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新乡文史沙龙》,集文学与史学于一身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亦系新乡人自己的《旧闻新知》期刊^^
微信公众号“lfx1215ifeng”,长按下方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新乡文史沙龙”
信箱lifengxian009@163.com
总编辑:楚国农夫
微信:nrawbz1215,欢迎踊跃投稿并提供素材。
解密卫辉市初名汲县暨姜太公故里之各村名探源(组图)
李奉先 原创
汲县,古称汲郡、汲城,因汲水流于其境,故又简称“汲”。自先秦置县以来,民国以前长期是州治、府治、郡治、县治所在,尤其是有明一代,因万历时期璐王治所卫辉府,而盛极一时。
今改名卫辉市,隶属河南省新乡市。曾诞生了比干、姜子牙、贺铸等一系列先贤。 如《风俗通义》“神怪”篇中“杯弓蛇影”的故事,就出自汲城。“杯弓蛇影”的故事本来是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的,但汲城村人却把它视为汲城村人豪侠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品格。
而汲城村的王德学、陈凤鸣等人,更是念念不忘村里至今仍存的淳朴民风。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祖训,王德学、陈凤鸣、张清文、王守典、杜金宇等人,才拿着自己的钱毫无怨言地张罗着保护、利用村里文化资源。在尽力保护村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该村人还常常提到至今仍存的“乡规民约”。
有关乡约的形成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姜太公的后裔在西安立四十八姓碑,立碑后,想到姜太公故里在卫辉,就又到卫辉立了同样的碑,当他们来到卫辉时,发现了汲城的太公家教,他们原样写了一份,后来还推荐给皇帝,这个碑还被传到了韩国,韩国现在的乡规民约,每年要评的庭‘模范家’,都是从姜太公家教嫁接过去的。可以说,姜太公家教影响了中国千百年的淳朴民风。
姜太公家教产生之初的最大实用之处就在于,出了个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优秀人物:他的女儿邑姜,而邑姜因为其贤惠温良美德,被当地老百姓誉为圣母。
关于姜太公故里探源,我们必然先要了解“汲冢书遗址”。原先所说的“汲冢书遗址””是在卫辉市孙杏村镇娘娘庙前村。但根据2009年8月14日河南考古专家考察其中出土的五铢钱、经文,它们均应是西汉时期的东西,与战国没有关系,时间不符。
而根据《金石萃编》中的汲令卢无忌撰《齐太公吕望表》记载:“太康二年,县之西偏,有盗发冢得竹策之书……”以及在今汲城村西南发现的一块古墓门扇和石梁,但目前还须寻找有力的文献和实物,因为目前对“汲冢书遗址”的认定仍属于探索阶段。
姜子牙,这个传奇色彩颇为浓厚的历史人物,单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记载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吕望、周望、吕牙、吕尚、姜望、望尚、师望、姜公、姜老、吕等等。
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个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记载着太公泉原叫“姜塬”。据《竹书纪年》上说,姜太公仙逝于“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终年一百三十九岁。葬于卫辉太公泉。
至今太公泉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的姜氏、吕氏宗亲会都会前往姜太公故里寻根祭祖、旅游观光。
《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今河南卫辉市)也。”历史上第一个给太公故里定位的是东汉史学家高诱在注释《吕氏春秋•首时》和《淮南子•汜论》时,两度把姜太公注释为“河内汲人”。
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编》载:“去汲县治北二十五里,崇岗巉岩,林木丛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庙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县志》载:“太公泉在县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余里,伏流入地。太公泉东,太公之故居也。” 权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对“太公汲人”有明确认定。《河南通志》载:“吕尚墓,在府城(即卫辉府,今日卫辉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徒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
