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与科学译丛系列丛书资源

楞个想 2022-09-24



思想是一些平面,是一座座高原,是一道道地平线,是一场场森林大火。理论则是扭造巨兽筋骨的力量,是夜空闪电的轨迹,是经过烧炼与捶打的神兵利器。我社的人文科学译丛即是意在呈显这些高原的巍渺深邃,呈显这些神兵的彻骨寒光。

“人文科学译丛”由汪民安、张云鹏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文化出品。本译丛译介了近百年来西方前沿思想与学术著作,收录有福柯、德勒兹、阿甘本、巴迪欧、拉图尔、伊利格瑞、唐娜·哈拉维、朱迪斯·巴特勒等名家的经典著作,敬请关注。


已出版

《尼采与哲学》

吉尔·德勒兹 | 著 

周颖 刘玉宇 | 译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知识界正在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争论不休的时候,德勒兹却为尼采的思想所痴迷。他在1962年发表的专著《尼采与哲学》突然搅乱法国知识界的神经,开启了法国的后现代主义之路。这部专著可以与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三卷本巨著《尼采》相媲美,成为20世纪尼采研究的巅峰之作。


《自然的政治》

布鲁诺·拉图尔 | 著 

麦永雄 | 译

《自然的政治: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于1999年推出的一部政治生态学著作,全书从自然、政治和科学三大领域,探讨我们能用政治生态学做什么的问题。该书赓续拉图尔之前著作的思路与特色,在该书中力图为政治生态学(不是作为学科,而是作为生态政治运动的“绿色运动”)设计新的理论建模,开辟新的科学社会学途径与思考空间,是一部不同于寻常悲天悯人的生态忧思录。


《战争的框架》

朱迪斯·巴特勒 | 著

何磊 | 译

人类生命何时才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哀悼与珍视?战争如何利用人类的脆弱特质,霸权如何侵蚀大众的情感能力,藉生命之名行屠戮之实?作为《脆弱不安的生命》之姊妹篇,本书延续了前作中的各类未竟思索。作者置身于9·11事件、伊拉克战争、欧洲新移民等问题共同建构的时代情境,由生命政治的理论背景出发向人们揭示:战争的框架正是霸权的框架,亦即暴力扼杀自由、摧残生命的深层逻辑。

神话与意义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 著

杨德睿 | 译

《神话与意义》是列维-施特劳斯的一本宗教人类学的演讲集。通过简单的举例,作者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神话研究的相关问题,让初学者能够快速地理解结构人类学大师的主要理念,并轻松一览结构人类学派对神话研究的概貌,是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

《后人类》

罗西-布拉伊多蒂 | 著

宋根成 | 译

《后人类》讲述这个过程就是我所说的“后人类中心论的后人文主义”,也是我整部书的论点。它关系到摆脱诸如道德理性、统一身份,超验意识或者固有的普世道德价值观。我的聚焦完全落在主体形构的规范性的中立关系框架和可能的伦理关系框架上。对于后人类主体的新规范性框架的详细阐释是集体制定的,非盈利为导向的强度试验,即对我们具体生成对象进行试验。它们是一个实践(一个扎根的共同事业),而非一个意见(常识信念)。我的游牧主体概念具身化了这个研究方法,通过将关联性扮演的本体论角色前景化,把非统一论主体性和伦理责任结合起来。


《现代性的终结》

基阿尼·瓦蒂莫 | 著

杨恒达 | 译

《现代性的终结学》是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基阿尼·瓦蒂莫(Gianni Vattimo)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主要由导论和10章正文构成,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响。该书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对真理问题的诠释为核心主题,紧密结合西方文化、科学现代性终结和后现代转变,通过对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西方的重要思想家尼采、海德格尔、加达默尔、本雅明、库恩、罗蒂等人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的理论阐述,集中论述了西方现代性历程中出现的思想危机,以及后现代文化诠释学试图解决这些危机的理论尝试。作者力图通过现代性思想中虚无主义、人文主义、艺术真理、现代性的终结等问题的探讨,为人们理解现代性的完成及其对艺术和科学产生的后果提供一种哲学基础和诠释学理论视野。


《柏拉图的理想国》

阿兰·巴迪欧 | 著 

曹丹红 胡蝶 | 译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最新的长篇哲学著作。在本书中,巴迪欧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录写作手法,将《理想国》原书中的古希腊背景换成现代社会,并将其中的智者和事件都换成现代的人物及事件,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的经典哲学,赋予了《理想国》以现代意义。


