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的绘画里,全是信息:数不尽的点和短线,以不同的颜色、方向,排列组合,彼此交错,堆积涌动出一张画。
就像上面这张《莫勒斯图弗森的驼鹿》,站在Simulacra的混凝土墙前,逐步靠近,鹿的形象渐渐模糊,如同肥皂泡泡或气球膨胀出滚圆的局部👇
再靠近,具象的局部也消失,扑面而来的,只有最基础的点和短线👇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修拉以降的点彩派的余绪,但我认为颇为不同:前者,无数的点,就是光的化身——在波粒二象性原理之前,艺术家们认为,光,以及光所辐照的物质,就是如此的模样;但李扬的画,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修行”的产物——虽然不愿意将此与宗教或身心灵挂钩,但我的确觉得他的绘画/绘画行为在“生成”的方法论之外,有着某种精神性。
而且,迷人的是,如此简单的局部,由于奔赴的是古老的、经典的图像,因此能在整体上予人多重的、来回的迁想,从而产生丰富的观看和心理感受。以点构面,或者说,以“1、2、3……N”的数列式方法进行绘画的艺术家不在少数,但如何避免落入空洞的装饰性,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李扬以摄影-输出行为中的错误作为起点,从“图像”的角度步步推进,就显得扎实许多——如果把他绘画中的点视为像素点,如此,绘画与摄影/影像的内在联系便得以自然构建,两者可谓“殊途同归”。前者,从最微观中来,生成“拟像”,当你审视,却又发现图像是可以内在坍塌的,也就是说:一切具象,其实是“空”。至于后者,以数十日的劳作,几乎机械地进行布上的绘画实验,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指向无我的“空”。好几年前,李扬与我做过短暂的同事,但我记忆力太差,几乎不记得太多关于他的事,后来一想,也许是因为交谈太少,他毕竟还是一个有些害羞的人。我没想到他后来从影像转向绘画,而且充满一往无前的勇气。他的个展《银河推背图》恰好在北京798艺术区的Simulacra展览,推荐朋友们去看,我们也因此做了一个小问答,以增进读者的理解。更多内容,请看下面对话。
银河推背图 Diagram of the galaxy
时间 :2024.03.23 - 04.14 (周一、周二闭馆)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中二街 SIMULACRA
艺术家李扬的工作路径是以一种像素运算为基础的绘画方法论:生成-人体打印机。从再现马蒂斯,电子史前文明再到数字佛手,画家的意识正逐渐瓦解在客观且精确的点阵之中。但恰是此等长期的去主体化实践,能量和强度才真正浮出水面。
——来自SIMULACRA
现场展览图
1991年出生,201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类似于二进制的工作方式是我一直贯穿在作品中的方法论,它的来源或许是我之前摄影专业的学习对于“数字”性的一个提炼,这样的方式同样也是绘画性的本质。围绕这个方法论的开始产生了对于“图像”本质和“绘画”本质的讨论,继而又引发对“自我”的讨论。“我是谁”、“为什么这样画”和“我与图像的关系”也成为了整个推进工作的问题所在。2023年的工作重点基本是围绕“图像性”开始的,原始美学的内容与绘画中的解构结合与实验研究去讨论绘画的可能性。“修行”式的工作方式也将各方面的“生活经验”也带到了绘画的思考当中,又尝试不断的剥离掉很多东西,去实现绘画当中的“纯粹性”,也是在不断去平衡“画面内”与“画面之外”的力量,开始由“术”转向“道” 的思考。L :我可能是一个很典型的天秤座的人,不太善于表达情绪和情感。这也是我自己的感受,大多时候都是从一些朋友、包括之前的同事口中的描述,对自己才有一些其他的认知。L :小学的时候喜欢临摹故事书上的插图,把一些玩具拆开又重新组装成别的玩具。在家里找到个傻瓜胶卷相机,就跑到照相馆去问怎么拍照的,要搞摄影——可惜照片都不在了,依稀记得拍的都很奇怪,比如说大树的根和我家后边的臭水沟什么的。还用两个录音机一个放伴奏,另一个录自己唱的歌,还给那盘磁带贴了个自己画的封面,相当粗糙,写着什么什么个人专辑。(像这样的DIY有特别多,非常可惜的就是在外地读高中的时候被家人当垃圾都处理掉了)〇 :什么时候开始拍照的?(我都忘了你是西安美院摄影系毕业的,顺便说说《无极相》那组获奖作品吧)L :其实我最早的专业是动画,但是对我来说,学习最痛苦的就是有想法却不能快速制作出一个什么影像或者是可见的作品,并且作业要通过和同学分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也是我不太擅长的,因为我个人意识太强。