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艺评不是法外之地

雷徕 象外 2023-11-22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编者按:



“无良艺评人,既和艺术家/策展人抢作品解释权,又不遵守自己制定的栏目写作标准!”——这句话是作者让编者说的。天杀的雷徕啊,标题党愈演愈烈。说啥严肃艺评没流量,得靠标题兜底——没见过那么又当又立的。这一回他写了《造与势》中的孔千与蒲英玮,张业兴的《拾光,于悠深处》,以及联展《夏夜》(主要关注侯炜国)。图片致谢机构与艺术家。另外,其实这一回的编者就是作者自己。












管玉、孔千、李维伊

蒲英玮、王顷、夏乔伊、张季


造与势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2023.06.25-08.31(延期)




1.孔千绘画方法中的色彩体系浅探



孔千无疑是“画家的画家”——也就是说,依照论者本身是否从事过绘画实践、又更侧重哪些点而言,他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需要警惕的是,像笔者这样,尤其看重他的方法体系中的某一个面向,而这个面向,可能只是对部分有中国式的绘画实践经验的人来说,才是额外重要的,对于有文化的多数而言,重要的肯定是其他更有普遍性的特点。

即使如此,笔者还是要强调这个侧面,这个乍听上去毫不稀奇,实际上却没有旁的人做到过的侧面:孔千,以严格限定的冷暖色彩法(本是脱胎于学院常规的色彩法)为基础语法,构筑了一个咬合关系紧密、层级极繁且极复杂的形体塑造方法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自然/写真色,象征/情绪色,平面构成/装饰色,都是被轻视的,色彩仅仅服务于塑造。和孔千的素描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的色彩塑造里,偏偏保留了苏派素描的部分意识:在层层递进的形体关系中,没有处于重复“调子”的两个“面”。但和以明度微差为区分方法的普通苏派不同,孔千的语法,首选、或者说基本上就是色相与纯度关系,补色和对比色的支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次要层次(画面中的配角)的色彩关系,不能因为要给主要层次的色彩关系(视觉中的优先对象)让道,而被剥夺可调用的颜色量。

这就导致一种在局外人看来,也许是很风格化(或曰很怪异)的绘画风格:很多颜色(很花),并且很多纯度层次(也就是会很灰),又花又灰的风格或许因为强势自我肯定的“风格意识”,以及和情致相匹配的、情感表达上有效的污浊感,而成立。但在如笔者这样的人看来,这无疑是谬误的,因为这是孔千严格以色相关系/冷暖,为支配性形式语法,而在自身系统内推算,而导致的一种表象。不是他花得很有秩序感、灰得很有秩序感,而成立;相反,是他建构秩序的手法,自我限制得特别苛刻,才会派生出这种又灰又花的直观。

要让如此高难度的色彩体系成立,我们必须纠正过往对学院式冷暖色彩体系,过于简单化的理解,而强调色彩在关系中,随时生成-演变的多义性。请允许笔者以一些,可能并没有被孔千所明确表达过/赞同过的色彩意识架构,来辅助描述,他的色彩方法:

一个灰颜色/低纯度色,具有视错觉的多义性,在视线流动的前提下,和甲区域联系观,是一种色彩倾向,和乙区块联观,是另一种色,因此,它具备居中过渡的功能,来连接主要关系层次和次要关系层次,让两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和谐。

从关系功能上(或者说不以一种颜色的固有为意识偏见,开放视觉心理的前提下),在大区间没有中性色的前提下,补色在功能上会接近黑色,而区域主调色,在算法功能上,应判为排除掉的色彩倾向(如在红基调色域,次级关系中的橘色,应判为黄色)


当两个(或三个)色彩间关系,发挥了主导旋律作用的时候,其他颜色的功能性判别,是依于和这组“关系”的关系,而非和某个单色的关系,来判定它应该被算作什么颜色的。

……像这样一系列更新过后的色彩观,有的似乎在理,有的又令人震惊,但笔者相信,它们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在孔千的作画过程中,是确实被运用的(尽管他本人可能持有另一系列殊途同归的色彩方法意识,而达到终点却是近似)

