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莫扎特能提高智商”是智商税吗?
在265年前的今天,1756年1月27日,奥地利音乐大师莫扎特诞生。
4岁弹钢琴,5岁作曲,6岁开始欧洲巡演……作为音乐神童,围绕莫扎特的话题数不胜数,而最让普通人兴奋又迷惑的非“莫扎特效应”莫属。
1991年,法国医生阿尔弗雷德•托马蒂斯提出,莫扎特的音乐有助大脑发育。从此,托马蒂斯博士的“莫扎特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之后,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研究这位伟大的奥地利人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并得出了一系列脑洞大开的结论:莫扎特的音乐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增加牛奶产量,让发狂的狗狗变安静,甚至让母鸡下的蛋吃起来更美味……
“莫扎特效应”真的存在吗?该怎么看待“莫扎特效应”?
01
发表在《自然》上的“莫扎特效应”
199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劳舍尔(F. H. Rauscher) 博士等人在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大学生为被试,以三种方式开展他们的实验:播放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播放令人放松的通俗音乐、不向他们播放任何声音。实验进行10分钟之后,他们通过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中的折纸-剪纸(paper folding and cutting)、 图形分析(pattern analysis) 以及矩阵(matrices) 等任务的测试这些大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三组被试中聆听莫扎特奏鸣曲的一组的空间认知能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尤其是在折纸-剪纸任务上,并且,这种差异能够保持大约10—15分钟。
由此,劳舍尔等人认为,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引起短暂的空间认知能力的提高。劳舍尔等人认为,这是因为音乐加工与空间认知加工的神经网络有部分重叠。听音乐时,该神经网络被激活,使得随后的空间-时间任务的加工变得更容易,因而也就表现得更好。
6岁时的莫扎特
为什么劳舍尔等人会选择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这首作品呢?这是因为,这首作品从曲式、织体、旋律、声部关系和演奏技巧等方面都遵循了古典主义音乐织体上的整齐、简洁的特征,是整体协调和曲式结构平衡的完美结合。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
同时,双钢琴的演奏使得作品的两个声部交相辉映、此起彼伏,极大地增强了乐曲的紧张感和流动性。因此,研究者强调,虽然“莫扎特效应” (Mozart effect)的产生并不仅仅限于莫扎特的音乐,但也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够引起这种空间认知能力的提升,那些结构过于简单或重复性很强的音乐作品是起不到这种特殊作用的。
《钢琴上的莫扎特未完成肖像》
(藏于莫扎特博物馆)
02
支持“莫扎特效应”的研究不少
继“莫扎特效应”被提出后,劳舍尔等人又设计了一项新的研究。这次的实验仍以大学生为被试,并根据其在前测中完成的折纸-剪纸任务的表现将其平均分成无声组、音乐组和混合组。实验条件分别为静坐、聆听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和聆听内容不同的故事和旋律、节奏简单的音乐片段等,时长均为10分钟。
结果发现,那些在实验前测中得到8分或低于8分的被试在聆听莫扎特音乐后,实验第二天成绩就提高了62%,远远高于无声组的14%和混合组的11%。同时,该实验通过对混合组的研究还发现,混合组被试的空间-时间任务表现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既没有明显的提高,也没有明显的降低。
这进一步说明,那些旋律、节奏简单的重复性的音乐和故事对于个体的空间认知能力的改变而言并没有显著的作用,只有具有特殊音乐元素和组织结构的音乐才能对个体的空间认知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之后, 有研究者采用与劳舍尔1993年所做的研究相似的实验范式对大学生群体再次进行了研究,再次证实了聆听莫扎特音乐能够提高个体空间认知能力的实验假设。与劳舍尔的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发现聆听反复性的放松音乐相对于无声环境而言,同样能够提高被试的空间认知能力,但其影响小于聆听结构复杂的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为了进一步验证“莫扎特效应”在儿童身上是否存在,研究者们展开了与成人实验类似的实验研究。该研究的实验对象是被分为音乐训练组和非音乐训练组的4—6岁儿童。
研究发现,在闭目静坐、聆听莫扎特奏鸣曲和进行拼图谜版任务三种状态下,音乐组和非音乐组儿童在完成实验任务时的脑电图(EEG)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音乐组儿童在处理空间信息及完成空间时间任务的操作时脑电活动较弱,即音乐组儿童的大脑加工过程的效率更高。
还有很多类似的脑成像研究也证实了“莫扎特效应”的存在。例如,穆夫图勒(L. Muftuler) 等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聆听莫扎特音乐对空间认知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相比于听流行钢琴曲和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只有在聆听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时,被试的前额叶、枕叶和小脑等脑区才会出现激活,尤其是前额叶,即被试的前额叶、枕叶以及小脑等多个脑区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神经网络,而这个神经网络联结是与空间-时间认知活动所需要的脑区相重合的。
此外,由若绍韦茨(N. Jaušovec)和哈贝(K. Habe)组成的研究小组也相继针对“莫扎特效应”开展了实验研究。他们的研究证明了莫扎特的音乐的确能够通过激活与空间旋转任务相关的脑区而促进个体空间旋转任务的学习。