偶然在学校的放映周看到了台湾的CNET纪录片展映,当时就被记录片深深吸引,觉得纪录片太好了,完全能自己独立去做东西,并且摄影这种手段也很丰富。大二的暑假,我想拍一部关于家人的纪录片,但没有机器设备,也没钱买,我也是异想天开,去找愿意借我设备的。那会儿大学生都在用豆瓣人人网什么的,我就在各个类似文艺小组发帖,结果还真有人借给我DV,并且附赠了我十盘磁带。就这样磕磕绊绊地拍摄,再学习如何剪辑,就做了一个自己的片子。那会儿觉得摄影太有意思了,开学就跑到系主任那里去,说想转专业。大学都上了一半了,肯定没有办法让我转,我当时还特别生气,要退学。系主任说,到大四的时候有一个关于摄影方向的工作室可以选,平时可以让我去听摄影专业的课。大四,终于进了实验影像的工作室,但是前半年毫无思路,下半年开学后因为马航“MH370事件”触动了我,先做了《无极相》里的《做蛋糕》,随后又做了《世界婊》和《冒泡泡》这两个影像,从一个映射的方式去讨论了世界性的经济环境问题以及区域种族的矛盾冲突。获毕业创作一等奖的视频三组,分别是《做蛋糕》《世界婊》和《冒泡泡》,展览现场从设计方案到制作完成,差不多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把毕设做完了,紧接着就获了一些学校的奖和影像节的奖项,也参加了一些美术馆的展览。可能就是从那会儿开始,觉得自己好像可以去做艺术这件事。〇 :你做过好几个系列,有打印的,有打印再绘画的,还有扫描的,采用这几种方法的原因是什么?看上去,这里应用了很多“错误”的结果。L :毕业后,我希望能找到一个自己的创作逻辑和手段,陆陆续续在拍照,但都不太满意,同时也在看国外的艺术家都在做什么样的作品,看他们都是怎么做的。有一次打印照片的时候,打印机缺墨了,效果还很有意思,所以就以此实验缺不同的墨打印成什么样的效果,重复打印什么样的效果,打印在生宣上是什么效果,并且生宣还可以用水去晕染。这是我最早关注到了图像的可能性,后续又加入了扫描仪等等,开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并且也有意识地关注解析绘画,这样图像才能够有意义。这段时间,我没有刻意要去做什么样的作品,也不会把这些当作品去对待,目的只在于有可能性就好,所以这些看上去对于“作品”来说,都是错误的或者说不像什么作品。L :当时有个展览,我输出了几张数字图像作品,发现和纯绘画放在一起显得非常的干涩,图像的痕迹并不能和人为的痕迹相媲美,虽然电子的痕迹也是人为所致,但是里面毫无情感可言。然后我就试着用绘画的方式,看能不能把这些图像作品再次转译,看看是什么样的感受。期间又去上了两三年的班,现在看来这个空档期非常好!〇 :你会如何概括自己的创作?有统一的主题或逻辑吗?L :之前朋友和我说过一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也一直影响着我从毕业到现在的创作经历和方式,也都在试图有一个新的方式去看待图像,或者是看待绘画。主题可能是目前想要达到某种感受,一种“平和”的状态。下一步的工作已经基于目前的绘画去做了推进了。此前我没有展示过数字实验的东西,其实它们之间的推进和关联性是密不可分的。〇 :绘画的几个系列,“佛手”系列,对佛教/佛学感兴趣?还是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图像来用?L :从身份上说是这样的,2017年有缘皈依,看这方面的东西会多些,但不是刻意去表现这方面的内容,只不过是从生活到绘画都关注到了一种状态或者是想要去实现的心境,偶然翻看之前去麦积山石窟的照片,那些给了自己一些提示,觉得“佛手”这个形象非常合适。〇 :“马蒂斯”系列,为什么选择马蒂斯?这里的人物有一种充气娃娃的膨胀感,还挺有意思的。L :“马蒂斯”系列确实是最早的动机,是因为马蒂斯绘画中的形象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没有人不为此所打动!所以我就很好奇,他是以怎样的意识和手感画出这样迷人的形象,是不是人性当中的原始性或者是本能性呢?随后就结合之前的数字图像,把这些“马蒂斯”想象成了浮雕在数字里的状态。科斯滕基的维纳斯-1 150x106cm 2024〇 :“史前岩画”系列,所选择的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维纳斯的形象,也有别的,能否说说背后的思考?L :马蒂斯的形象没用多少,就在推想马蒂斯所画的形象的意义,就联想到了之前去银川看到的岩画,似乎有着类似感觉的造型。