一块颜色在不同层次关系中的多义性,足够高效、足以处理极端复杂关系的冷暖算法,让他成功地,将每个各自单独成立的小局部色彩结构,强力地连接起来。他实现了颜色的局部自治,而整体通过作为装置(dispositio)的复义颜色,来和谐协商。也就是,他有一个生成(非刻板编排)却耦合(非生硬磨合)的整体性,这个整体性,取代了自上而下一刀切、“表现的”同一性。并且,再次强调,他的基础语法,严格说来,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那套冷暖、补色、对比色的简单色彩方法。或许可以这样说:勋伯格并没有真的替阿多诺实现的那种形式美学理想,孔千似乎达到了。

当然,既然在孔千那里并不只有色彩,那么我们就借着这次展览中,有幸再次展出的孔千典型代表作,来聊一聊他别的特点。举例说,《走天丝》这件作品,利用平面构图关系的强势合理化,将多种深度透视并置在一起,排除了违和感,从而在画面中,再现了非常复杂的心理空间关系。


画面左方的长廊所展开的内部空间,不论在透视还是色彩上,都跳离于整体建筑,更强的色彩对比,让它感觉比前方的门柱更向前跳,但是,从它连接出去的,内部空间与门柱上一些颜色的延续性关系,又将它收制住,只能作为一个“深度”,而向内展开。这个长廊的三角形外边形,又与右边门楼的“内部”,中间的柏油路,形成三个三角形并立,因而它们的“纵深”(这里的三角形即是纵深),又仿佛变成脱离实像的象征性深度。而柏油路中间,帐篷的三角,可不仅仅是物象场景上,一个异质不合寻常,不太应该在)的在场,而更给“纵深”,叠加了一层,或许“深度”只是一种平面性的疑思。

《走天丝》的草图,也同时展出。草图中,是红与绿的角力,为第一(最上层级)色彩主导关系,而在最后呈现的油画作品里,却换成了红(略偏紫)色与蓝紫灰之间的角力。这也恰恰反映了,在孔千的意识里,色彩的确是按结构-功能,而非实质固有,来理解的。




孔千 走天丝 2009 布面油画 162×216cm





《走天丝》手稿



Ps:笔者就以上观点向王鹏杰(孔千深度合作的策展人)征求意见,王鹏杰透露了孔老师的一些实际情况,并表达了一些个人意见(概括如下)

他认为,笔者切入的角度,虽然如今的确已不是孔千本人最重视的面向,但却很有意思,是一般人明明有所了解、却不会深入去谈的面向。

孔千在早期阶段,对色彩秩序非常重视,他的色彩秩序确实不是围绕画面构成,而是以色彩去塑造。

实际上,在他的内容表达、人物刻画,与色彩体系经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起初,当他的表达欲压倒技术性的色彩谋划,没能达成色彩预期的时候,他是会有一些痛苦的;但后来就没那么在意了。

2015之后,尤其是17、18年的部分画作中,孔千的色彩布局,是最清晰、最符合他的初始设计的。但这个时候,表达则难免被削弱。

存在一个错位:当孔千在色彩体系与表达之间,反复拉力,处在一种无法掌控、半懊悔的状态,但又有一种强烈的、不得不去表达的欲望的时候,他作品的精神力度反而是最强的,而相应的颜色,也产生了一种复杂性。



孔千 纪念碑 1998 纸本素描 54.8×39.2cm


孔千 观鱼图 1997 纸本素描 61.3×44.1cm


孔千 飞翔的两个人 1998 纸本素描 39.2×54.3cm



2.蒲英玮一组画的制图法逻辑,和其方法本身的伦理性

(以下诸论点均为笔者个人分析,并非艺术家本人解析的转述)


