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诗意。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Interior_with_Ida_in_a_White_Chair
其他图片的说明,请自行提取文件包查看
“在室内”。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词很让人安心。
想必,海默修依也是这么想的。
Vilhelm Hammershøi
1864 - 1916
丹麦人海默修依,1864年生于哥本哈根一个殷实的商人之家,8岁学素描,15岁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受训,27岁与伊达(Ida Ilsted)成婚,并于8年后与妻搬入哥本哈根一所旧宅,从此画下他生平最为人所知的“主题”:在室内。
如果说,莫兰迪一辈子都在画瓶瓶罐罐,那么,海默修依几乎大半辈子都在画“室内”。
或空无一人的Interior,或有着自己太太在内的场景——只有在极少数时候,主角才会换成别人。
他是异类;画风亦有别于当时丹麦画坛的主流——灰调子一统画面,只用很少的几种颜色,不厌其烦地描绘家中的墙、地板、家具和人物。
静谧、冷淡、乃至有一丝忧郁。
伊达是他毕生的缪斯,可是在他的笔下,这个缪斯常常不占据画面的中心地位,她要么背对着画面,要么侧着身子,要么安静地在柔和的光里,也许是读着信。
她永远是黑色的长裙;姿态不那么明确,轮廓常有毛边般的模糊质感。今天看来,她就像是阴翳之美的化身。
而如果她缺席,海默修依就画房子里的光:透过玻璃窗的不同角度的阳光,阴天里墙上门上自然的冷光,或微弱的暖色烛光。
The Poetry of Silence——“静默的诗意”,有些人如此形容他的画作;而去过丹麦的有些人则说,北欧的天气阴晴不定,初春四月,温煦暖阳跟绵绵冷雨可以在半日内交替现身。想必就是在那样的天气里,海默修依选择待在房子里,反反复复地拿起画笔。
1907年,海默修依在接受一个采访中说:
线条差不多是驱使我选择某一个主题的全部因素,我称之为绘画的建筑性。然后自然是光线。当然还可以说很多别的东西,但对我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线条。当然色彩不是无关紧要的,一幅画的色彩对我而言绝不是无足轻重的,我尽力使之和谐。但每当我选择一个主题,我想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我所看到的线条。
1909年,他还说:
只要人们愿意张开眼睛,他就可能会面对这么一个事实:房间里极少的几件好东西,比起一堆平庸的东西能让房间更美,更有质量。
印象派的雷诺阿对他的画钦佩得很;诗人里尔克则说:
海默修依不是一个应该被草率介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往往在某一个时空中转译为冗长而舒缓的步调,并且提供观者谈论艺术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元素。
据说海默修依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与太太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也很少画自己的肖像。
1916年,海默修依因癌症去世。临终前,他将自己与友人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直到1983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北极光:斯堪的纳维亚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1880~1910)》的展览,在展览中作品占很大比重的海默修依才得以大放异彩,从此声名远扬。
哥本哈根Hirschprung博物馆收藏有海默修依用过的画板。而他和妻子当年住过的那间荷兰风格的老宅子,至今还保留着最初的17世纪30年代的样式。
曾经被遗忘在历史的迷雾中,此后长久地发着微光。
Ps:
喜欢的,就点个“在看”;想要作品图集的,就去象外后台回复“在室内”这三个字,提取文件包。
01
02
03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Ps
还有另外两条推荐艺术书的稿子👇
或者另一条
扫码买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象外的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