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11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诸葛亮 一个最成功的偶像包装案例

峰哥 历史之瞳 2018-11-10

前言

一个民族的偶像,可以看到内在的价值取向。

《三国演义》里面通天晓地、算无遗策、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是中国人的完美偶像,国人是如此渴望成为诸葛亮那样摇着羽毛扇、指点江山的成功人士,时至今日,仍经常看到一些大佬引用《出师表》中那些感人肺腑的名句,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听众。

成年了,回来再看《三国演义》,忽然发现自己少年时的愚钝。纵观数千年华夏史,能够把乱折腾和好名声完美结合的,唯有诸葛亮。伴随诸葛亮的功成名就,却是蜀国的衰弱和蜀人的苦难。

注:本文讨论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




即使参考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无论是道德水准、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诸葛亮展现出来的不是智慧,而是恶劣。


做人无诚信

人们津津乐道的诸葛亮“三气周瑜”故事,就是诸葛亮做人无诚信的最佳注释。

三国之中,魏国最强,吴蜀联盟抗魏,本是战略需要。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却背信弃义,在周瑜和曹仁激战正酣的时候,偷袭南郡,而且还利用南郡兵符一气骗取了荆州和襄阳。无诚信者必虚伪,在周瑜被气死后,诸葛亮却在吊丧时声泪俱下,悲痛万分。正因为诸葛亮多次违背承诺使得吴蜀联盟破裂,使得东吴上下一心,时刻准备报复蜀国。后面的关羽张飞被杀,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都是祸源于此。

无诚信者,自然无底线无原则。当中国人都为诸葛亮只讲计谋、不讲信用夺取荆州叫好的时候,自然就形成这样的价值观:“为了达到某种高大上的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仁义礼智信,诚信被排在最末位。所以,我们对于说谎、造假,没有多大的心理负担。


王阳明先生,龙场悟出来的“知行合一”,一针见血指出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虚伪,做人不讲诚信。无独有偶,陈寅恪后来同样有“上诈下愚”的评价。

翻看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史料,上至道光咸丰皇帝,下至伊里布、耆英、叶名琛等各级官员,说谎造假早就是习惯成自然,对外欺骗英国人,对内欺骗自己人,骗着骗着自己都信了。最后英国人得出结论,对付满嘴跑火车的中国官员,用武力说话比讲道理管用。

一百多年过去了,诚信问题,依然还困扰着中国社会。

 

管理无团队

蜀汉初期,有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四名上将,还有赵云、魏延等名将,可谓将星闪耀,人才济济。

到蜀国晚期的时候,蜀国人才严重匮乏,弄得“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在诸葛亮死后,除姜维外几无可用之人,蒋琬等平庸之辈解决不了宦官黄皓的专权。当后来邓艾兵临成都时,竟然找不到合适武将前去迎战,只能举国投降!

诸葛亮还有许多用人失察的例子:


关羽捉放曹

赤壁之战,诸葛亮不顾关羽与曹操之间复杂的情义纠葛,派关羽断绝曹军后路,致使后来关羽放走曹操。荆州是战略要地,诸葛亮却派心高气傲的关羽镇守,最后导致“大意失荆州”。

关羽死后,诸葛亮对待张飞,则完全是弃张之长扬张之短。张飞的特长在勇,“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缺点则是对下属暴而无恩。诸葛亮却极力压抑张的情绪,纵容张酗酒,后来张被部下所杀,也就顺理成章了。

魏延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各大战役都有他出身入死的身影,在北伐中也是屡建奇功,最后被诸葛亮以“有反骨”这样莫须有的罪名除掉,直是天下奇冤。

街亭是后勤补给战略据点,诸葛亮弃身边的老将不用,却派学院派干部马谡守街亭,对垒久经沙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最后挥泪斩马谡,不过是给自己的用人失误找替罪羊罢了。

作为蜀国的主要决策者,经过诸葛亮数十年的努力工作,原来创业团队中能干的、不听话的将领都陆续被搞死(想起了诸葛亮老泪纵横的场景,“对不起,我来晚了。”),而新团队建设成绩基本为零。不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也许,把原来打天下的功臣以各种方法除尽,才是他的本意。

一句话,抓权才是真相。

 

治国无战略

诸葛亮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知道获得了后世多少人的钦佩和同情,但是诸葛事必躬亲的敬业,却毁掉了蜀国。

做事需要认真细致,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战略方向,越是认真细致,就损失越大、死得越快。