《当前时代的色情》

阿兰·巴迪欧 | 著 

张璐 | 译

本书收录了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2013年1月26日在巴黎索邦大学的一次演讲,同时附有演讲的法语原文,便于读者参照阅读,全书篇幅短小精悍,但又值得反复咀嚼。阿兰•巴迪欧以文学为切入点,从一部戏剧作品入手,论及当代哲学和政治思想,分析批判了图像的统治与反抗,并对政治伦理中的崇拜物提出了深刻质疑,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新思考。


《宽忍的灰色黎明》

米歇尔·福柯 等 | 著 

李洋 等 | 译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福柯/布朗肖》

米歇尔·福柯 莫里斯·布朗肖 | 著 

肖莎 等 | 译

在布朗肖和福柯之间发生的就是这样的友谊:不见面,保持纯洁的距离,没有世俗的任何污染,从而让朋友处在绝对的自由状态。这是福柯与布朗肖对彼此的论述。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 著 

王炳钧 陈永国 郭军 蒋洪生 | 译

本书为本雅明作品选集,共收录本雅明著《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暴力批判》《拱廊计划(节选)》《拱廊计划之N》等,均为本雅明的重要作品;另有本雅明与阿多诺通信选,及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对本雅明的几点看法》一文。除《暴力批判》外,其余几篇均为中译本首次出版。


《狱中札记》

安东尼奥·葛兰西 | 著 

曹雷雨 姜丽 张跣 | 译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一直跻身于西方政治思想著作最为显著者的行列。

《无目的的手段》

吉奥乔·阿甘本 | 著 

赵文 | 译

《无目的的手段:政治学笔记》是继《牲人》、《未来的共同体》、《没有内容的人》及《剩余的时间》之后阿甘本的又一力作,收录了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见于各处的文章。除了表达对舞蹈的蔑视之外,书中还出人意料地显示了对权利的虔诚渴望——《人权之外》:如果没有法与执法的结合体(即某种类似于国家的东西),权利是多么富有意义啊!除此之外,对“贝克特的梦与夜”的指涉也让让我们疑雾重重。

《没有目的的手段》紧靠吉奥乔·阿甘本那独一无二的躁动思想列车的一贯核心:在大屠杀之后,集中营将例外状态列入了国家主权的基本模式,考虑其遗留的影响,我们该怎样思考今日的政治?

在讨论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注》的《旁注》中,阿甘本那支柱性的矛盾化政治学依旧锐利逼人。这一点既反映在《面孔》中的对话(其中那位不明身份的谈话者据说是伊曼纽尔·列维纳斯)里,也见于作者对当代政治学——尤其是对意大利政治——所做的深刻个人思考之中。

《哈耶克文选》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 著 

冯克利 | 译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编著的《哈耶克文选(精)/人文科学译丛》收录了哈耶克写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论文和他在各地的演说,共计40篇,其中包括名篇《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竞争》、《知识的僭妄》、《曼德维尔大夫》、《建构主义的错误》等。这些文章写于哈耶克思想最活跃的一段时期,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从专业经济学家变为一个贯通多学科思想家的发展脉络。与他那些大部头的专著相比,其中不少文章更为通俗易懂,不失为一个了解哈耶克思想的方便途径。


《火的精神分析》

加斯东·巴什拉 | 著

杜小真 | 译

本书通过对火的分析,把知识与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最高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在编中


《齐泽克的笑话》

斯拉沃热·齐泽克 | 著

于东兴 | 译

《齐泽克的笑话》收集了其英文著作(其中一些尚未发表)中引用、改述或原创的所有笑话,齐泽克将其分为“小荤腥”和“重口味”两种类型。好的笑话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笑话》包含了齐泽克最擅长的语句装配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齐泽克的哲学、政治以及性主题的索引,其中包括同一笑话在不同文本里的不同版本。从更大的一方面来说,喜剧和笑话是通往齐泽克的严肃的一条途径。


《贝拉·塔尔,之后的时间》

雅克·朗西埃 | 著

尉光吉 | 译

本书是朗西埃所写的关于导演贝拉•塔尔的电影评论集,作者认为贝拉•塔尔每一个段落镜头都有一个致力于世界之时间的使命,在这样的时间里,世界在身体所感受的强度中得以反射。本书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可读性强。