然后就翻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全球各地在史前文明时期都有着不同风格的岩画,考古学家解读的内容还赋予了它们神秘学的色彩。史前文明时期的岩画可能就是当时某些信息的记录,那和当今我们用到的数字信息意义是一样的,这两种“信息”的结合也非常自然的。〇 :说说你的绘画方法?完成一张画,大概需要多久?L :当初在实现数字图像上实验了很多办法,都不理想,因为都不够直接和纯粹。那就自己去开发一个画画的工具,每天不断地翻淘宝。刚开始画的时候特别耗费眼力和精力,一张150cm的画画了一个多月。不过现在好很多了,一年的时间都在做梳理,现在画更多的是依靠直觉,但是也要半个月左右。〇 :你觉得自己的绘画,跟修拉他们画点彩的有什么区别或渊源?L :是,我也听到有人反映这不就是点彩派的东西嘛。但是确实从开始产生到现在,我都没有看过点彩派的东西,从绘画逻辑上没有我需要的东西,也没有能借鉴到的东西。看着像,但其实方向不同。点彩还是基于印象派对于光和色的分析,我做的工作是基于数字图像的逻辑对绘画的再现。L :今年3月的展览是去年很早就定了的,虽然中间时间还够充足,但是心里还是很忐忑,感觉作品的数量和力度还不够,所以这期间一直在不断地推进作品,过年也是从大年初五就开始工作了,那会儿也都无心做其他的事,毕竟这是第一个个展,直到布展后整个人才放松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当所有的作品放到展厅里去才发现了很多端倪。从展览的概念和布展,最希望的还是去展示作品的思考逻辑和推进过程。也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这样作品才有意义。L :《阿努纳奇-1》《阿努纳奇-2》这两件作品,是开始最早从岩画方面了解到这种“蚁人”形象的,有可能是当时外星人与霍皮族(印第安人)的接触,被霍皮族人誉为了他们的神。后来看到苏美尔文明当中也有阿努纳奇的存在,只是长相不一样,但也是苏美尔文明中记载的神,其中的一些故事又与神创论不谋而合。所以当时采用这两个形象,也是最早希望作品当中有一种精神性的寄托。L :我的工作方式像之前上班的节奏,只不过没有休假的概念。所以每天的节奏都差不多,内容也差不多,只不过每天都需要喝一大壶咖啡,傍晚去健身,因为现在意识到身体状态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和持续性。L :2023年因为情感的原因,也包括集中精力创作,又夹杂着其他很多事情,有些体会到了“无常”的意义,也体会到了绘画的意义,做艺术这件事的意义。L :老家是河北张家口张北的,大家都知道的坝上草原和天路。从高中开始就离开了家乡,每年都很少回去,那个小县城变化太大了,以至于连现在的一些地名都不知道。因为上学把户口留在了西安,成了新西安人,但是又不能融入进去。所以我特别羡慕那些说老家模样的朋友。〇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希望可以怎么过,或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L :如果能这样的话自己还是现在的自己,之前是怎么过的还就怎么过就很好。L :做一个面向全球的艺术奖项,它的内容更开源,可以涉及到各个领域里那些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L :身上的衣服着火了,越来越大,扑不灭。(可能是春天的原因,肝火有点旺)更多作品
👇
摄影相关
错误打印 No.19
错误打印 No.23
错误打印 No.25
《陈旧的底片-2》 扫描、颜色喷绘 尺寸可变 2019
《蓝色游泳池》 扫描、颜色喷绘 尺寸可变 2019
《嘴唇》扫描、颜色喷绘 尺寸可变 2019
《蓝色球拍》 数码微喷 110×150cm(尺寸可变)
《搪瓷杯5号》 数码微喷 150×110cm(尺寸可变)
《玩具3号》 数码微喷 110×150cm(尺寸可变)
《五只咖啡杯》 数码微喷 150×110cm(尺寸可变)
《IMG-338》 数码微喷 110×150cm(尺寸可变)
《IMG-342》 数码微喷 110×150cm(尺寸可变)
《IMG-364》 数码微喷 110×150cm(尺寸可变)
《IMG-365》 数码微喷 110×150cm(尺寸可变)
《IMG-368》 数码微喷 110×150cm(尺寸可变)
《IMG-395》 数码微喷 110×150cm(尺寸可变)
扫描作品组图(请横屏观看)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