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评分9.2,被刘慈欣誉为“人类想象力天花板”的神作!(附资源)

戴锦华 给孩子 2022-09-14

1980年,一位叫刘慈欣的年轻人,读了一本当时很“地下”的书,此后便离开了池塘,看到了大海。


“我读完后出门仰望星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神秘。这以后,星空在我眼中是另外的样子了。”


刘慈欣看的书,就是自认改变了其一生的、西方科幻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写的《2001太空漫游》


现在,成名后、读了大量科幻作品的大刘,仍把这部《2001太空漫游》视若珍宝。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能超越当初把我吸引到科幻领域的《2001太空漫游》”。


1968年,著名导演库布里克把这部科幻杰作搬上了大银幕,用142分钟预言了人类50年科技文明的发展线,成为当代科幻片的开山鼻祖、教科书式的典范。


2020年12月1日,中国“嫦娥五号”成功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并成功采集到月球岩石和土壤。在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重温《2001:太空漫游》这部科幻经典,相信会给我们更多启迪和思考。

本文摘编自《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编著,活字文化出品

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上映时间:1968 年

导演:斯坦利· 库布里克

编剧:斯坦利· 库布里克、阿

瑟· 克拉克

主演:凯尔· 杜拉、威廉· 西尔维

斯特、加里· 洛克伍德

主要奖项:第41 届(1969)奥斯卡金

像奖最佳视觉效果,第22 届(1969)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最佳艺

术指导和最佳原声


太空、人类和宇宙星辰

太空是什么?一个世纪以来, 科幻作家试图在科学家不得不止步的地方凭想象反复描绘, 太空题材的科幻电影也带来了无数视觉奇观。


其中, 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是英国科幻作家阿瑟· 克拉克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以及库布里克执导的同名电影,他们用一种哲学的、充满细节和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太空的思考。


电影《2001:太空漫游》拍摄历时四年, 完成于1968 年, 它的情节既简单又晦涩, 时间线索从远古的人猿跳跃到幻想的未来2001 年。


故事从一块黑方石讲起:在干涸空旷的土地上, 两群人猿争夺一处水源, 落败的一方某天黎明时突然发觉身旁多了一个硕大的、神秘的黑色方石。


在惊慌地触碰它之后, 他们中的一个偶然领悟到了“武器”的力量——他发现了动物棒骨的用途。


于是,在另一次交锋中,拥有了武器的人猿群体以极大的优势击杀了竞争者, 夺回了水源。胜利者抛起的动物棒骨在空中旋转,影像演变为一架环绕地球飞行的核装置。


故事由此过渡到第二个段落。一场关于瘟疫的谣言引出了真正的秘密, 即在月球上, 磁场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发掘, 来历不明的黑方石随之再度现身。


在人们的好奇注视与碰触中, 方石突然引发了尖锐的、令人不解的噪音, 场景也随之转换, 引出了影片的第三个段落。


一架执行“木星计划”的飞船在太空中飘移, 两位宇航员大卫和弗兰克的日常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飞船的人工智能哈尔(HAL9000)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失误。


宇航员检测了被哈尔认定为即将失效的部件,却发现它完好无损。两人对哈尔产生了怀疑, 商议将它关闭。


却在这时, 靠唇语读出自己命运的哈尔决定先下手为强, 设计将弗兰克骗出飞船杀死后, 又把去寻找弗兰克的大卫关在舰门之外, 同时, 哈尔关闭了飞船上三名科学家的冬眠舱, 悄无声息地杀死了他们。


大卫最终强行突破进入飞船, 进入主控室手动关闭了哈尔, 也由此得知了真相:哈尔得到了两个指令, 一个是关于行程的目的,


 另一个则是这个目的向两位宇航员保密。因此,出于对宇航员的怀疑, 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 人工智能哈尔做出了极端的选择。