《大象无形》

朱利安 | 著

张颖 | 译

在西方世界,对客观性的征服是一块理论重地,它颇具英雄色彩,给客观性这一可疑的称谓重新提供方向。哲学致力于思考其可能性;它保证了科学的成功是可证实的;古典绘画注定要热切地专注于其再现,在那里寻觅真实物的错觉。

然而,这种对客体的理性建构,难道不曾淹没其他可能的严谨性吗?而现代绘画和诗歌却打破禁忌,天才般地重新涌现出了其他的严谨性。

我们在此着手讨论中国画论,它们平静从容,愿意让这样一种智性重见天日:它们所探讨的图像不会受限于形式之狭隘,而是靠着虚与实的呼吸来自我转化,并在风景的各极里书写那舒展生命的激荡。


《幼年与历史》

吉奥乔·阿甘本 | 著

 尹星 | 译

《幼年与历史:经验的毁灭》内容简介:如今要探讨经验的问题首先必须承认我们再也无法得到它。任何想在今天恢复传统经验的人都将面临自相矛盾的境地。幼年恰恰是颠倒的引擎,将纯粹的前巴别塔时代的语言转化为人类话语,把自然转化为历史。


《脆弱不安的生命》

朱迪斯·巴特勒 | 著

何磊  赵英男 | 译

“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我们就必须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政治领域,除了带来好战的呼号,悲伤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在这部激情洋溢、极具个人风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九一一事件之后的美国社会,批评了美国当局发动长期战争的决策,继而呼吁人们深入认识哀悼与暴力的力 量,理解它们如何促成团结并鼓舞人们追求全球正义。显然,巴特勒一直致力于激发、探索各类“麻烦”,而这也正是其学术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发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们懂得团结、认识痛苦。”诚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这些因素使我们成为自由的主体。


《马奈的绘画》

米歇尔·福柯 | 著

谢强  马月  | 译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撰的一部艺术哲学论文集。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福柯1971年在突尼斯所做的题为“马奈的绘画”的讲座录音的文字记录;第二部分是21世纪初参与福柯解读马奈的研讨会的论文合集,总题为“米歇尔•福柯,一种目光”。福柯以及其他论者对马奈的绘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拓宽了绘画艺术的视野,加深了绘画理论的深度。


《马拉美:塞壬的政治》

雅克·朗西埃 | 著

曹丹红  | 译

本书是对马拉美诗歌和散文的简要介绍,证明了马拉美的诗学如何同时又是一种政治学,是朗西埃在哲学意义上对马拉美政治意义的重构。


《瓦格纳五讲》

阿兰·巴迪欧 | 著

艾士薇  | 译

《瓦格纳五讲》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参加一场关于哲学与音乐关系研讨会的讲稿,并最终汇聚成一部出色的思想文化著作。全书以瓦格纳的音乐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当代哲学和瓦格纳问题以及菲利普•拉库•拉巴特的立场;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作为哲学问题的瓦格纳;瓦格纳事件的重开辩论;帕西法尔的迷宫等。探讨了作为特例的阿多诺与普遍意义上的当代哲学,以及普遍意义上的音乐与作为特例的瓦格纳的关系,是一部关于音乐与哲学的心灵之作,给人以愉快的阅读感受。

《论争:关于我们时代政治与哲学的对话》

阿兰·巴迪欧 | 著

邓冰艳 | 译

本书的对话者阿兰· 巴迪欧和让–克洛德·米尔纳属于同一代人,他们都经历过1960年代的动荡。虽然都是毛主义者,阿兰·巴迪欧一直关注中国,而让–克洛德·米尔纳已经从中转身了。这场关于左派起源的论争,从哲学和政治两方面推进,引发两人激烈的辩论。在其中,米尔纳把矛头对准了巴迪欧对教条主义的激情。巴迪欧本人的回应也相当精彩。论争这种形式可以刺激读者产生新的疑问,这正是论争的精神所在。


《非美学小手册》

阿兰·巴迪欧 | 著

张璐 | 译

《非美学小手册》是巴迪欧的美学文章结集。说教、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是艺术和哲学之间可能的结点。然而在当今,产生了一种在艺术和哲学之间的解除-关系,现在起作用的是教育主题。这本书是一系列的变化,作者认为应该提出一种新的范式。本书主要讨论了马拉美、佩索阿等诗人。