流行的管理学伪书

三国初期,天下三分,蜀只不过分到汉朝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口,蜀吴两国的国力合起来不到魏国的一半,战略方向就是联吴抗魏、休养生息搞“持久战”,这是蜀国获得生存的基本国策。诸葛亮在《隆中对》说得很清楚,却在实践中自毁盟约背信弃义,破坏了蜀吴同盟的战略合作。

诸葛亮“七擒孟获”,也纯属画蛇添足。原本可以简洁快速处理的事情,用七次出兵给了诸葛亮华丽的包装,树立了诸葛亮“大仁大智”的崇高形象。实际上蜀国被诸葛亮莫名消耗了大量实力,浪费了发展的好时机,战略上完败。

“六出祁山”是演义的高潮,宣传了诸葛亮最英明最感人的光荣事迹。诸葛亮打着实现刘备遗志、攻下中原、光复汉室的旗号,对垒司马懿,运筹帷幄,妙计迭出,最终没有获胜,却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悲剧英雄”。从战略来看,诸葛亮必败,而且是亲手把蜀国带上了末路。

当关羽失荆州刘备伐吴惨败后,三国中蜀国的实力已属最弱,诸葛亮未能审时度势让蜀国休养生息恢复实力,却反而屡屡出兵北伐对最强的魏国发动进攻。蜀军北伐都是长途跋涉,每次都是伤亡惨重,损兵折将,空耗国力,却无功而返。诸葛却丝毫没有反思,乐此不疲地发动着战争。难道这不是误国是什么?

反观三国里面的大反派司马懿,战略清晰,应对得当。司马面对蜀军进攻要实现三个战略目标:一、挫败蜀军进攻;二、积蓄力量,取曹魏而代之;三、养兵千日,全面掌握军队。司马懿虽然在表面上显得有些被动,其实是坚决贯彻自己的战略目的,实现了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不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胁;同时又不能击溃诸葛亮,需要保持诸葛亮一定的攻击力。


空城计

街亭失守后孔明在西城导演“空城计”,其实证明了司马懿的战略眼光。他宁可被称为“畏蜀如虎”,也不愿冲进小县城。真要是消灭了诸葛亮,司马懿的命运也是堪忧啊。六出祁山,打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盛誉,更打出了司马懿“扫平三国、统一天下”的雄厚资本。

眼界格局,高下立判。

诸葛亮几十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蜀国人民带来的是无穷苦难。赋役沉重,粮食紧张。家家有伤亡,路人皆菜色。

把战略失败引发的社会灾难,包装成诸葛亮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神话,这宣传的功力,一点也不比戈培尔差。



 

诸葛亮是怎么被神化的?

一个没有信用、不择手段、大权独揽、战略短视的行政官僚,为何会成为全社会的偶象?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就是皇权的需要。

首要是“忠”,对皇帝无谋反之心。刘备托孤时曾明确表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完全可以顺理成章登上皇帝位,但他并未贸然行事,取代意图尚未彰显,已命终五丈原,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忠君人格。后人诸葛瞻、诸葛尚之死,又为“忠贞”名节锦上添花。

其次是“才”,有一定行政才干。诸葛亮不是领袖式人物,做事虽无大格局,却是行政执行的能手,为人处事谨慎。

最后是“廉”,诸葛有清廉之名。虽然判定官员的清廉或贪腐主要看皇帝的喜好,但清官却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岂不知清官有时依仗道德优越感,作恶程度未必逊于贪官。评价官员的尺度,首先是看其公职的履行情况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诸葛亮集忠臣、贤士、廉吏于一身,理所当然成为一面旗帜。

中国文人的传统,就是“学成文武艺,卖给帝王家”,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遇到达官显贵的赏识和提携,才能走上事业成功的快车道,最终得以出仕入相、光宗耀祖。《三国演义》里,刘备三顾茅庐给足面子,诸葛亮装逼成功,位极人臣,自然就成为中国文人的终极偶像,至于诸葛亮的人品问题、格局问题,那倒是无关紧要了。




小结

反思诸葛亮,人生有方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妨就当个笑话。

中国式偶像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死得早、死得惨、死得恰到好处。



相关文章

学大师,知“国学”

女性的陷阱  柏阿姨

天津教案  群众与太后

只说空气,不谈情绪

救灾不如防灾,防灾不如避灾

佛教的觉悟之道 & 康德的启蒙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