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开学,宜读《子在川上曰》

商伟 给孩子
2024-10-11



今天是开学日,孩子们背上小书包,重新开始了一个新的学习周期。


在开学第一天,读一篇富有启发性的短文,可以为一整个学期树立起目标感。


《论语》无疑是非常适合这一天的。而其中的两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和《子在川上曰》,篇幅短小,意蕴无穷,尤为合宜。


敦煌写本《论语》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子在川上曰

选自《论语·子罕》

编注、串讲:商伟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本篇选自《论语·子罕》。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站在河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意是说,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流逝啊,昼夜不息。几乎与孔子同时,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前540—约前480)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河流与时间一样,一去不返,不可逆转。


因此,即便是同一条河流,也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当中。但孔子在感叹万物随时间逝去时,强调了“不舍昼夜”的永恒性。在他眼里,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似乎正是那江河般日夜不息的奔涌流逝。


李公麟圣贤图石刻拓本(局部)

宋绍兴十四年(1144)勒石  淳石斋藏拓


儒家的人生哲学重行动、重实践,而由人及物,又形成了天道运行不息、宇宙以动为本的世界观,于是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


这样看来,孔子的感慨或许有惜时进取之意。还记得吗?他曾经这样说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即“智者”,而“逝者如斯夫” 也因此成为智者的启悟。


不过,这智者的启悟又蕴含着诗人的感受和叹息,是宇宙意识的一个诗化的表达。时间原本是抽象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孔子用奔流不息的河水来做比喻,就把它给具象化了,并且造成了视觉上的鲜明印象。


再看“不舍昼夜”的“不舍”,意思是不停止、不止息。使用这样一个词语,也就意味着将宇宙运行的力量人格化了,仿佛河水昼夜不息地奔流,是出于它自身的意愿和选择。


的确,“不舍”是相对于“舍”而言的,是对静止状态的否定;“昼”与“夜”也是相互对立的,形成了明与暗的反衬和对比。


而无论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或人格化,还是有意造成动静、黑白的映衬对照,都可以说是诗的做法。孔子的感叹因此成就了一首诗——从形式上看是散文,骨子里却是诗。


每当我们抚今追昔,感叹岁月流逝,光阴不再,都自然会想起孔子的这句话。从此后的古典诗文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它绵延不绝的回响。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选自《论语·为政》

编注、串讲:商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篇选自《论语·为政》。


《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其中有很多格言警句,在后世广为流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论语》对孔子的言谈举止、生活场景的记载,展现了一位文化巨人的亲切形象。通过只言片语,孔子弟子的形象也往往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这一节中,孔子自述学习和修养的经历。他把自己的一生描写成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完善的旅程:他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直到七十岁才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状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打上了各自的印记。


孔子相信人具有通过学习而自我改进的内在动力和无限潜力。因此,自我修养与外在的功利无关,也没有来世的补偿。它是儒家君子的终生追求,是每日必修的功课,容不得丝毫的涣散或懈怠。


(1) 十有(yòu)五:即十五岁。志于学:有志于学。

(2) 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就学有所成了。

(3) 天命:指非人力所能支配的事。

(4) 耳顺:指听别人说话,能知晓其意,判明是非,也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5) [七十]二句:到了七十岁,就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又不越出规矩。逾(yú):越过、超过。矩:规矩、法度。



作者简介

商伟

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1982年师从袁行霈先生攻读古代文学研究生,1984年毕业留校,兼任林庚先生的助手;1988年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师从韩南,主攻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同时师从宇文所安继续从事中古文学的研究。目前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讲席教授,近著包括《给孩子的古文》《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云帆集》等。


相关图书 👇👇


给孩子的古文(插图版)

商伟 编选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中信出版社2022年07月 


《中国教育报》“2019年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知名学者商伟主编的《给孩子的古文》精选从先秦到近代的古文八十篇,书中古文言简意丰,有古人充满哲理的对话记录、朋友间寄思怀远的感情抒发,有古代名家对历史、人生、艺术的思考感悟,还有长辈的谆谆教诲。编者更添加了细致的导读和注释,既展现出古文写作的千姿百态,也启示阅读古文的不同方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


更多相关👇👇


延伸阅读

商伟:今天的孩子学古文,需要更“有机”的选本

《中国教育报》深度好文 | 今天,为什么还要学古文?

商伟:活色生香的古文中,有过去时代的吉光片羽

哥大教授商伟忆恩师:与林庚先生相处的日子

冷玉彬:读古文并非全为“学习”,更是要从中见识一番

读古文,你敢让孩子做“小白鼠”吗?

北大男神杨立华:在剧变的时代,唯经典能凝聚精神!

微信号|tochildren

长期征稿|1480368982@qq.com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