《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

雅克·阿达利 | 著

宋素凤 翁桂堂 | 译

在《噪音》一书中,阿达利对西方音乐史提出一套与大部分音乐史家不同的诠释。他认为音乐不只反映了社会样相,而且还以先知的方式预示了新的社会形构。在他的解释中,音乐和政治经济的互动发生于:献祭、再现、重复、组曲,分别代表为宗教、为商业而作的职业性现场演出、唱片录制及未来的民众自由为自己作曲的四个社会阶段。


《水与梦》

加斯东·巴什拉 | 著

顾嘉琛 | 译

《水与梦》是加斯东·巴什拉的重要诗学理论论著。他以“水、火、土、空气”四种物质本原为基础,运用想象和新认识的理论,结合他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确立了一种梦想的诗学。他认为想象的哲学离不开物质,诗的图像也是一种物质。水不仅是瞬时产生的一系列遐想中所认识到的形象组合,而是形象的载体,是构成形象的始源。


《德意志人》

瓦尔特·本雅明 | 著

王涌 | 译

《德意志人》是本雅明收集的从1783至1883年一个世纪以来的25封书信,书信以时间排序,有的来自法兰克福汇报,有的来自名人书信,有的就来自普通市民阶层,这些书信集中展示了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迁和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德国市民阶层的巨大思想变化,尤其有意思的是,本雅明特别注意德国市民在法国大革命后词汇使用的变化,他对每封书信尤其是这些变化进行了点评,展现出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德意志人尤其是市民阶层的风云变迁,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进行重新阐释。


《彼拉多与耶稣》

吉奥乔·阿甘本 | 著

蓝江 | 译

《彼拉多与耶稣》是阿甘本的一本宗教哲学著作。作者认为基督教是一个历史性宗教,其他所讲述的“奥秘”也首先是历史事实,这一点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基督的道成肉身的确是“无限的,不可殊用,不可占有的独特之事”(ibid),所以审判耶稣就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审判中,永恒与历史在一个关键点上交汇了。那么最为迫切的任务是,理解世俗时间与永恒的交汇,以及神与人的交汇,何以且为何采用krisis的形式,即司法审判的形式。


《内战》

吉奥乔·阿甘本 | 著

蓝江 | 译

“这里再版的两个文本,是我2001年10月在普林斯顿大学所作关于内战的两次讲座的讲稿,我做了一些增订。这取决于读者要在这里将这些问题推进到什么程度——要认清在内战中西方政治化的基本门槛,以及在“ademia”(即没有人民)的情况下现代国家的构成元素——这些内战理论是否还有用,或者是否可以将内战过程应用到全球性内战的层面上,这已经在根本上改变了它们的意义。”

《密码》

让·波德里亚 | 著

戴阿宝 | 译

“密码的破译——对我来说,这样一种表述似乎恰当地描绘出进入事物内部的一种准首创的方式,当然,无须为这样的事物开列一份清单。词语是观念的负载物和生成物——也许词语的这一地位不可动摇。作为咒符和魔法的创立者,词误不仅传递观念和事物,而且词语本身还通过螺旋式的进化来使彼此获得隐喻和代谢。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词语传递和承载观念。”

《马尔罗传》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  | 著

蒲北溟 | 译

后现代思想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以哲学家之笔,书写浪漫传奇人物马尔罗的传记。既从“传记作者”的角度探索马尔罗内心隐藏着怎样的定见,使他断然拒绝普通的现实;又以“哲学家”的目光,洞悉马尔罗的精神史变迁。本书所写的不只是马尔罗的生平,更是马尔罗生命。



《安提戈涅的诉求:生与死之间的亲缘关系》

朱迪斯·巴特勒 | 著

王楠 | 译

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转向理论,使得文学研究走出了形式主义批评的知识语境,那么,21世纪,“理论之后”,理论中的文学性是如何激活思想的问题。美国批判型知识分子朱迪斯·巴特勒继《性别麻烦》之后,重新阐释了性别与伦理间的安提戈涅,制造了亲缘关系的“麻烦’。巴特勒的这本批评论著——《安提戈涅的述求:生与死之间的亲缘关系》再次引发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复杂且至今仍充满活力的解读传统,并标注了美国文学理论界向伦理政治批评的转向。借助安提戈涅,巴特勒对黑格尔和拉康之后的伦理意识、血亲关系和欲望主体三个概念进行了改造和发挥,试图寻找性别伦理语境下建立批评的新经典或焦点的可能。


名家解读经典名著丛书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