言此及彼,本不是出于艺术内在的自发手法,但外部现实因素的内化,始终是今下艺术的一大特征。

蒲英玮的作品,覆盖在他所建构的庞大叙事体系之下:人道主义的普世叙事,和资本主义批判,本身按西方普世标准“正确”的叙事。而这样的大框架,足以容纳各种转喻、曲言,尤其是间接“呈现”而不“判断”地,摆出一些可说之事边界的东西。

认真地讲,当艺术去再现/描述/关涉某种现实的时候,呈现、而非价值判断,是艺术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当一个庞大的叙事体系被支起来的时候,它的内在美学体系所关涉的伦理,而非它指涉的内容立足点,是界定其品格的基石。

展览现场,在虚构的众旗帜联合,和统一自主造字母底下,一排小画,代表了蒲英玮声张的寰宇关系学/世界图景的基本缩影。在这里,我们关心的,不是每个符号代表的立场,而是什么样的制图法/符号组合法的方法逻辑,呈现了我们所看到的视觉文化感受。



蒲英玮作品 展览现场


1、《资本》,大写的金色文字,不仅是简单意旨,也是图腾。黑底通过“黑”的字面转义,来寓旨资本的不健康性。右上角的邮票意味着这是一张明信片,黑人的形象指示它的寄出地。这是新时代、角色变异后的叙事。

2、是否真的曾经有那么一期“周刊”,在事实上未必是不可疑的,因为是艺术家在声称“引用”,但在历史语境中,它是非常合理、因而有可能是真的。艺术家“引用”了“周刊”的符号单一刻板指称用法,并且将之虚化入画面的一片颜色中。艺术家究竟实在缅怀还是在讽刺?或者是,兼而有之地,既伤感又调侃。

3、艺术家声称,他在系统作品尝试性的阶段,将“capital”的“al”单提出来,用可乐商标的字体画在画面上。”al”既指向“capital”又是“all”的说辞,和艺术家一贯严谨的制图法逻辑不类,配合标题《曲线》,可能有一种弱化公共话语性、私人性的露脸。

4、地图的样貌是线描的,而斑驳剥落的痕迹,非常吊诡地,是叠加上去的。《全球化的解体》——我们无法判断,艺术家站在什么样一个姿态。

5、首字花饰是中世纪、象征主义图像盛行时代的艺术形式。“R”,意味着概念race上升到超越现实的高度,而围绕字母周围、叠在字母下面的人影,则相当于“花饰”。

6、既是亚美利加如火如荼的正确性,也是亚非拉同胞的正确性。此外,“缪斯”作为灵感、作为歌,既可以是指,要唱合适的歌,也可以是指,“正确”本身成了歌。在经典样式的苦难黑人身外,画的画框,更多的或不是元-绘画游戏,而更可能是暗示
(很明显的、常态化的暗示手法),在这里被使用的Ta,其实是一件艺术品,而非活生生的人。

7、《崇高》处在和《曲线》
(al)一样的状态中,是个人过程化、断片了的崇高。邮票画的是两尊对峙(辩论?)的法国人物雕像?指涉的是那个遍地都是公共话语性的时代。“崇高”放在组画的结尾,指向的是……缅怀?

8、这是一件作品。


蒲英玮 时代周刊:在长城手持可口可乐的人
2018-2020 布面油画、杂志内页 30×20cm


蒲英玮 曲线
2018-2021 布面油画、亚克力、邮票、油漆笔 30×20cm


蒲英玮 全球化的解体 2022

布面油画、亚克力、纸本拼贴、丝网印刷、铁锈 30×20cm



蒲英玮 R:人种 2018-2021
布面油画、亚克力、图像转印、丝网印刷 30×20cm


在这一系列制图的其间,最有意思的,可能是把cola和capital混在一起的做法,在他的方法里,暗合图腾在图腾制度里生成的逻辑:capital既是禁忌,又是尊贵,并且它是抽象的,上层高度的,不可日用的;而cola是一件可消费品,对它的不断食用是对它的不断肯定,此外,cola在它的源发语境里只是一件日用品,当它抽离、移植过来的时候,作为一个整体价值体的残片,它光荣地成为图腾的一部分。

