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课堂: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图】
李奉先 原创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每读此句,对大才子王实甫,深为叹服。
人之赋才,各有所之。马东篱、王实甫,皆为胜国名手。马于《黄粱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遇离情,便伤雄劲;王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世称曲手。
嗟夫!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尤其是其笔下的崔莺莺,她在文学里活了七百年,也在世人的心里活了七百年。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婚前“以身相许”,将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流芳于我们的心中。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西厢记》中的这个突兀桥段呢?
他为“崔莺莺”鸣不平!
先欣赏其渊源,再详叙个中细节吧。
其实,王实甫之前,崔莺莺活的已不止七百年啊,譬如元稹也多有笔墨。
且说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晚唐时期,有一位“曾经沧海难为水”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
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然而,元稹作《莺莺传》,却以借张生之口,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美化张生无耻的行径,故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元稹诸如此类言语,甚为后人诟病,我等遗憾。
后人中,王实甫对元稹的反感尤烈,自然拿出手中的武器——毛笔,誓与崔小姐讨公道。
于是,王实甫安排那剧本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的情节,途中还故意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王实甫笔下书生张君瑞,跟着叛逆。他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小姐与红娘。本是欣赏普救寺美景的张生,无意中见到了容貌俊俏的崔莺莺,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着我难消遣,端的是怎留连。小姐呵,则被你兀的不引了人意马心猿?”王实甫的笔法果然妙绝!
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
足下可见:王实甫先生在思想上相当前卫。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色彩。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纯爱情为基础的结合,断然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显著进步性。
难怪后来死于哭庙的清朝金圣叹将《西厢记》评为第六才子书。
他要让美丽少女极致叛逆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是什么让张君瑞如此迷恋崔莺莺?
难道是美丽少女的极致叛逆?
王实甫想说的话,则是:崔莺莺很美,不仅是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绝美,而且正是美丽少女的美丽叛逆!
虽然王实甫没有对她的容貌进行正面描绘,但《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无意中遇见正在花前伫立的崔莺莺,他惊呼:“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继而又说:“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连“铁石人”也会动心,“铁石人”就是“和尚”!
在王实甫所处汉族被歧视的元朝时代里,他肯定要让莺莺对张生一见倾心。于是: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一个“布衣男人”吐露爱情心声,如此“非礼”的叛逆思想已经到了极致,后面做出“以身相许”的婚前性行为,便顺理成章了。
再看她在月下烧香时的祈祷:一愿先人早升天界,二愿母亲平安无事,三愿觅得如意郎君,说明她又是个孝顺、明理的乖乖女。
她的心是矛盾的。大家闺秀的矜持与矛盾心理,那该怎么办?
孤注一掷也罢!
王实甫豁出去了!他关于崔莺莺的婚前性行为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更为勇敢。杜丽娘只是在梦里和在死后化为鬼魂时,才与柳梦梅私自结合的,在现实世界中她只能通过“明媒正娶”而没能逾越礼教鸿沟半步。
对于崔莺莺两人相会时的情形,他偏偏没有含混带过,而是将过程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但蘸着些儿麻上来,鱼水得和谐,嫩蕊娇香蝶恣采。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在莺莺临走之时,张生赶紧再约:“若小姐不弃小生,此情一心者,你是必破工夫明夜早些来。”男女不同的心理,写了个如此匠心独运!
欣赏《西厢记》,我们会有所感觉,崔莺莺的“美丽与智慧、哀愁与憧憬、多情与无常、反抗与让步”,总时不时牵扯着读者或观众的心弦,但若没有“婚前性行为”的大胆桥段,她“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对崔莺莺整体认识也会趋于模糊。
正是:
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莫负月华明,且怜王西厢。
罗衣不奈五更寒,云雨间,何苦女儿愁。
花影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深酒落喉。
推荐一首经典金曲,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