重新获得飞船掌控权的大卫继续飞向木星, 却遭遇了一块横亘在行星之间的巨大的黑方石, 它与之前的两块三边比例一样, 只是尺寸上放大了许多倍。


大卫被黑石吸入了一个异度空间, 在封闭的房屋中度过了孤独的一生。在临终之际, 黑石又出现在了他的床前, 镜头反打, 年迈的大卫转瞬变成了襁褓里的小婴儿。


影片在一个诡异的画面中终结:蜷缩在透明膜中的巨大婴儿在太空中缓缓旋转身体,注视着蔚蓝色的地球。


被预告了的“未来”:大量科技细节


电影《2001:太空漫游》最迷人之处在于, 它展示了壮阔瑰丽的太空影像, 展现了大量充满想象力又经得住推敲的科技细节。


我们看到, 巨大的宇宙飞船飘浮在深邃的太空中, 远古的类人猿争夺水源, 笔在飞船零重力环境中悬停, 宇航员在环形舱里跑步, 飞船“乘务员”迈着奇怪的步子“飞檐走壁”,


此外,还有可视电话、人造太空餐、触摸屏、声纹身份检测等。


在屏幕上充斥着数字特效的今天, 我们并不陌生这样的影像, 甚至会觉得这样的“展览”未免有点小题大作。


然而, 回到特效技术远不发达、视觉效果依赖美工师手工制作、依赖摄制技术与装置的20世纪60 年代, 这样充满想象力和未来感的画面, 极大地向我们展示了电影那种近似于魔术的独特魅力。


影片完成于人类登月的前夕, 面对着人们对太空的热烈向往与紧张期待, 面对着被万众期待的登月计划,库布里克与阿瑟· 克拉克都将科技的真实性看作他们作品的第一要务,“纪实”式地展示一个被预告了的“未来”。


太空看上去神秘遥远, 可是在人类的雄心中又触手可及, 这种矛盾情感在影片中直接被翻译为了一种声音上的策略:它用交响乐(《蓝色多瑙河》《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来诠释太空。


同时, 影片开拓了许多被继承下来的“太空声音”, 比如太空舱门的开启、太空中的静谧与宇航服中的呼吸声等。


或许你会觉得《2001:太空漫游》并不好懂。你是对的:影片一多半时间没有对白, 情节跳跃极大、缺少过渡, 叙事节奏缓慢, 最后大卫在进入黑方石的段落中,更是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遭受双重刺激长达十多分钟。


可是, 影片的有趣之处也在于此。在习惯了好莱坞常规的舒适、喋喋不休的流畅叙事之后, 像这样依靠剪辑和画面来展示故事的方式, 难道不会更加让我们安静下来,去思考那个神秘黑方石的意义, 思考太空, 思考我们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吗?


关于导演:好莱坞“体制内的天才”


斯坦利· 库布里克1928 年7 月26 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一个奥地利移民家庭,13 岁时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部相机,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后来在Look 杂志担任了几年专职摄影师。1947 年, 他考取了飞行员的执照, 不过这却导致了他后来拒绝乘坐飞机。


1950 年他开始了拍摄电影的尝试, 自编自导了一部短片《拳赛之日》, 此后便日益沉浸于电影事业之中。


1960 年受邀拍摄《斯巴达克斯》, 虽然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口碑, 但他对这次缺少操控权的导演经历并不满意。后来他移居英国,并在1962 年的《洛丽塔》的拍摄中重新获得了影片的最终剪辑权。


《奇爱博士》(1964)、《2001:太空漫游》(1968)、《发条橙》(1971)三部影片被称为“未来三部曲”, 为库布里克的导演生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奠定了他的影史地位,也直接地展现了他的思考与创作风格。

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


此后, 他的导演才华与影响力在1980 年上映的《闪灵》与1987 年上映的《全金属外壳》中进一步展现。


1999 年3 月7 日, 库布里克因心脏病发去世。


作为一位导演, 库布里克可以驾驭多种题材, 并且总是尝试不同的拍摄风格与拍摄方式, 追求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视听效果, 希望借助电影表达一些重大主题, 因此他的一生毁誉并置。


