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跳出思维的舒适区,抓住那只“泥潭之猪”

楞个想 2022-09-24

 




内容简介:

创新不仅跟科学工作者有关,创新思维也不仅是少数人的天分。用对了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身的创造力。这是一部讲述如何跳出传统认知框架并提升创新性思维的作品。作者认为我们的各种经验知识容易潜移默化成集体无意识,进而形成我们头脑中固有的认知框架——思维定势,从而限制了个体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创新。比起笼统地叙述“如何创新”,本书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科学史上取得重大创新发现的经典案例。通过他们打破认知偏见从而有了惊人科学发现的经历,引出了“泥潭之猪”(PIG In MuD)的创新方法,帮助读者锻炼创新性思维。



作者简介:

[美]罗伯塔•乃斯(Roberta Ness):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得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2012年当选为美国流行病学会主席,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航空航天局等顾问。她长期致力启迪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模式,被誉为美国具有卓越的创新思维专家之一,近年来推出了多本有关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思维的畅销书。 


 
环境会快速的影响一个人的思维
一直从事自由撰稿的朋友,收入还不错,因为耐不住父母的软磨硬泡,硬生生的进入了基层政府单位上班,从写汇报小结的第一天起,到之后大大小小的自查报告、工作报告、情况汇报、申请报告等等,公文写作的模式无形间折损了她原本轻盈跳脱的文笔思路。
她说,工作压力和副业的坚守,让她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列大纲思考的时候,工作中的惯性会和约稿甲方的风格存在差异。   
将思维模式不断进行更换调整,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她还在努力适应。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所能获取的有效信息与时效思考,是伴随着外界许多已经筛选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和讨论。
但在各行各业,最优解永远不会停止在当下。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与环境,以及市场变化,大家都需要拥有在思维转换中处理好不同问题的能力。
我们如何处理“僵尸思维”的普遍现象
由美国作者 罗伯塔·乃斯所著的《走出思维泥潭·如何激发科学创新中的奇思妙想》一书就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
高信息量下的思考具有的弊端性,应试教育下思维模式的僵化和国家人才发展的停滞不前,面对被卡着脖子的问题,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
所以,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样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在科学的世界里哲学无处不在,而他们能过够在科学和哲学的浩瀚世界中来回穿梭,不受桎梏。
霍金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人世间最令他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我们用量子力学打比方,在量子纠缠中,两个粒子在经过短暂时间彼此偶合之后,即便日后相距再遥远,其中一个粒子受干扰发生变化,瞬时地,遥远空间外另一个粒子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用古诗词来理解,将“何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知君。”的大气意会一下。也可以将“总有相逢可入画。”的意境放在心中时刻鼓励自我思维中千奇百怪的想法与灵感。 
什么是真正的思维人才?
当下年轻人常说的“奇奇怪怪 可可爱爱”其实就是思维没有被固化定型前的原始状态。
 我们无法天生拥有天才思维,但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趋近于精神天才,当下很多年轻人所遇到的思考问题,也能在这本书文字和方法中找到答案。
为这本书写推荐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提到一个词语叫“科学哲人”,那些跳出科学固有思维的“外行人”就是这个词语的代言人。
对于真正的科学哲人,他是这样定义的:“真正的科学哲人不只会建立哲学学说、传播哲学思想,更会聚焦基础问题、组织跨学科的对话交流、为有潜力的科学家提供思维创新养分。”
同理我们转换一下概念,真正的思维人才,不只会建立新颖角度的思考,更能在现实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实践性、传播性的数据方法,聚焦所在的问题,为解决方案提供新的角度与力量。
将科学思维转换到我们的日常,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大家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训练,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即便我们不是科学家,但同样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来提升创造力。
思维创造是可以在不断练习中逐渐成长的精神肌肉
如书中所讲,一部分人的创造力天生要比普通人多一些所谓天赋的加持,但这并不妨碍,普遍数据中那些的通过不断练习,提升科学思维达到更好创造力提升的案例事实。精神肌肉同样具有记忆功能。
作者在西柏林音乐学院的案例中讲到,教授划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是按照练习时间来计算的,这个例子充分的告诉我们,成为行业精英,在时间中努力努力再努力,便可收到满意的回馈。
书中有不同锻炼思维的方法,按照作者内容介绍逐步推进,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将这些做为日后练习的方式。
肌肉的记忆需要重复的训练,而精神肌肉则需要重复的灵活训练,重复的是思考,但思考的方式一定要再不断的推翻和重新建立中蜕变出更强大的逻辑和认知。
天马行空和落地现实,听起来已经足够具有分裂性,必须像重新锻炼肌肉群一样,行动起来。
用魔法打败妖怪 用妖怪牵制魔法
锻炼创新的思维模式前,我们必须要知道科学思维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分别是自觉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对问题进行表象思考,然后进行常规的对策方案,看看是否可行。而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放弃前面的思考,跳出本身的问题进行思维的自我放飞。
创新型思维的特点就是这样,既然和想象力挂钩,他一定是存在于固有认知的外围,并且再没有被梳理前是混乱无序的。
这就像小组做方案前的头脑风暴,先一股脑的出现,再一条条的捋顺,套入实际,看哪个最切实可行。
值得注意的是,头脑风暴本身是高于所处理问题本身的范围的一种思维方式。确定可行性后,风暴的成果才会进入需要处理的问题圈。
当你说出来一些想象出来的建议,周围人一定带着不理解和怎么了的疑惑看着你。但就是在看似五花八门和毫无逻辑中,人们往往能发现新的路径和想法。
而一旦我们停留在专业的固有圈子,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往往无法良好的解决,因为在阶段性的经验里,我们无法用本身的专业去处理没有遇见过的专业问题。
剑走偏锋或许是专业对口的另一种启示。
妖怪无法打败的妖怪,我们就用魔法,控制怕魔法的威力,我们就用妖怪来牵制,力量的守恒才能带来环境的稳定。
延展思维走出舒适区,预知更多的可能性
MBTI是很多热爱心理学的受众时常讨论的话题,其中有一个类型INTJ热衷于做方案,同一件事情,在思考了方方面面后会出现PLAN  A、PLAN B、PLAN C、PLANDEFG......
不要小看针对性方案的出现,这些原创性思想并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作者用实例和思维惯性的内容向我们展现了,普通生活中人们很多的焦虑都来自于惯有的行为和思考出现了突然偏差,从而导致,没有备选行为出现不良心理反应。
《走出思维的泥潭·如何激发科学创新中的奇思妙想》则主要告诉我们,原创性的思维要如何让产生,我们要通过那些方法来进行练习、这其中需要克服哪些困难,才能顺利跳出条条框框的约束。
老话里讲本性难移,也讲不破不立,相信我们在书本或是社交媒体中看到过这样一张网络图片。一个女神雕塑正在用榔头和锥子敲打还未成型的下半身的造型图片。
这张图片被广泛应用于励志内容的宣传。而当我们开始拿锤头和坠子改造思维时,必须要克服的是基本的大脑功能,这件事则要更加复杂。
结尾
如何克服社会功能、如何打破创造力的障碍,作者将一系列可操作的工具说明方法一一罗列,例如类比、扩展问题、分解问题、逆向思维、与多学科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等等。
结合这些方式,在锻炼中与日常工作相结合,重新进行组装和创造。
人生是一个试炼场,创新思维不仅是娱乐,天马行空的意义是破旧立新,新的事务将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努力实现目标的有力工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