在这一系列制图行为中,艺术家的自身所立是高度出离、不可明确判实的。他所使用的,和宏大/图腾叙事有着相类性的艺术生成语法,早已颠倒过来,戟尖指向过往它所载的机体。明显否定性的隐喻,但不存在批判的情感力度——艺术家最有可能持有的心态是,一种姿态无效性的自我解嘲:这可能是层层叠加的笔法隐微的最后一层意思。












张业兴:拾光,于悠深处

站台中国
2023.07.01-8.06


“中产”?“中产”!

张业兴这个展览中的一些画作,被王将指涉为“中产的焦虑”。

画中的场景,总是“透过”门/隔挡的视角,或者低角度远处窥视的视角,因而,画中人可以理解为,必定处于无防备的状态。画面通常是褐色的色调,但比老电影的调子,对比更锐利、清晰一些。

实际上,画中的家具编排,并不处于一种纯然的家居生活态,而是往往以沙发周边为中心的场景——也就是类似伯格曼的《婚姻场景》那样的戏剧化电影,会取镜的位置。画中人,往往有一种既似焦灼、又似平静的状态。其中一些男女场景,会体现为一种情事的预兆,情事的厌倦和疲惫,或者女性一些独影的场景,会体现为一种以自恋取代期待的情态。两性之间的场景,是表现人际关系无力、精神虚无最好的典型。而“透过”门外的视角,又给予了多一层隔岸的风平浪静感。

每一个画面里,都会有窗户,近景的门外、远景的窗外构成三层空间,这是尼德兰日常风俗画以来,构筑象征内部、外在关系的、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日常世界的传统,有特殊意味的、大写的“室内”。而窗外往往被雾气/霾/强光所遮蔽/消解,或许暗喻着,象征性/心理的“外部世界”,只是一种被相信存在着、却不被实实在在体验到的空间。

画面中的门,窗,以及窗帷过分硬化的褶子,构成强化了的垂直平行线秩序,把人框住在强制的稳定感里面。刻意塑造得平滑的墙面(并且笔直无其他走势细褶的窗帷也平滑),会有寥寥几处明显的漏底,平滑和漏底会互相强化(而窗帷的平滑则强化了垂直平均褶线的斧劈感)


张业兴 九月的歌 布面油画 150×100cm 2022-2023


张业兴 下午一点 布面油画 150×100cm 2022


张业兴 无题-2021.1.1 布面油画 60×50cm 2021


王将强调中产的两面性/不稳定性,实际上指向两样东西:其一,是未来大经济环境的预期,造成的中产的不稳定性,而在其他语境里,例如区别于《盖茨比》的索特/《斯通纳》话语里,中产代表着稳定;其二,恰恰是这种两面性/不稳定性,造成其可以作为普遍的人的代表。


张业兴 画前联想 布面油画 60×50cm 2021


张业兴 自由 布面油画 200×200cm 2022













陈督兮、侯炜国、刘冬旭、欧阳文东、史新骥、王伟伟、云永业

夏夜

新氧艺O2Art
2023.07.15-08.15


侯炜国:将学院因子转入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一个案例


说到“夏夜”的平静感,就必须有暗流涌动的故事动作,然后复归宁静,才能“显示”出宁静:就像西兰帕的同名小说。在这里,动植物静谧中沉潜的声音,是如私语的人般的拟态=侯炜国、王伟伟;用古怪材料附着的不寻常灯光,既是虫蝇扑火的路灯,也是如小经帽所看到的室内温度=刘冬旭;无人的马车在空阔处奔驰=侯炜国;你突然遭遇到一枚幸运币,是小小的神秘命运=云永业;香气在幽暗里引着你,却原来是为密仪之精灵歆享的密药=欧阳文东;远山和亘古的海浪,是这个地方的边界,也是充满浪漫想像的、远处的辽阔=陈督兮、史新骥。