在世界电影史上, 他被称为继希区柯克后的又一位好莱坞“体制内的天才”

儿时库布里克


影片背景:拍摄于人类登月的前夕


在拍摄完《奇爱博士》之后, 库布里克开始寻找他的“优质科幻小说电影”, 决定和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瑟· 克拉克合作。


而在当时, 被冷战激发的太空竞赛,在60年代达到了高潮, 先是50年代末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个登陆月球的探测器, 紧接着,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开始实施载人登月计划, 并在1969 年由阿波罗11 号宇宙飞船完成了这一计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库布里克开始于1964 年的拍摄计划, 十分自然地选择了太空探索的主题, 而它完成的时间——人类登月的前夕——也令其别具意义。


在影片的风格上, 时代的氛围让它痴迷于科技感的营造, 追求视听上的真实感, 刻意展示了许多关于未来的科技细节想象。


阿瑟· 克拉克后来回忆说:

“书写故事主轴时, 库布里克跟我在这个太空时代的黎明初始时刻所面对的, 是可靠性的问题, 我们希望创造出写实、说得过去的故事,不会因为往后几年的发展就变得过时。”


深入思考


蒙太奇手法在《2001:太空漫游》中十分突出, 例如抛起的棒骨和核装置之间的拼接,你认为它达成了怎样的效果?


拓展观读

图书

《 我是怪人,我是独行者:库布里克谈话录》

吉恩 · 菲利普斯编著, 顾国平、张英俊、艾瑞译

 新星出版社,2013 年。


影片

《地心引力》

阿方索· 卡隆导演

2013 年。


冷知识

1. 人工智能哈尔在被关闭的时候, 唱了一首Daisy Bell , 它的灵感来自贝尔实验室1961 年由电脑音乐大师麦克斯· 马修斯在当时最先进的IBM704 上制作出的第一首由电脑模拟人声演唱的歌曲。阿瑟· 克拉克在参观贝尔实验室时听到了这首歌后大为震惊,后来将它纳入了《2001:太空漫游》之中。


2. 库布里克为了让那支在飞船上悬停的笔看上去更真实可信,和特效人员一起试了好几个月, 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 最后库布里克用了非常简单直接的方法, 就是用当时刚发明的双面胶把笔固定在玻璃外罩之中, 然后让它在摄影机之前悬吊着拍摄。


相关阅读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丛书:“给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给孩子的电影》由当代知名人文学者戴锦华编选,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在编选过程中,戴锦华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除大陆以外,还囊括港台及海外的各语种影片。

《给孩子的科幻》

刘慈欣、韩松 编选

丛书:“给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三体》作者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天王”韩松,

从近万篇科幻名作中甄选篇目,撰写导读推荐语,

十五位风格、流派各异的科幻大师,星云奖、雨果奖得主代表作品,汇集经典新锐,引领读者进入科幻发展的线索,共享想象的盛宴。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看片方式

  1. 关注公众号“给孩子”

  2. 给这篇文章右下角点“在看

  3. 在公众号菜单栏内回复“2001太空漫游”

🔚

北岛 x 刘慈欣 x 韩松 x 戴锦华:“未来”迫在眉睫,科幻已成为应用文
戴锦华:电影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因它参与了我们生命的成长
戴锦华:好电影赋予孩子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戴锦华×毛尖:电影何以拉长我们短暂的生命?
北京市特级教师周群:面向未来,语文课要突破边界
刘慈欣: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会越来越真实
刘慈欣:我所有作品都是对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2019 会怎么样?科幻大师阿西莫夫35年前预言对了多少?
刘慈欣获克拉克奖致辞:想象力是人类之于AI的唯一优势
韩松: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有科幻相伴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