根据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莫扎特奏鸣曲之所以能够提升个体的空间认知能力是由于其减少了神经系统冗余的自由度,也就是说其减少和抑制了不相关的神经元的激活和相互影响, 或者说莫扎特音乐能够有选择地激活那些完成空间认知任务所需的神经元。
此外,还有研究者对学校情境中是否存在“莫扎特效应” 进行了研究,并证实了“莫扎特效应”的存在。
03
质疑“莫扎特效应”的研究也有不少
事实上,还有相当多的研究者试图复制出“莫扎特效应”但并没有成功。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斯蒂尔(K. M. Steele)等人就曾按照劳舍尔等的实验条件进行了重复性研究。实验根据被试在实验前测中的表现将其分为三个组,其实验材料分别为8分24秒的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同样时长的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的《变换的音乐角色》和无声状态,实验任务仍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中的折纸-剪纸任务。尽管这项研究重复了劳舍尔等人1994年所做实验的研究程序,但没有发现显著的“莫扎特效应”。
随后,另一项针对“莫扎特效应”的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由计算机控制的实验程序来检测其在聆听音乐和无声状态之后折纸-剪纸任务中的表现状况。该研究有两项有趣的发现:
(1)无论音乐作品的风格如何,相对于无声环境,那些结构相对复杂的音乐作品都能够提高被试的空间-时间任务成绩。
(2)与其说“莫扎特效应”是由音乐作品所诱发的,不如说其实际上是兴趣偏好的产物。因为,积极的情绪与认知唤醒度相关,而认知唤醒度又与完成空间-时间任务所需的注意、速度和坚持度有关。从这一角度来说, 所谓“莫扎特效应” 的产生很有可能只是一种与唤醒或情绪有关的结果。
还有一些研究也没有发现任何统计学意义上的“莫扎特效应”。这些研究的被试既有成年人,也有儿童。
还有研究者进行了大样本的相关研究,研究包含8120名10—11岁的六年级儿童。实验发现,在正方形拼图任务中, 三组被试的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折纸-剪纸任务中,聆听流行音乐的的小组表现好于其他两组,流行音乐导致了被试空间认知能力的提升。这再一次说明“莫扎特效应” 可能只是觉醒水平和情绪状态的产物。
1763年11月,莫扎特和父亲、姐姐在巴黎演奏音乐
04
客观地审视“莫扎特效应”
不难发现,在学术界,包括教育神经科学领域、音乐领域和教育领域在内的很多研究者对此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掀起了对该现象的研究热潮。如前所述, 其中一些研究成功重复并支持了“莫扎特效应”的存在, 而另外一些研究的结果则与劳舍尔等人的结论相悖, 因此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与此同时,“莫扎特效应” 在商界也引发了不小的反响。一时间,打着“莫扎特能使你的孩子更聪明” 旗号的各类书籍、 音像制品和相关产品相继出现。其中, 索尼公司抓住这一商机, 发行了一张标题为《莫扎特能使你更聪明》 (Mozart Can Make You Smarter) 的CD。
1997年, 坎贝尔(D. Campbell) 以同样的标题出版了一本小册子, 来描述音乐作为一种刺激对大脑机能及其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大众媒体的极力渲染下, “莫扎特效应” 的内涵和外延被严重曲解。这些夸大了音乐实际作用的宣传对教育者、 家长乃至政界人士都构成了一种极大的误导。而这些出于商业目的所做的不负责任的宣传, 其速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学术研究。
目前, 对于“莫扎特效应” 的产生机制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有的研究者认为不能排除情绪在空间认知能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即所谓的“莫扎特效应” 可能是由个体聆听音乐后产生了积极愉悦的情绪所诱发的;也有的研究者认为“莫扎特效应” 的稳定性值得怀疑和推敲,其实际应用效果可能并不长久。
但无论如何,音乐对于人类的身心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否认的,也就是说,即便所谓的“莫扎特效应”是通过对个体的情绪及唤醒状态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听者的空间认知能力的,这种影响依然具有积极作用。
儿时莫扎特
(本文节选自《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音乐教育创新》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编辑时略有删减)
读完上面的文章我们明白了,“听莫扎特”或者听古典音乐也许在提高智商方面,效果不会特别显著。
但是,就像博览群书一样,广泛聆听经典音乐,它也能保护和维持甚至是启发一个充满灵气的孩子天生对音乐灵敏和积极的反应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相关推荐
《给孩子的音乐》
作者:刘雪枫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0月
著名音乐评论家刘雪枫
精选320首西方古典音乐名曲,
由浅入深趣味讲解,
让孩子从聆听到热爱,
送给孩子一幅瑰丽璀璨的古典音乐星图。
李健
演奏者的最高理想就是让更多的人喜欢音乐,每次表演结束大家的掌声都是对我的肯定,也是我达成最高理想的又一步。
和雪枫老师认识了很久,他同样也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在实现这个理想。他的《给孩子的音乐》,是把音乐带给更多的大朋友和小朋友。这也是我的心愿。
希望在雪枫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有更多的小朋友和大朋友可以喜欢上音乐。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如何欣赏音乐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显学,所以找到有术又有经验的人并非易事。雪枫老师无疑是合适的人选。这次他又甘愿为孩子们讲解,这是儿童美育的一个美好机会,这种机会是打开这本书就可以遇见的,至于从这本书中有可能获益匪浅的孩子们,他们因此会与音乐上结下何等美好的缘份,也是不可预见的。
李云迪
🔚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