北宋宰相吕蒙正留下族谱,现在可以看到的洛阳《吕氏宗谱》沿袭先人记载《齐太公传系图》称:“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卫辉府汲县人。” 南宋时学者吕祖谦编撰的《吕氏世系谱》、朱熹在《吕氏世系谱序》中称:“商纣之际有吕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县人。” 台湾《吕氏族谱》记载:“太公于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
在太公泉镇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庙内,现保存清朝乾隆巡抚毕沅立的“齐太公故居”碑。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西北地的山岗上有封土高大的姜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卫辉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周姜太公茔葬处。”
姜太公第100代孙吕梁先生,广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数十年从事文史、考古、牒谱研究工作,他经多方考证,1995年撰写了《吕尚新考》,认定:河南卫辉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年4月8日,广东、广西和中州吕氏宗亲会代表团云集太公墓秉诚谒拜,他们说:“卫辉太公泉是姜太公生养死葬之地,我们不愿也不会认错坟山,拜错祖宗。
2001年10月台湾姜太公第101代孙姜竹先生的题词是:“河南卫辉姜太公诞生地。”
如今,位于太行山脚下的卫辉市太公镇有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前太公泉村,一个叫后太公泉村,这两个村都因附近的太公泉而得名。讲个小故事吧。
姜子牙的故里叫姜源,相传姜子牙早年怀才不遇隐居乡里,老婆马氏觉得自己嫁了个命运不济的穷命头,整天无事生非,吵吵闹闹。姜子牙又烦又闷,干脆天天扛着鱼竿,到村外小溪边去钓鱼。
有一天,他正在小溪边钓鱼,只听见地面一声巨响,空中降落的一块青石,砸在离姜子牙钓鱼不远的地方,将平地砸出个水桶粗的窟窿,水从窟窿里喷涌而出,原来是九天仙女抬水浇花时,不慎踩落了井台上的青石掉下凡间。
转眼间,大青石砸的窟窿里,一股泉水喷涌而出。泉水咕咕嘟嘟,越喷越大,越涌越急,一会儿,水淹过大腿,低处的庄稼看不见顶了,水开始向村里流去。村里鸡飞狗叫,一片喊声,人们扶老携幼,向高处拼命地跑去。姜子牙见此情景,心中明白,再不想办法,很快就会成水灾,乡亲们就要受水涝祸害。
姜子牙没敢多犹豫,拔腿向村里跑去,找来一口大锅,扛到泉涌处,用锅把窟窿扣住,水马上不向外喷涌了,姜子牙用手按着锅,泉水在锅下憋着,憋着憋着,泉水把锅顶得直摇晃,姜子牙又坐在锅上,用尽力量压着锅,压着压着,泉水的顶劲越来越大,眼看要把大锅顶翻,姜子牙急中生智,伸手从旁边抓起一块石头,乒乒乓乓,把锅底砸了7个窟窿眼,泉水从窟窿眼中流出来,锅才稳住不动了。
泉水从锅底的窟窿眼中流出,日夜不停,渐渐成了条小河沟。姜子牙和乡亲们挖渠修堰,把潺潺流水引到田中,浇灌禾苗,姜源和附近的村庄,从此旱涝保收。
姜子牙故里的人感激姜子牙治住了水患,又给家乡带来了水,就叫这个泉为太公泉,把姜源改叫太公泉村,还在村里为姜子牙修庙建祠,代代奉祀。
附录:卫辉市太公泉镇各村名由来
1/前太公泉村: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为太公故居,明时于此建二村,以泉名村,本村居南,故名前太公泉
2/神头村:位于香泉寺南(前头),故名。
3/西寺庄村:原为香泉寺为香客施舍茶水的地方,后形成村落,本村居西故名。
5/东寺庄村:原为香泉寺为香客施舍茶水的地方,后形成村落,本村居东故名。
6/沙沟涧村:明时建村于三条涧水旁,名仨沟涧,演变为今名。
7/郭坡村:郭姓定居于此地山坡上,名郭家坡,简化为郭坡。
8/西陈召村:为陈召派生村,在陈召西,故名。
9/东陈召村:宋代这一带有两个炼铁炉,本村在东,常有炉光照射,故名。
10/韩窑村:清朝末年,韩姓在此打窑洞定居,故名。
11/黄山村:一说三国时黄三跃占村西小山为主,卒葬于此,故名。
12/田窑村:明初山西移民田姓移此,居窑洞,故名。
13/田湾村:明时田姓迁于香泉河北岩湾和,故名。
14/来湾村:明时山西移民来姓建村于香泉河弯曲处,故名。
15/贾庄村:明初贾姓迁此建村故名。
16/牛窑村:明初山西移民牛姓住此,居窑澡,故名。
17/芳兰村:古时,村中有条小河,河旁长满兰花,气味芳香故名。
18/祁窑村:明时山西移民祁姓住此,居窑沿,故名
19/后太公泉村:位于前太公泉之北,故名。
20/道士坟村:据传这里原有道士坟一处,光绪年间,有人在此定居,以道士坟名村.
21/宋庄村:明初山西移民宋姓在此建村,原名宋家庄。
22/朱庄村:据传洪门寺和尚在此养猪,因不雅,演变为今名。
23/古子涧村:该村原住1人,三面环沟,一面靠山,涧水不断,名孤子涧,后演变为今名。
24/山后李庄村:明初李姓建村,因与上乐村李庄同名,改今名。
25/西代村:在东代村西,故名。
26/东代村:原建有原大王庙,种庙产的农民形成村落名大村,后演变为代村。
27/ 吕村:因吕尚是该村人,故名。
28/张王屯村:明时为程势保屯,清时,张姓 兴旺,改为张旺屯,俗称张王屯。
29/西寺门村:明时该地有一洪门寺,寺前村落都叫寺门,本村靠西,故名东寺门村:明时该地有一洪门寺,寺前村落都叫寺门,本村靠东,故名。
30/温寺门村:是时该地有一洪门寺,寺前村落都叫寺门,本村多温姓故名。
31/大漫流村:古时地势低洼,河水冲积流沙淤积成平地,明时移民于此建村,统称漫流,此村较大,称大漫流。
32/许漫流村:该村冠以姓氏,称许漫流。辖许、董、王漫流3个自然村。
点下方拇指
新乡名人知多少?我仅熟知26个,请您补充您的家乡名流!(完整版:组图)
这位超级学霸太牛了,六次升学考试都是第一名,最后两次居然全国第一名!(图)