋爱。而只有不在一处的时候就痛苦,总是见面的时候才快乐,这才是恋爱。
🌟 在不是基于直接的相互作用的各种友爱中,会出现许多的彼此指责,而且,不容易看出公正。在情爱方面,就有这种情形发生,因为甲方追求乙方是作为与之共处的快乐人,但乙方追求甲方有时则是为了有用,而且,当情爱停止时,一方变化了,另一方也变化,那时,他们就计算着用什么偿付什么。
©Saul Steinberg
自爱者才能爱人
🌟 有人把那些多占钱财、荣誉和肉体快乐的人称为自爱者。这些东西,也确为许多人所追求,被看作是至高存在而朝思暮想,因此而你争我夺。多占这些东西的人都沉迷于欲望之中,沉迷于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大多数人是这类人,谴责这样的自爱者是公正的。然而,如若所向往的是做公正的事或者节制之类的德性,想使自己高尚而美好,这种人似乎是更大的自爱者,他分配给自己的全都是最美好的东西,他顺从自身的主宰,从不违拗。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爱者,完全不同于应受谴责的那一类人。
🌟 善良的人,应该是一个热爱自己的人,他做高尚的事情,帮助他人,同时也有利于自己。邪恶的人,就应该不是一个爱自己的人,他跟随着自己邪恶的感情,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他人。
🌟 一切与友谊相关的事物,都是从自身而推广到他人。一个人是他自己的最好的朋友,人所最爱的还是他自己。
🌟 每个人最是他自己的朋友,而且,还把它用作判断他对其他朋友的友爱的标准。
🌟 这种对自己的友爱只存在于好人中。因为只有在这种人中,灵魂的部分才彼此不冲突,处于良好状态。坏人不可能是自己的朋友,因为他总是和自己斗争。
🌟 善良人愿意与自己做伴,并且以此为乐。过去的回忆使他欣慰,未来的美好希望使他愉悦。思辨问题充溢着他的思想。他比谁都易于感受快乐和忧愁,他无时不在快乐和痛苦,而不是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因为他从不后悔。
🌟 那些邪恶之人总想与人结党成群,逃避他们自己。因为在与他们自己相处的时候,他们就会回忆起许多坏事,并且想到同样的未来。如若和别人在一起,他们就会忘记这些。由于并无可爱之处,所以他们也感受不到对自己的爱。
🌟 一个恶人,由于没有可爱之处,对自己并不会友好。既然这种情况是极其悲惨的,我们就应尽力避免邪恶,行为善良。这不但会使我们和自己友好,也能使我们和别人去做朋友。
🌟 别人的生活和知识不能取代自己的生活和知识,自己感觉和认知的东西才合乎情理地更值得向往。
©Saul Steinberg
自爱和博爱
| 让-雅克·卢梭 |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年)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出身贫寒,少年时当过学徒和仆役,青年时当过家庭教师,一生主要靠抄乐谱为生。自学成才,38岁应征论文《论科学和艺术》获奖,在知识界初露头角。此后出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著作,成为政治学经典,对法国大革命有重要影响。50岁出版《爱弥儿》,成为教育学经典。卢梭个性鲜明,情感丰富,人品正直,晚年著两卷本自传《忏悔录》,坦陈生平是非。因思想激进,受教会迫害,长年流亡,又因气质敏感和患妄想症,法国思想界决裂,在贫困和孤独中离世。
——周国平
©Saul Steinberg
✨ 我们的种种欲念的发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生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
✨ 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由于每一个人对保存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我们第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生命。
✨ 自爱心所涉及的只是我们自己,所以当我们真正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满意的;然而自私心则促使我们同他人进行比较,所以从来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有满意的时候,因为当它使我们顾自己而不顾别人的时候,还硬要别人先关心我们然后才关心他们自身,这是办不到的。可见,敦厚温和的性情是产生于自爱,而偏执妒忌的性情是产生于自私。因此,要使一个人在本质上很善良,就必须使他的需要少,而且不事事同别人进行比较;如果一个人的需要多,而且又听信偏见,则他在本质上必然要成为一个坏人。
✨ 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是人类的正义的本原。
✨ 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得到它的根柢的。
©Saul Steinberg
论爱情
✨ 爱情的缠绵完全是从舒适宁静的生活中产生的,激烈的运动将窒息一切温柔的情感。
✨ 我承认爱情是空幻的,只有情感才是真实的,是情感在促使我们去追求使我们产生爱情的真正的美。有人说,这种美在我们所爱的对象的身上是不存在的,它是因我们的错觉而产生的。啊!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可以不那么热烈地把我们所有的世俗的情感奉献给这个想象的模特儿呢?
✨ 在爱情上,对人的爱是专属的,如果有一次对另外一个人表现得更亲切,就会伤害感情的。一个敏感的男人,宁可单独一个人受女人的恶劣对待,也不愿意同其他的人一起受她的恩爱。
✨ 爱情是排他的,是希图对方偏爱自己的。它同虚荣的区别在于:虚荣是只向对方提出种种要求而自己却什么也不给予对方,是极不公平的;反之,爱情是向对方提出了多少要求,而自己也给予对方多少东西,它本身是一种充满了公平之心的情感。
✨ 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使人信任的;一个诚实的人是不会单单爱而不敬的,因为,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
©Saul Steinberg
《给孩子的哲理》
周国平 选编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2月
拜访西方两千年中最有智慧的头脑,和他们一起对话,为成长答疑解惑
周国平精心选编并撰写导读
36本哲学经典,26位哲人
一本系统的哲学启蒙之书
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一个自觉的思考者和践行者
🔚
当孩子发出“天问”,谁来解惑?| 周国平《给孩子的哲理》面世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