[以上文字,和这个展览的整体叙事线有关,但不属于艺术评论的范畴,不符合我的职能,我不承认是我写的。因为我要写侯炜国,但不打算破坏“朋友圈云看展”的栏目规则(《造与势》本身是呈现各个艺术家的方法个案,性质不同,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我必须首先把这个展作为一个整体去稍写一下——于是我陷入了一个两难的状态,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强策展”的展览。在画廊展越来越喜欢泛“学术化”的当下,策展叙事线的强支配,被误认作常态,几乎使人忘了,没有被当成策展人二次“创作”的联展,才是一个真正常规的联展。

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展览没有整体性:来自艺术家自身参展作品的一贯性,以及艺术家展出作品和主题=夏夜 间的各自关联,作品视觉类型的选择分布、展陈布置上的协调,都让视觉上相互舒服;此外,即使没有刻意的叙事线串联,作品间真实地各自在各自的状态,但其间起伏穿插的隐性关联,还是有的:这让我陷入了另一个难题——我要不要把这个潜在的故事提到面上,毕竟,作为一个评论,这不符合我的职能,但……反正于是就了上面第一段文字。]



侯炜国 王伟伟作品 展览现场


刘冬旭作品 展览现场


陈督兮作品 展览现场


欧阳文东作品 展览现场


云永业作品 展览现场


史新骥作品 展览现场


说回侯炜国。他的创作,通常处理入夜私语、诗人沉默等主题。他的形式语言有很多不是直给/服务表达的成分,但这些成分会非常安静地在画面里成立,并在强化作品“完成度”(作为“成品”的品质)的同时,最终顺从于整体表达/氛围。

他现在的作品,离他所学的版画专业已经非常远了,但他采用的大量形式方法,都是从做版画的过往经历里抽取出来的。例如,他作品物像上的材质肌理,隐隐绰绰带有交代形体切面的功能,它们源自做铜版画时,标记的腐蚀分层分界线,这些分界线,类似于电脑PS里,不同灰度的“轮廓描边”,又因为长期手工标画分层分界线的缘故,所以比之只用电脑做过图的人,会更得心应手;从而,在之后,用电脑反复提取、抽离线条,进行去形体化处理,获得更多是一种平面效果的非连续性、细碎而变化丰富、又自然有秩序的短线肌理的同时,可以多少保留隐约的形体感,这里的形体感能留多少,还是颇为游刃有余的。而将电脑制图转入机械雕刻的时候,黑白木刻的形式语言,又明显地发挥作用(铜版画影响的因素更隐晦,木版画语言则非常昭显),黑(指墨色)(指木色)穿插的频率转义不同灰度层、但又具备黑白本身的醒目、响亮。贴金箔、以及不同类型图像的结合处理中,又有他铜版纸料拼贴经验的痕迹。此外,能够在机械雕刻中保留手工感生动性的错觉,多少也是版画中,间接制图经验的影响所致。

在侯炜国今日的创作里,过往的经验养分一分都没有落下,都有起到作用。他是这样一个艺术家,让我们看到:谁说学院应试的优等生,得抛掉大部分所学(所受影响),才能发展出合乎自己表达的风格语言,否则就陷入局部的“行”、局部的“匠”、局部的“油”了?只能说,那是转化得不够聪明罢了。


侯炜国 夜的第一章-独处 金箔、桦木板、墨 140x108cm  2023


侯炜国 夜的第二章-小憩 金箔,桦木板,墨 72x81cm  2023









象外近期文章

森村泰昌。
拒绝艺术圈黑话!针对雷徕的两篇批评
听说这也是艺术?
去小田里的梧桐林下,找小人儿。
刘宏超:笔触。
好讨厌啊,看这个展览之前竟然还要做题!
安哲罗普洛斯。
黑泽明。
在小田里,做大地的艺术
梵高:人体。
贝拉·塔尔。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