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川之史,古来共谈——中华山水志丛刊

楞个想 楞个想 2022-09-24

    《周易》有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这其中说的八封中的“艮”与“兑”,也就是自然界中的“山”与“泽”。“山”“泽”相互对应,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后世。


“江山如此多娇”,文人墨客自古以来就对华夏大地上的山川有别样的感情。正所谓地灵人杰,除了地理风貌和自然景观各有千秋,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异,同时也展现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多元的文化内涵共同组成中华文化大传统。



古代中国山水的观照心态,反映了古人对于山川自然与人文的无限感怀,以中国最早的地理书先秦时期的《尚书 禹贡》与《山海经》为肇始,古人对于自然山川的探索发现从未停止。正是古代学者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关于山川湖泽丰富记述。而所谓山水志者,是仿照历代地理志及方志的体例,专记山岳、河川湖泽之书也,属于地方志的一个分支。阂麟嗣《黄山志》自序中说:“夫志者,记也。记其地理、风俗、文献之大略也。志山水与志郡邑虽异实同。”山水志书不仅是舆地之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历史文献研究者的珍贵宝藏。


华夏自古钟秀气,无水无山不入书。作为极具地域色彩的山水志,将方方面面的自然、人文资料,例如图说、名胜、物产、人物、金石、艺文、方外等门类悉数进行编录整理,可谓蔚为大观。



在隋唐时期开始出现山水志,创制了山水志的纂修模式;宋元时期,由于水利开发以及与山岳洞观宗教信仰等因素,文士尤重山水志的编纂;明清时期则是山水志的繁荣期,诸多学者抱着考订古事、成一家言的态度,博考广稽,使山水志这一史部地理门类臻于完善。与此同时,山水志的语言文字方面更具文采,地方志要求语言朴实、简洁、准确,一般不强调文采。



但山水志却不同,它有风景记述,如果没有比喻,没有渲染和描绘,将平淡无奇,不能引人入胜。所以,在记述时,要把巍峨的山峰、迷人的秀水、绚丽的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就必须用文学的语言进行形象地描述,这样才能产生画面般的立体效果。用近似真山、真水的场景来感染读者,使之为这山这水动情,产生欲一睹为快的迫切愿望。



西奥多•罗普(Theodore Ropp)有一句名言:“地理是战略的核心。”地理环境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模式形成的最稳定的因素之一,梁漱溟先生曾说古代中国人“天下”意识远远超出“国家”意识,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体系,是一个独立的“天下”,而在这个“天下”之下,中华文明各地区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地理条件的不同。



山水本是客观的存在,但在广阔的山水中,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安顿我们的身体,决定于如何定位我们与天地万物及周围山水的空间关系,因此不同群体形成了各种 “标准” 择地而居,而“被我们选择的”山水就被纳入到或者说是规约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建构,山水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存在。




《中华山水志丛刊》即是对中国各名山大川不同历史发展的记述汇编,这套丛书是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山水志中的精选汇编而成,共计319种古籍,分为上卷的山岳志38册,下卷的河川湖泽志37册。选收图书主要遵循稀见和实用原则,选收的山水志的成书年代均属于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特别集中于清后期与民国初年。



以道教研究为例,乾隆九年(1744)刊王概撰《太岳太和山纪略》一书,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部区域道教史,是记录武当山地区道教发展的专门性著作,特别是其中的第五卷、第六卷所录历代太岳太和山碑记,对其研究武当山道教圣地的起源与区域道教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又如清朝历史上没有专门记述水利的史著,但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汤谐纂修《练湖歌叙录》则是江苏丹阳县练湖水利的资料汇编,在其引言中的说明中,练湖在顺治康熙年间已三次废除又三次恢复练湖水利事,这种多次废复争执的文录,对于考察地方官府、士绅与水利事业兴废的关系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后来又相继有记述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的《练湖歌叙录续编》、道光咸丰年间的《练湖歌叙录三续》、同治光绪年间《练湖歌叙录四续》,此四编联成一体,就成为一部清代练湖水利史。




总之,《中华山水志丛刊》的每一种山水志,都是一部当地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其涉及范围广泛,在诸多方面可弥补一般地方史志及其它著述不足,汇聚一处,可以作为某一学科研究的原始文献。对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水利史、文化史、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章学诚提出的方志典籍可通四部的理论出发点即是如此,历史地理学专业可寻其地理变迁沿革,历史学专业可寻其人物传记及大事记,宗教学专业可寻其神仙方外,文献学专业可寻其金石艺文之学。另外,山水志对当今各级政府重视的名山与湖泊风景区的开发规划与利用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借鉴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华山水志丛刊》所收录的清末民初成书的一些山水志特别是河渠水利志,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学、测绘学传入中国的大背景下撰写完成的,所记内容很多是近代地理学考察与测绘的结果,与传统山水志相比,具有更高的科学价值。借用明代的钟惺在为其友人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作序时写过的一句话:“要以吾与古人之精神,俱化为山水之精神,使山水与文字不作两事,好之者不作两人。”想来这套丛书的目的也是如此,除了资料的利用,今人对于祖国大好山河的挚爱之情,能够化为古往今来的文字感知,应该也是一大幸事吧!


回复【0035】获取《山水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